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執業醫師考試生理學復習講義:第六章能量代謝和體溫


第六章 能量代謝和體溫
第一節 能量代謝
基本概念:
1、食物的熱價 指1克食物氧化(或在體外燃燒)時所釋放出的能量。
2、食物的氧熱價 某種營養物質氧化時,消耗一升氧所產生的熱量稱為該物質的氧熱價。
3、呼吸商 一定時間內機體的CO2 產量和耗氧量的比值。
4、非蛋白呼吸商 糖和脂肪氧化(非蛋白代謝)的CO2 產量和耗氧量的比值。
一、影響能量代謝的因素
(一)肌肉活動 肌肉活動對于能量代謝的影響最為顯著。人在運動或勞動時耗氧最顯 著增加,機體耗氧量的增加與肌肉活動的強度呈正比關系。
(二)精神活動 腦組織的代謝水平雖很高,但在睡眠時、在活躍的精神活動及平靜地 思考問題時,能量代謝受到的影響均不大,產熱量一般不超過4%。而當精神處于緊張狀態,如煩惱、恐懼或強烈的情緒激動時,由于隨之而出現的無意識的肌緊張以及刺激代謝的激素釋放增多等原因,產熱量可以顯著增加。
(三)食物的特殊動力效應 人在進食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即從進食后1小時左右開 始,延續7~8小時,雖然同樣處于安靜狀態,但所產生的熱量卻要比未進食時所有增加,食物這種刺激機體產生額外能量消耗的作用,稱為食物的特殊動力效應。其中蛋白質的特殊動力效應高達30%,脂肪和糖的食物特殊動力效應為4%―6%,混合性食物為10%。額外增加的熱量不能被利用來做功,只能用于維持體溫。因此,在為病人配餐時,應考慮到這部分額外的熱量消耗,給予相應的能量補允。
(四)環境溫度 人(裸體或只著薄衣)安靜時的能量代謝,在20℃―30℃的情況下最為穩定,溫度過高或過低都將增加代謝率。
二、基礎代謝率
基礎代謝是指基礎狀態下的能量代謝。所謂基礎狀態是指機體處于清晨、清醒、靜臥、 未作肌肉活動;前夜睡眠良好,測定時無精神緊張;測定前至少禁食12小時;室溫保持在20―25℃;體溫正常的狀態。
基礎代謝率(BMR)是指單位時間內的基礎代謝,即在基礎狀態下,單位時間內的能量代謝。
基礎代謝率隨著性別、年齡等不同而有生理變動。當其他情況相同時,男子的BMR值 平均比女子的高;兒童比成人高;年齡越大,代謝率越低。 一般來說,BMR的實際測定數值與正常的平均值比較,相差+10%-15%之內,都屬正常。當相差超過20%時,才有可能是病理性變化。在各種疾病中,甲狀腺功能的改變總是伴有BMR的異常。甲狀腺功能低下時,BMR可比正常值低20%-40%;甲狀腺功能亢進時,BMR可比正常值高25%―80%。因此,BMR的測定是臨床診斷甲狀腺疾病的重要輔助方法。其他如腎上腺皮質和腦垂體的功能低下時,也常伴有RMB降低。
第二節 體溫
一、體溫的要領及其正常變動
(一)體溫的概念,體溫是指機體深部的平均溫度。臨床上通常用直腸、口腔和腋窩等部位的溫度來代表體溫。直腸溫度的正常值為36.9-37.9(C,口腔溫度(舌下部)的正常值為36.7-37.7℃,腋窩溫度的正常值為36.0-37.4℃。
(二)體溫的正常變動
體溫變化情況 |
機制 | |
體溫的晝夜變化 |
清晨2-6時體溫最低,午后1―6時最高 |
下丘腦有體溫調節中樞 |
女子月經周期性波動 |
黃體期最高,排卵前日最低,妊娠初期與血中孕激素濃度周期性變化有關 |
激素分泌水平的周期性變化 孕激素
|
年齡的影響 |
新生兒較高 |
小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體溫調節能力差 |
早產兒 |
不穩定 |
易受環境溫度影響 |
老年人 |
偏低 |
代謝率偏低 |
二、機體的產熱和散熱
(一)產熱過程
1.主要的產熱器官 從影響整體體溫的角度看,人體主要的產熱器官是肝臟和骨骼肌。
安靜時肝臟是主要的產熱器官,運動時骨骼肌是主要的產熱器官。
2.機體的產熱形式 戰栗產熱和非戰栗產熱。
3.產熱活動的調節 體液調節(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NE及生長激素等)和神經調節(交感神經興奮及下丘腦―腺垂體―甲狀腺軸的活動等)。
(二)散熱的幾種方式
1.輻射散熱 是指人體以發射紅外線的形式將體熱傳給外界的一種散熱形式。輻射散熱量的多少主要取決于皮膚與周圍環境的溫差及機體的有效散熱面積。
2.傳導散熱 是指機體的熱量直接傳給與機體接觸的溫度較低的物體的一種散熱方式。傳導散熱量的多少主要取決于皮膚與周圍環境的溫差及物體的導熱性能,臨床常用冰帽、冰袋給高熱的病人降溫。
3. 對流散熱 是指通過氣體進行熱量交換的一種散熱方式。對流散熱量的多少主要取決于皮膚與周圍環境的氣溫差及風速。
以上3種方式,只有在皮膚溫度高于環境溫度時才有效;當環境溫度接近或高于皮膚溫度時,蒸發便成為惟一有效的散熱方式。
4.蒸發散熱 是機體通過體表水分的蒸發而散失體熱的―種形式。可分為不感蒸發和發汗兩種形式。人24h的不感蒸發量一般為1000ml,其中從皮膚正反的水分約為 600―800ml,通過呼吸道黏膜蒸發的水分約為200―400ml。發汗是指汗腺主動分泌汗液的過程,汗液的蒸發又稱可感蒸發。汗液中水分占99%,固體的主要成分是NaCl,汗液是低滲的。臨床常用蒸發散熱的原理給高熱的病人酒精浴降溫。
三、體溫調節
(一)溫度感受器
1.外周溫度感受器 是存在于皮膚、粘膜及內臟中,對溫度變化敏感的游離神經末梢。
2. 中樞溫度感受器 是指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內的對溫度變化敏感的神經元。
(二)體溫調節中樞 體溫調節的基本中樞在下丘腦視前區/下丘腦前部(PO/AH)。溫 度變化信息可會聚于下丘腦PO/AH中的一些溫度敏感性神經元。這類神經元還對致熱原或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及多種肽類物質發生反應,并導致體溫的改變。
(三)體溫調定點學說 體溫調定點學說認為,體溫的調節類似于恒溫器的調節,PO/AH神經元的活動設定了一個調定點,即規定的溫度值,如37℃。PO/AH部位的體溫調節中樞就是按照這個設定溫度來調節體溫的。
最新資訊
- 干貨!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50個歷年考試要點分享2024-09-16
- 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備考筆記--運動系統(骨腫瘤)2024-09-08
- 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備考筆記--運動系統(骨結核)2024-09-07
- 備考分享: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考試外科知識點2024-09-04
- 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備考筆記--傳染?。毦粤〖玻?/a>2024-09-01
- 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備考筆記--傳染病(霍亂)2024-08-31
- 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備考筆記--傳染?。ㄣ^端螺旋體病)2024-08-24
- 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備考筆記--傳染?。餍行砸倚湍X炎(乙腦))2024-08-23
- 考前看!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高頻考點100個(二)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