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眼看社會:中國人的不公平感來自于比較


考試動態:2014年下半年各地考試成績查詢專題|環球網校代報名服務
課程推薦:新標準-直播保過班熱招|2015年5月零基礎保過班開始招生
近日,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李良榮教授的團隊,從社會議題、社會情緒、群體認同與網絡行動、社會思潮4個部分對當前的社會心態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超過44%的人存在不公平感,其中,過半數的“70后”感受到了明顯的不公平感。
公平感的衡量在于比較以及環境的影響。心理學家認為,中國人的不公平感主要來自比較。這種不良感受并非簡單的財富差距造成的,而是因為在獲取財富的過程中,有人付出多、收獲少,有人付出少、收獲卻多。特別是在一些大城市,由于戶籍、限購等制度、政策的影響,外地人即使付出的比本地人多得多,也很難獲得同等的醫療、養老待遇和子女教育資源。可以說,政策上的不完善是滋養不公平感的“沃土”,它還會導致人們鉆空子、托關系,讓潛規則大行其道。不少地方甚至出現了不托人就辦不成事,托了人立馬就能解決的怪現象。另外,法律不完善、道德感不強,導致好行為有時得不到鼓勵(比如見義勇為的英雄生活難以為繼),壞行為得不到懲罰(比如醫鬧成為一種職業)。這種局面讓不少心存正義的人感到了強烈的不公平感。特別是“70后”,他們成長于改革開放初期,是見到不公平現象最多的一群人,所以感受到的不公平感也最強烈。
政策的完善并非一朝一夕,這就需要每個人從自身來調節。首先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多看到美好的一面,不要總去想社會的陰暗面。其次,不要總和別人比,尤其不要設置不切實際的比較對象(比如跟首富馬云對比),而要跟自己的過去比。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好,生活就是積極的、充滿希望的。最后,學會感恩和發現美好,多想想他人對自己的幫助,同時努力幫助別人。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那種心理滿足感和成就感能加快發現自己存在的意義,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價值。
編輯推薦:
心眼看社會|親子教育|職場心理|愛情婚姻|心理咨詢案例|趣味心理測評
環球網校心理咨詢師官方微博|心理咨詢師考試交流QQ群:127666654
最新資訊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取!2025-09-17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什么是焦慮型人格障礙?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