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師備考資料 > 2014年咨詢心理學復習資料:8.1幼兒、兒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詢

2014年咨詢心理學復習資料:8.1幼兒、兒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詢

更新時間:2014-08-08 09:40:25 來源:|0 瀏覽0收藏0

心理咨詢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2014年咨詢心理學復習資料:8.1幼兒、兒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詢,由環球網校心理咨詢師頻道為您提供!

  考試動態:2014年上半年各地成績查詢專題|20歲可申請代報名

  課程推薦:2014年網課+面授保過班|零基礎保過|1v1直播自習室

  第8章 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咨詢

  同樣的事件,對兒童和成人來說,意義絕不相同,故而心理效應的效價也不相同。如幼兒尿床,不會成為心理負擔,但成人尿床就會產生高度焦慮。為此,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求助者進行心理咨詢和評估心理問題時,求助者的年齡是必須予以考慮的重要因素。

  第1節 幼兒、兒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詢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從出生到死亡是一個精神活動的連續體,在這個連續體的不同發展階段上,心理活動有各自的特征。對一般心理活動來說如此,對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來說也是如此。無論就心理問題的性質,或心理問題的表現方式,不同年齡階段都會表現出差異。

  一、幼兒、兒童期的心理咨詢

  對3歲以前的嬰幼兒來說,心理發展的最大威脅,莫過于安全感得不到滿足。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上,個體保存的本能是第一本能。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與弗洛伊德的觀點是相左的。許多案例可以證明,這時遭受驚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對于一個3歲以后的幼兒說來,雖然他與外界信息溝通的范圍更廣,但安全感仍然是重要的。心理障礙可能由一個恐怖電影鏡頭的驚嚇產生,但卻很少由小朋友之間爭搶玩具引起。兩個幼兒,今天因為爭搶玩具而大哭,但明天可能又是好朋友。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上,個人占有欲并不是個體心理發展的主要部分。

  在這個年齡階段上,被一只貓驚嚇,可以使孩子長大后害怕所有的皮毛。這是由于他們的大腦皮層功能尚未完善,內抑制力較差,大腦的分化能力不足,所以,兒童遭受驚嚇后,情緒很容易泛化。

  與成人不同,兒童的情緒結構比較簡單,情緒的內容多與個體保存本能、安全感和其他生物需要有關;而很多復雜的人際關系卻不一定對兒童構成直接威脅,即便是家庭不和或其他成人吵鬧打架,也只有直接威脅到兒童安全時,才形成所謂心理壓力。

  兒童心理障礙的內容與形式并不十分復雜,但由于兒童表達情感不能像成人那樣通過豐富的語言宣泄內心壓抑,所以心理障礙更多以行為障礙為主,如多動、緘默、多余動作、攻擊或退縮行為等等。

  例6-1 鄭×,男,5歲,學前班兒童。

  據孩子母親陳述,孩子聰慧,兩歲半能講很多大人話,但膽小,敏感,一人不敢在家。晚上必須媽媽陪在身邊才可入睡。入幼兒園時全托,開始很不習慣,強迫送進幼兒園一周后,發現患兒一人獨處,不與小朋友一起玩耍,對老師有恐懼感。后來無奈,請保姆在家看管。5歲時,為將來入學有基礎,送進學前班幼兒園。開始階段還好,老師教的課程內容均能學會,也有興趣。一月前,因與另一小朋友爭奪一塊橡皮被老師大聲訓斥,當即因害怕而失聲大哭,又被老師嚴厲制止不敢哭泣。回家后,發現不自主地擠眼、歪頭,大人制止時可以控制,但過后仍改不掉,最近不單擠眼、歪頭,而且喉嚨里還同時發出一種怪聲音。

  孩子的上述行為障礙是在大腦皮層功能發育尚不完善的基礎上,由驚嚇引起。成人的制止非但無效,反而是一種強化信號,故建議家長無須注意孩子的多余動作,聽其自然,絕對不應再給精神刺激,一般兩三個月后可自愈。半年后電話隨訪,患兒大約在六周后再不發出怪聲,兩個月后多余動作消失,只是在老師提問時偶爾有擠眼動作。

