“生理心理學”課堂筆記(四)


超柱僅實現同一種感覺模式中,各種屬性的綜合反應,形成簡單的知覺;聯絡區皮層的多模式感知細胞,則將多種模式的感覺信息綜合為復雜的知覺。
精神盲:兩半球顳下回的損傷使猴不能識別現實刺激物。它們看見蛇也視而不見,冷若冰霜,失去了正常猴所具有的那種恐懼反應能力。因而將顳下回損傷造成的這種認知障礙,稱為精神盲。
顳下回的一些神經元,不僅對復雜視覺刺激物單位發放率增加和發生最大的反應,而且對多種其它感覺刺激,如軀體覺、運動覺、食物嗅覺與味覺等刺激均可引起其單位發放率的變化。因此,將這類神經元稱謂多模式感知神經元。
注意的生理心理學理論
什么是朝向反應?巴甫洛夫的朝向反應是什么?如何解釋?
朝向反應就是由這種新異性強刺激引起機體的一種反射活動,表現為機體現行活動的突然中止,頭面部甚至整個機體轉向新異刺激發出的方向。通過眼、耳的感知過程探究新異刺激的性質及其對機體的意義。朝向反應是非隨意注意的生理基礎。
經典神經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條件反射實驗中發現,對于已經建立起唾液條件反射的狗,給予一個突然意外的新異性聲音刺激,則唾液分泌條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將頭轉向聲源方向,兩耳豎起,兩眼凝視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緊張,心率和呼吸變慢,動物作出應付危險的準備。
巴甫洛夫認為這種對新異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質是腦內發展了外抑制過程。新異刺激在腦內產生的強興奮灶對其他腦區發生明顯的負誘導,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條件反射活動。隨著新異刺激的重復呈現,失去了它的新異性,在腦內逐漸發展了消退抑制過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興奮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復存在。由此可見,巴甫洛夫關于朝向反射的理論主要是根據動物的行為變化,概括出腦內抑制過程的變化規律,用他的神經過程及其運動規律加以解釋。具體地講,腦內發展的外抑制是朝向反射形成的機制,而主動性內抑制過程??消退抑制的產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索科洛夫的朝向反應及如何解釋
索科洛夫在朝向反應的研究中發現,它是一個包括許多腦結構在內的復雜功能系統。這一功能系統的最顯著特點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異刺激模式與神經系統的活動模式之間的不匹配,是這種反應的生理基礎。具體地講,這種機制發生在對刺激信息反應的傳出神經元中,在這里將感覺神經元傳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間神經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跡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兩個模式完全匹配,傳出神經元不再發生反應。兩種模式不匹配就會導致傳出神經元從不反應狀態轉變為反應狀態。
兒童注意缺陷障礙
有些兒童的注意力難以集中,沖動任性、學習困難、暴發性情緒變換,甚至出現一些嚴重的行為問題,如打架、逃學、說謊、詐騙等。人類對這類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一段歷程。一百多年前就曾經把這類兒童行為問題確定為多動癥。
50年代,發現活動過度和沖動行為并不是這類兒童行為問題中的重要共性,有人提出這些行為問題可能是由于兒童早期或產程中,腦受到輕度損傷而造成的,稱輕度腦損傷。
美國精神疾病分類和診斷手冊1980年將這類兒童行為問題歸類為注意缺陷障礙,認為注意缺陷是這類兒童共同的突出問題。這類兒童的主動性,隨意注意能力極弱而被動性不隨意過程過度活躍,所以很容易因外界條件變化而分散注意力。
學習及其神經生物學基礎
聯想式學習是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腦內兩個以上的中樞興奮之間,形成的聯結而實現的學習過程。分三種類型:嘗試與錯誤學習、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式條件反射。
兩種非聯想式學習模式:習慣化與敏感化。
非聯想式學習是因為行為變化僅由單一模式的刺激重復呈現而引起,與之相應在腦內引起單一感受系統的興奮變化。
簡述程序性學習
無論是聯想式學習還是非聯想式學習,經過多次訓練可以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這時的學習模式出現了新的特點,短潛伏期的快速反應是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其腦機制中最必要的中樞是小腦深部核。在生理心理學研究中,以兔瞬眼條件反射為其典型代表。
認知學習:與經驗式學習不同,高等靈長類和人類的許多學習過程,并不總是建立在重復的個體經驗基礎之上,往往一次性觀察或摹仿就會完成。這種學習模式建立在視覺認知過程的基礎之上,又可稱認知學習。
拉施里的腦等位論與機能定位論的統一的實驗依據及評價
1917年,美國學者拉施里著手研究動物聯想式學習的腦定位問題,以尋求一些腦結構在聯想學習中的作用,即腦的機能定位關系。然而,幾十年的研究結果使他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即大腦的等位性、整體性機能原則。不論損毀或切除的皮層部位有何不同,只要10%-50%的大腦皮層損壞,動物學習行為就受到影響。其動物學習障礙與損毀皮層部位的大小成正比。損毀50%皮層就使動物完全喪失學習能力。拉施里的研究方法較為簡單,存在許多不足,然而他的腦等位論思想卻延續到現在。
顳下回又可分兩部分:遠離枕葉的部分與三維物體的認知學習有關,與枕葉距離較近的部分與二維圖形鑒別學習有關。
對猴進行了延緩的物體不匹配訓練。首先讓猴觀察一個圓柱體,當它將圓柱體移開就會發現下面有一小塊食物。間隔10秒鐘以后,猴的面前出現兩個物體,一種是剛剛見過的圓柱體,另一個是未見過的長方形。這時猴移動長方體也會得到一小塊食物,如果它移動曾見過的圓柱體,則得不到食物。訓練幾日,這種行為模式就得到鞏固。對猴手術損毀與枕葉相鄰的兩半球顳下回,需對之進行73次訓練才能重新習得這種行為;而損毀與枕葉遠隔部位的顳下回,則訓練1500次仍不能重新學會這種行為模式。將行為訓練中匹配時間間隔從10秒逐漸延長可達120秒,損毀與枕葉相鄰的顳下回,不影響這種逐漸延長的延緩反應;損毀遠隔枕葉的顳下回,則猴不能學習這種延緩的不匹配行為。根據這一實驗結果,他們認為在認知學習行為和物體記憶中,遠隔枕葉的顳下回具有重要作用。電刺激顳中回和記錄顳下回神經元單位發放的實驗研究,也證明了顳下回在不同顏色物體匹配學習和延緩記憶中具有重要作用。
最新資訊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取!2025-09-17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什么是焦慮型人格障礙?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