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師備考資料 > 2014年咨詢心理學復習資料:5.6行為主義理論關于心理咨詢的觀點

2014年咨詢心理學復習資料:5.6行為主義理論關于心理咨詢的觀點

更新時間:2014-07-29 09:13:20 來源:|0 瀏覽0收藏0

心理咨詢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2014年咨詢心理學復習資料:5.6行為主義理論關于心理咨詢的觀點,由環球網校心理咨詢師頻道為您提供!

  考試動態:2014年上半年各地成績查詢專題|20歲可申請代報名

  課程推薦:2014年網課+面授保過班|零基礎保過|1v1直播自習室

  第6節 行為主義理論關于心理咨詢的觀點

  20世紀初期,有些心理學家,不滿意當時的心理學對心理現象的主觀推測,他們試圖使心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一樣,把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作為研究對象。于是,他們便集中研究行為。這一類學者形成一個學派,被稱為“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當屬巴甫洛夫和桑代克。巴甫洛夫自己并不承認自己是心理學家,這是符合實際的。因為他的興趣集中在當時的生理學和神經生理學上,并因此獲諾貝爾獎。但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永遠不可能把自己的思維固著在一點上,所以,巴甫洛夫在對大腦兩半球的研究工作進展到一定水平時,他的視線轉向了精神病人。當他試圖對精神病人的癥狀進行解釋的時候,他便不自覺地扮演了精神病學家或心理學家的角色。為此,人們認定巴甫洛夫是一位“不承認自己是心理學家的心理學家”。

  關于巴甫洛夫的貢獻,我們在本教材第四章《變態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知識》中做了較多的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桑代克使用觀察記錄老鼠走迷宮的方法,研究行為的學習過程,并提出他的著名的“嘗試-錯誤”定律。從此。開創了使用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和量化手段,研究動物行為學習的先河。桑代克開創的這類研究,比巴甫洛夫早三年。

  華生(B. Watson,1878~1958)受俄國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學說的影響,繼承了美國桑代克的方法論,建立了“刺激-反應模式”,即R=f(S)模式。他不去考慮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中間過程,他認為,即使中間有思維作為中介,那也不過是由內部語言所引起的喉頭肌肉運動,至于情緒,那不過是內臟和腺體的變化,它們都是可以客觀記錄的行為。華生(1924)認為,行為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加以控制的,他不認為遺傳因素起重要作用。他有一句名言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并在我設置的特定環境中教育他們,那么任意挑選其中的一個嬰兒,不管他的才能、嗜好、性格和神經類型等種種因素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訓練成我所選定的任何老師、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乃至乞丐和小偷”。華生認為,心理學要成為一門科學,必須摒棄一切主觀內省,同時確立心理學的客觀研究對象。華生否認傳統心理學使用內省法所獲取資料的可靠性,并認為不能將知覺或意識作為研究對象,而只能代之以行為;而行為,可以歸結為肌肉的收縮或腺體的分泌。

  華生的行為主義的極端觀點,很快受到新行為主義的挑戰。托爾曼(E. C. Tolman,1886~1959)提出中間變量的概念,即刺激和反應之間,或者說實驗變量和行為變量之間存在一個“中介變量”,這個中介變量就是有機體的內部因素。他給出了如下公式:B=f(S、P、H、T、A)。其中,B為行為,P為生物內驅力,S為環境刺激,H為遺傳,T為訓練方式,A為年齡。也就是說,行為(B)是環境刺激(S)、生物內驅力(P)、遺傳(H)、過去訓練的經驗(T)以及年齡(A)等實驗變量的函數。行為并不僅僅由環境刺激所決定。