  例6-2 韓××,女,6歲半,小學二年級學生。

  父親報告病史:該女孩5歲前在祖母身邊,上學時接來父母處居住。上學后一切情況良好。父母經常吵架,孩子每每表現緊張。一次父母吵架,母親用茶杯打破父親的額部,她見到父親滿頭是血,當即昏厥,醒后呈精神緊張、退縮狀態。事后,每遇緊張情景(如考試)便出現手指抽搐現象。

  該女孩屬反應性行為障礙。建議其父母今后不得在孩子面前爭吵,給她以平靜安全的家庭環境,轉告教師應對該女孩溫和,不要突然提問,更不要訓斥。建議不要服用任何鎮靜劑,以免影響孩子腦功能的發育。九個月后電話隨訪,患兒基本康復,接來祖母與該女孩同住。

  該女孩在剛剛進人成人世界時,對成人之間的關系是不理解的,缺乏任何這方面的知識,所以當看到父母吵鬧時,就會產生恐懼。

  4~6歲的兒童,已經開始有簡單的道德觀念,對自我和他人的評價系統開始萌發,為此,他們開始關注與自尊和自信相關的信息,在這時,成人的言語或態度,對他們至關重要。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雖然開始評價自我和他人,但由于尚未掌握準確的標準,沒有足夠的識別和判斷能力,所以對許多事情的價值,都是惟成人的意見是從。成人對他的評價,可以影響他們的人格發展。如果成人在這一階段上由于語言與不慎而傷害了孩子,其后果可能是嚴重的。

  例6-3 常××,女,24歲,會計員。

  主訴:我當會計3個月以來,總是挨批評。主要是開支票時總是寫錯,有時連寫五六張,心里越怕寫錯,末了還是寫錯。我覺得我不能當會計,為這事,心里煩死了。

  經咨詢師詢問,未發覺其他任何與此事有關聯的緣由。

  為緩解焦慮情緒,進行放松訓練。在求助者第一次進入放松狀態時,問她童年時期受過哪些刺激。求助者說想不起來。

  當第4次咨詢并進行放松時,求助者突然說:

  “我想起來了。記得我上小學的前一年,姨媽領著我表姐到我家來,在院子里,媽媽特別高興地對表姐說:‘看看,這姑娘長得多俊!可不像俺那丫頭,又黑又丑!’我當時心里有說不出的滋味,好像要哭,可是沒哭出來。”

  “后來呢?”咨詢師立即問道。

  “后來再沒覺得生氣,只是見到生人時就想到自己很丑,不好意思。”

  “在學校里……”

  “在學校我不愛和同學在一起,總覺得不如別人,其實學習也不比他們差,可我總是覺得不行,課堂回答問題時,笨嘴笨舌,心里懂,總說不明白。”

  “工作以后呢?”

  “就是工作以后,更不行了。記賬、算賬,我擔心自己沒能力,特別是開支票……”

  “做其他事呢?”

  “也不行,不怕您笑話,別人介紹男朋友我都不敢見,覺得人家肯定看不上我。”

  這位嚴重缺乏自信的求助者,她的自信心何時被毀掉的呢?影響之深遠能想像得到嗎?這些問題,讀者肯定能回答出來。

  二、少年期的心理咨詢

  少年期是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他人,特別是成人對他們的態度,對其心理與個性順利發展至關重要。為此,他們產生行為和心理障礙的原因,除學前期不良教養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入學以后成人的錯誤對待,特別是教師的錯誤對待。不恰當的對待,將給少年個性造成不良影響,這種影響可以伴隨他們的一生。比如:由于家長和教師錯誤地專注于學童的學習成績,對孩子的要求和評價只以學習成績為惟一準則。他們對孩子的看法是“一好(學習好)百好”和“一不好(學習不好)百不好”。一好百好的觀點使家長和教師把智育孤立起來看待,不認為他只是德、智、體有機整體的一部分,放松了對孩子的德育、體育方面的要求,放松了對孩子的生活自立訓練,忘記學童是有血有肉、有各種需要的活人,而不僅僅是“學習的機器”。這樣做的結果使孩子失去了其他方面的訓練機會,對孩子進一步適應社會生活十分不利。如此教育出來的孩子,即便是學習好,可是一旦離開學校,他們的生存能力、道德品質很可能不如別人,或因此而蒙受壓力,或出現自信心缺乏,或意志力薄弱,等等。這就是用“一好百好”的態度對待兒童的后果。另外,用“一不好百不好”的態度對待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更是可怕。成人認為只要孩子成績較差,他們便一無是處,成年人的這種對待,對于自我認知能力尚未發育成熟的學童來說,是一種可怕的打壓。他們可以因成人的這種態度而喪失自信心,產生自卑、焦慮情緒;甚至徹底喪失學習興趣,最后破罐破摔,厭學、棄學,與學校、老師和家長對抗,等等。

  少年的厭學情緒在我國比較嚴重。其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就現實來看,小學教育背離基本宗旨,當屬首因。小學教育(特別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基本宗旨,應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即把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放在重要位置。

  人們把學校分為小學、中學、大學,正是為了將教育工作和個體發育成長規律結合起來。以智力培養來說,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大力強化探究反射、培養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在中學階段,是在強烈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大量吸納知識;到大學階段,是在強烈學習興趣和相當的知識基礎上,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強化自己的判斷、推理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特征。所以,在小學階段,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十分重要。它不但關乎到智育,而且關乎到德育和身體的發育。當把學習興趣引向道德觀念的學習時,孩子會逐漸變得很懂道理;當把學習興趣引向體育學習時,孩子會懂得如何促進身體健康。當然,如果忽視上述這種規律性,后果就不堪設想。

  很可惜,我們有的小學校或教師,并不是通過激發學習興趣來提高學習成績,而是通過加大工作量、提高升學率以及其他競爭手段,甚至用“恨鐵不成鋼”的訓斥、諷刺、挖苦、懲罰來督促孩子學習,這是很不對的。比如,寫錯一個字要罰寫五十遍,這類做法會直接損害學習興趣。由于學習興趣低落,學習信心不足,加之對成人世界不公平對待的不理解,反抗變成了孩子們的應對方式之一,如消極對抗、離家出走、高度焦慮或抑郁,這些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確實是少年中存在的嚴重問題。

  例6-4 齊×,男,10歲,小學四年級學生。

  母親報告:我這個孩子讀小學四年級,自去年學習成績下降,老師反映說上課不注意聽講,有時曠課。對老師不尊敬,和幾個小孩子在校外玩耍,曾見他吸煙。回家不與母親說話。父親出國已一年多,寫信告訴他要好好讀書,他雖能接受意見,但不能堅持。母親怕孩子學習不好,以后受丈夫的埋怨,所以請家庭教師在家輔導,該男孩與輔導教師不和,將教師趕出家門。該男孩在母親帶領下,前來心理門診請求指導。

  在該案例中,需要接受咨詢的不是孩子,而是教育者――老師和母親。事實證明,孩子在校學習任務已經很重,除了讀書外,孩子出于天性,還需要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需要在活動中發展自己,需要成人的理解、信任和引導他們擴展社會交往,這都是兒童自我發展的必要條件。當成人不理解他們自身在發展中出現的心理需要時,也就不能及時地、正確地引導他們去滿足這類合理的需要,孩子只有自行其事,這就難免走錯方向,產生不良行為。該男孩的父親出國,其母恐怕孩子學習不好,怕無法向丈夫交差,故請家教加強輔導。這位母親是一片好心,但是,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正好表達了成人對他學習能力的不信任,同時也就削弱了孩子的自信心;占用了孩子的課外自由活動時間,也就剝奪了他按正常規律在各類活動中發展自己的權力。在這種情況下,比較怯弱的孩子便會服從,退縮,壓抑好動的天性,漸漸變得消沉、內向;而另一部分孩子就會逆反、對抗。該男孩屬于后一類。建議家長對孩子寬松些,多一些信任和正面鼓勵,引導他與小朋友建立友好關系;建議老師以表揚優點為主,激發正面的積極性,讓孩子自覺地克服不良行為,不要再傷害孩子自尊心,要逐漸讓孩子自認為是一名好學生。當孩子自認為是好學生時,它就會按著好學生的標準自我約束,吸煙、逃學、上課不注意聽講等行為,自然便會改正。