  另一位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B. Skinner,1904~1990)建立了“操作性條件反射”,并給了如下公式:R=f(S. A)。其中R為反應,S為刺激。反應(R)與刺激(S)、控制變量(A)之間,是一種函數關系。控制變量A是實驗者所設定和控制的實驗變量,又叫“第三變量”。這一模式既考慮了刺激和反應之間的關系,也考慮到其他條件的作用,如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所設計的第三變量,等等。當然,在整個操作條件反射過程中,有機體內部過程如何,斯金納和其他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一樣,也不予以關注。斯金納認為心理學應當研究可觀察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便對這種條件反射進行“操作分析”。他在對動物的實驗中,在食物和獲取食物的S-R之間,設置了動物主動地按壓杠桿的“第三變量”,動物只要按壓杠桿,便能取得食物。“取得食物”是“按壓杠桿”強化因子,而“按壓杠桿”是條件刺激,這種條件刺激是動物自身發出的一種動作,而不是實驗者給出的燈光或鈴聲等條件刺激,這就是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與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的根本區別。

  斯金納認為,人的現行行為,大部分都是先前行為的后果,而這種后果對先前行為來說,恰恰起到激勵作用,這就是強化的作用。后果不同,強化的性質也不同。斯金納花了大量時間研究分析強化物的種類、性質以及強化物的強度,等等。斯金納用這一理論,廣泛地解釋了學習行為,包括不良行為的形成。

  新行為主義學派的另一個杰出代表是班都拉(A. Bandura 1925-)。他強調學習過程中,人自身的能動作用,強調人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新的“社會學習理論”,又稱“模仿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類行為既不是單純地取決于生物性的內驅力,也不是單純取決于客觀環境條件,人所具有的、獨特的認知過程,也積極地參與著行為模式的形成,它甚至也參與著人格的形成和保持。這一理論有以下幾個最基本的概念:

  (1)“替代學習”或稱“觀察學習”

  “替代學習”的含義是:人們能夠操縱符號(如語言等),思考外部事物;可預見行為后果,因此,人學會某種行為,大可不必實際去經驗,這是班都拉“社會學習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2)“自行獎賞或批判”

  “自行獎賞或批判”的含義是:人們可以評價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強化(自我獎賞或批判),不必一定依靠外部強化。

  (3)行為自控

  行為自控的含義是:人的行為可以自己調控自己,不一定被外界左右。按照“學習理論”,對行為問題的咨詢與治療的原則是:行為反應過剩時,治療目標就是通過社會學習,消退這些反應;行為反應不足時,治療目標就是通過社會學習增加和強化此類行為。其基本理論假設是:個體既然可以通過社會學習形成那些不良或不適應行為,也可通過社會學習獲得這些行為,反之亦然。

  按這種理論,沃皮(Wolpe)將行為治療定義為:行為治療是使用實驗確立的行為學習原則和方式,克服不良行為習慣的過程。為此,在治療中,其目標只能是不良行為本身,不應假設也不能探索在這些不良行為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層的東西。但是,對行為的直接治療,并不拒絕承認求助者的內在認知和情感活動,因為在這一派別的行為治療家眼中,它們也是行為,屬于“內隱行為”活動的范疇,它們已經表現在“外顯行為”之中了。為此,對“內隱行為”的治療,已經包括在“外顯行為”之中了,它們都是行為治療的目標。“內隱”、“外顯”活動相一致的觀點,就是“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依據。行為治療,在治療前、治療中和治療后,精心分析、評估的對象不是行為背后的東西,而是可觀察、可量化的“關鍵行為”,又叫作“靶行為”。在治療前,先要對“靶行為”進行具體的描述,然后,定出詳細的治療方案,其中,方案的每一步,都要進行評價,并且評價指標力求一致,這樣便于重復。

  行為治療一般包括5個步驟:

  1.“靶行為”的發生的情境及其功能分析。

  2.“靶行為”量化與標定。

  3.矯正目標的制定。

  4.制定增加積極行為,減少消極行為的干預實施、監測、調整計劃。

  5.結束以及復發的處理。

  行為治療的主要方法有系統脫敏法、模仿學習、自我管理技術、角色扮演、自信心訓練、厭惡療法、強化法、認知-行為療法等等。這些,在本教材“操作技能”部分將逐一講解。

  編輯推薦:

  心理咨詢師章節筆記復習資料|知識點詳解

  2014年咨詢心理學分章節復習資料匯總

  環球網校心理咨詢師官方微博|心理咨詢師考試交流QQ群:127666654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心理咨詢師資格查詢

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