  教師和母親接受咨詢的領悟能力都很強。一年零三個月后,向學校老師電話詢問這個孩子情況。老師介紹說,目前該生情況很好,學習成績在全年級是第三名,現在已讀六年級,有希望入重點中學。只是開始寫朦朧詩,不知咋辦。

  例6-5 周××,女,11歲,小學六年級小學生。

  父親和老師攜同就診。

  老師報告情況:自半年前開始,該生上課精神不集中,坐在課堂上兩眼出神,向她提問題時,根本沒聽見提的問題是什么。最近一周來,每次提問,均不能作答,并且邊哭邊用力咬自己的手背,有兩次咬破出血,老師再不敢提問了。

  父親介紹情況:孩子總愛一人坐在屋里兩眼出神,顯得很苦惱,問也不說。孩子原來愛唱歌,其母要把她培養成音樂家,說她有音樂天才。買了鋼琴,請了教師,開始有興趣,但練琴很苦,孩子堅持不下去,母親便打她,說“不打不成材”。一次琴鍵斷了一根,可能是孩子故意砸斷的,也可能不是,她母親為此狠狠打了她一次,打得很厲害,但孩子一聲也不哭。從那以后,就漸漸成了現在這樣。

  建議其母暫時停止對孩子的管教,停止練琴,母親必須以平等態度向女兒道歉,反復承認自己的過失,與女兒做朋友,不要再下命令。對女孩進行放松和語言宣泄。兩月后隨訪,好轉。但母女關系尚未正常。

  例6-6 薛×,男,11歲,小學六年級學生。

  母親報告病例:孩子讀小學四年級時,和學校里比他大四五歲的壞孩子一起離家出走,在長城腳下玩兩天被當地民警送回。自那以后,家里管得就比較嚴格,不讓他再與那些孩子接觸,后來為了便于管理,便轉學到離家近的小學就讀。但這所小學教學質量較差,讀一學期后,學習成績很差,又轉到某大學附小就讀。該學校教學要求嚴格,孩子普遍學習較好,加上這個孩子基礎差,有些跟不上班,在班上與同學關系也不好,他說老師責備他太笨,心里很不愉快,為了能跟班上課,家長與教師協商后,讓孩子留級一年,跟下一班重學。這一措施對孩子的自尊心傷害較大,開學后不久,孩子開始逃學。背著父母從家里偷東西出去賣,被父母發現后,遭受一次毒打。之后,患兒情緒極低,雖然能勉強上學,但成績仍不理想。小學五年級結束后,父母為了使其能進入重點中學讀書,又特選另一小學就讀,并請家庭教師輔導課程。轉學后,患兒情緒很不穩定,有時發呆,有時落淚,一人在屋里做功課時,常常用小刀刻桌子,在家里的墻壁上刻小人,批評和訓斥時,反而傻笑。教師反映說,該生在學校根本不能跟班上課,建議留級,這一消息被他知道后,當晚把父親治胃病的藥吃了半瓶企圖自殺。為此,父母恐慌,攜來就醫。

  一個四年級小學生,他想郊游,是何等入情入理的事!這種發自孩子內在人性的需求,必須得到滿足。在不能滿足合理需求時,和比自己年長的同伴離家出游,雖是過分行為,卻在可理解范圍,此事也提醒了家長和老師,該領孩子郊游了。對事件本身來說,只需耐心說服教育,即可轉變。而為此進行過分嚴格的管教,不僅不利于糾正私自離家行為,反而會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至于為了學習好而反復轉學,乃是教育的一大失誤,這使孩子經常處于陌生環境之中,其情緒必然經常波動,既不利于學習,又不利于心理健康。讀重點中學當然是好事,但為了這種目的,不顧孩子原有學習基礎和心理發展水平,硬逼著增加學習時間和接受輔導,這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最后導致孩子嚴重情緒障礙,恐怕會害他一生。通過這個案例,讀者看到了什么?

  男孩在13~16歲和女孩在12~14歲期間,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時,在學校和家庭中開始有獨立意識。社會生活中覺得自己有一定獨立活動能力,在家庭中,覺得自己也是一個成員。由于他們獨立思考能力迅速發展,所以不再完全盲目服從成人。對教師和父母的意見雖不敢直接反對,但卻有自己的看法。在家長制的約束下,孩子們已經體驗到遭受外在壓力的苦悶,內心開始反抗。發展到這一階段的少年,正是處在反抗期的少年。他們的情緒體驗迅速豐富起來,他們尋找友誼、同情和理解,這時期有一部分少年甚至萌發了性愛。隨著情緒結構的復雜化,情緒反應的方式以及內心體驗也變得多種多樣。另外,社會和家庭對他們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和多樣化,這時的社會和家庭要求,不再單純是生活和學習方面的要求,還有承擔部分社會和家庭義務,承擔某些道德責任以及提高獨立生活能力的要求。

  由于個體發展水平的變化和個體生存環境對個體要求的改變,這個時期的少年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無論就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要比兒童時期更加深刻和復雜。

  例6-7 于×,男,14歲,初二學生。

  老師報告情況:這個學生性格孤僻,不合群,整天胡思亂想,與同學關系極不好,與老師關系也不好。從9歲開始與媽媽關系就鬧得不可開交,要殺媽媽。想自殺,喜歡邪惡,熱愛毒辣,更熱愛自我摧殘,愿意用冷酷封閉自己,筑起高墻。我認為這孩子不甘心寄人籬下。自稱有犯罪天才,要想做的事沒有做不到的,學習不用心,自以為是。在舉止、風度等方面自覺高人一等,別人都看不慣。他認為母親想用金錢收買他,太可卑,向母親冷笑,在周記里寫道:“在她用幾年時間筑起的防線面前,我用幾分種把她摧垮了,她失敗了。”目中無人,不服管,抽煙,和壞孩子交往有共同語言。

  從報告案例時的用詞,可以看一下老師對學生形成的印象是否科學。

  首先,“不合群”,“孤僻”,對這個年齡的少年來說,不是固定的性格特點,處在反抗期的少年,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我,不愿盲從,所以在外表上顯得孤僻,這是自然的。

  “喜歡邪惡,熱愛毒辣”,顯然不能用于這個年齡的少年。邪惡和毒辣的內涵,這個年齡的孩子尚未充分理解和認識,自然談不上“熱愛”與“喜歡”。老師的失誤在于過分用成人眼光看待孩子。

  “自以為是”也只是反抗期的心理特征,如果經由正確引導,它可以發展成成人期的自信心。當然,引導不好(或盲目鼓勵或盲目壓制而激發逆反心理)也會發展成成人期的狂妄。然而,在這一時期的少年身上,它不應被視為缺點。

  “目中無人,不服管”,這大都是由于管理不當造成的逆反狀態。不是不服管,而是成人的管理無能。

  從老師的一般情況來看,她對學生的愛心不夠。語言中透著討厭、憤怒、蔑視,夸大學生的缺點,基本不符合教師的條件。

  例6-7續1

  母親報告情況:他在嬰兒時期很興奮,睡著后一有響聲就醒,很鬧人。三歲前放在外婆家,外婆照顧到三歲,脾氣很犟,為了一些事也打過,但仍然任性,很難管理,總不讓大人省心。父親偶爾打他,有點怕父親。小學二年級時,奶奶幫忙照看。他比較尊重奶奶,母親從小就管不住他。四年多的時間里奶奶照看和父親鎮壓著勉強維持。母親主要在生活上照顧得多,孩子從小體質不好,很瘦,偏食,總生病,個頭小。上三、四年級時,暑假看書很多,科幻方面的書讀得多。小學時當過少先隊小隊長和中隊長,就是愛讀書。小學時作文寫得好。中學參加航模比賽,得過第三名,去年又參加比賽得第五名。小學六年級時,父親出國,已經兩年了,母親管不了。他尊重父親,對母親冷淡,因為三歲以前母親沒見過他。

  老師插話:他惡作劇,故意折磨別人,不惜一切代價想引起別人注意,故意坐別人的自行車違反交通規則,成心犯壞,整天妄想,疑神疑鬼。

  母親繼續報告病例:我找他談過多次,當時還不錯,只是過后作用不大。

  分析:母親畢竟有顆愛心,對于這個孩子,盡管別人看得一無是處,但母親卻能看到他好讀書,有個人愛好,而且聰明能干,航模比賽可以拿名次。孩子能尊重他人,如對奶奶是尊重的,對父親是尊敬的,對母親不太尊敬也可以理解,因為在三歲以前做母親的很少照看他,本應在母親身上得到的母愛和安全感,未能得到,當然親情也會隨之削弱。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從他母親介紹的情況來看,這個少年的一切行為都在可以理解的范圍之中,出生后很興奮、易驚醒,鬧人等,這都說明他的神經類型屬于興奮而不均衡型。具有這種神經系統類型的孩子必然敏感、興奮占優勢,表現為聰明、膽小、脾氣大。到了少年時期,會有多愁善感、不服管理、頑皮等特點。少年反抗期的特征極易被人看作缺點,但如果用科學眼光和懷著一顆愛心對待他們,就能透過現象看到他們可愛的本質,就能理解和引導他們成長。

  讓我們看看這個孩子自己的內心體驗吧。

  例6-7續2

  他的詩歌和文章摘錄:

  “苦痛誰人知,惟有我心曉。彌勒笑面中,苦痛知多少?”

  “我獨活世間十四載,若能遇一知己相交,生而無求,死而無憾。然,生平求一知己而不得,吾心死矣!”“少年不識愁滋味,誰人所說!誰人不知愁滋味,有人愁多,有人愁少,終是有愁人,吾是多愁人,同是愁海游移人,何必苦相爭。”“冷血何時化熱血,恨意何時變愛心,直指于少年(即他本人),何時變心重做人。”“生活并非是美的,也許你的生活美好,充實幸福,但不要忘記,這是你的,我并未擁有。我的生活中,有多疑的母親,專制的伯父,還有三四十名看不起我的同學……我在世上孑然一身,在母親心中是掃帚星,在親人心中是逆子,在朋友心中是怪人,你的生活也許會給你自信和愛,我的生活只能給我自卑和恨。”“我,并不古怪,名字不古怪,性格也不古怪,我就是我。只是和別人不同,名字不同,性格也不同,但并不怪,為什么要自卑,為什么不敢自信。生活這么美,競爭如此激烈,我當然不甘居他人之下,這就是我,我的人生觀,我從來都很自信,也從來不認輸,把回想留給未來吧!就像把夢留給夜,把淚留給海,把風留給夜海上的帆。”

  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到一個煩惱的少年,一個透著精靈的、十分可愛的少年。他是一個面對復雜的人生而自身又處在成長關鍵期的少年,他最需要的是成人和同齡人的理解與友誼,最需要的是父母師長的愛、溫暖、關心和愛護。然而,事實上在學校和家庭中,它所遇到的多半是命令、強制、苛刻的要求、嚴格的管理,有時甚至是責罵和訓斥,所以他的孤獨感是必然會產生的。

  心理咨詢師用愛心和他對話。最后,慰平了他的心靈創傷。半年后對學校班主任電話隨訪,該生已成為學校的優秀學生。

  編輯推薦:

  心理咨詢師章節筆記復習資料|知識點詳解

  2014年咨詢心理學分章節復習資料匯總

  環球網校心理咨詢師官方微博|心理咨詢師考試交流QQ群:127666654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心理咨詢師資格查詢

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