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基礎理論惡補之社會心理學-第十一章 社會態度


第十一章 社會態度
第1節態度概述
1、態度及其結構
1) 態度的定義
答: 目前,社會心理學家對態度概念的理解并未取得一致,但在具體的態度定義上,較為典型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認為態度是一種評價或情感反應。 第二,認為態度是一種心理與神經的準備狀態,它是人們對于一定對象的反應,起著指導性或一致性的作用。第三,將態度籠統看成認知、情感和意動成分的復合體,它影響人們理解、感受事物和對事物作出反應的方式。第四,對于態度有比較完整的定義是邁爾斯指出的,態度是對某事物或某人的一種喜歡與不喜歡的評價性反應,它在人們的信念、情感和傾向性行為中表現出來。第五,我國學者金盛華等人則認為:態度是個人指向一定對象,有一定觀念基礎的評價性持久反應的傾向。” 評價性反應:指對某種事物的價值予以評定的歷程。中介變量:是指它不是可觸摸的具體客體,而是一種假設的建構,可以推斷出,但無法直接觀察。
2) 態度的構成 (認知成分、情感成分、行動成分)
答:分析態度時,要涉及三個維度:情感(即態度的情感特色);行為意向(即態度的行為傾向性);認知(即態度的信念、認知部分)。態度的三個維度構成了知、情、意三個因素。它決定著人們在現實生活環境中注意什么樣的對象及怎樣加工有關對象的信息、決定著有關對象的體驗,也決定著有關對象進行反應的先定傾向。
認知成分
答:態度的認知成分指人們作為態度主體,對于一定態度對象或態度客體的知識、觀念、意向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傾向性的思維方式。態度的認知成分規定了態度的對象。態度的認知成分區別于一般的事實認知,通常具有偏見的性質。態度中的認知成分是在直接或間接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也可以通過新經驗的建立而獲得改變。
2013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雙證保過套餐>>>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情感成分
答:態度的情感成分是指個人對于一定態度對象的體驗,態度是評價性的,但它涉及喜歡不喜歡。態度定義的中心論點是假定人們具有某種態度后,即有一種情緒反應。態度的情感傾向有認知因素的直接支持,這一點是態度情感體驗與一般情感體驗的最重要的區別之一。
行動成分
答:態度的行動成分有兩方面含義:①態度作為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和反應傾向,一經產生就必定對人們與特定態度對象有關的行為產生種種性質不同的影響;②態度具有特定的意動效應。態度的行動成分還不是行動本身,而是做出行動之前的思想傾向。
2、態度的性質
1) 習得性
答:人與其他人的相互作用,才獲得了對于人和事物的認識,學會了對人和事物進行選擇。態度作為習得的心理狀態,可以隨著社會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和個人新的社會學習經驗的建立而改變。態度的改變是人適應生活變化,心理不斷發展的重要方面。
2) 對象性
答:態度是與一定的具體對象相關聯的。個體所持有的任何態度都是茛指向某一具體對象的,或者是某一人、某一群體,或者是某一事物。
3) 穩定性與持續性
答:態度作為有一定指向,有一定認知觀念基礎的心理反應傾向,一經形成,就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一貫性。一致性:它指在不同情境下人們對同一對象的態度會傾向于一致。
4) 內在性
答:態度是個體對內在對象的一種內在的心理傾向,是行為的準備狀態,不能被直接觀察到。
2、態度與行為
1) 態度與行為不一致的研究(拉皮埃爾1934年進行的一項著名的態度與行為關系研究,對態度可以預測行為的命題提出了嚴重的挑戰)
2) 態度與行為確實一致的研究(佩因羅德1983年在其(社會心理學>概括了態度與行為的一致性問題,反映了既有研究揭示的態度與行為的關系。
提出的三個原則:(1)總態度預言總的行為;(2)具體態度預言具體行為 (3)態度測量與行為的時間間隔愈短,態度與行為的一致性越高
3) 態度與行為關系的自我價值定向理論(行為與態度選擇決定于有關行為和態度對于個人的價值。)
人們的實際行為要受制于兩個方面的因素?
答:一是作為內部準備狀態的態度,一是存在于外部的情境壓力。行為是態度與情境壓力二者的函數。
2013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雙證保過套餐>>>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第2節態度的理論
1、強化理論
答:行為主義關于態度形成與變化的理論就被稱為強化理論,行為主義把態度的形成與改變看做個體對環境刺激的反應,認為態度的形成與改變是按條件反射的模式進行的,強調在態度的形成與改變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聯想、強化以及模仿,其中強化是基本條件,起著決定性作用。
2、一致論
答:認知派的一致性理論雖然都強調不一致,不平衡產生的壓力導致了態度的形成與改變。但是,他們的理論見解又各不相同。
1) 海德的平衡理論
答:海德提出了社會認知中的一致概念。人們的認知系統中,幾種評價態度或感情之間存在著一種趨向于平衡狀態的運動。
2) 奧斯古德和坦南鮑姆的調和論
答:奧斯古德和坦南鮑姆于1955年在擴展海德的平衡理論中提出了調和論,認為當態度間出現不平衡時,往往是通過中和他們肯定或否定特性的程度或大小來解決的。
調和理論在兩個方向上擴展了平衡理論:
(1)在定量的條件下提出了該理論,所以能夠用其測量態度的變化程度和方向。
(2)當個體態度體系中出現不平衡狀態時,可以同時改變對兩個附象的態度,從而使平衡更容易達到。
3) 賈斯庭格的認知失調理論
答:認知失調理論是1959年費斯庭格提出來的。認為人們的諸多認知因素之間存在著兩種基本的關系,即相互獨立的關系和相互關聯的關系。而后者又存在著相互協調和相互不協調兩種情況
減小或消除不協調的認知方法
答:改變有關的行為成分,如抽煙者停止抽煙。改變或否認不協調認知因素中的一方。如否認抽煙有害身體健康,或者否認抽煙厲害。同時改變不協調認知因素的雙方的強度。引入新的認知因素,改變原有認知因素間的不協調關系。
第3節態度的改變
1、態度改變的含義和意義態度改變的含義
答:所謂態度的改變既包括對態度中認知成分的改變,也包括對態度中情感成分和行動意向成分的改變。
態度的改變按性質可以分為兩類
答:一類屬于方向性的變化,如從反對的態度轉變為支持的態度,或從喜愛的態度變為厭惡的態度,這種變化又稱為不一性改變;另一類屬于強度的變化,如從稍微反對變為堅決反對,或從厭惡變為憎恨,這種變化改變原來態度的強度,但不改變態度的方向,所以又稱為一致性改變。
改變態度具有重要意義
答:改變自己的態度,通常是一個人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和交往中需要的。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為了密切人際交往,為了提工作效率,適當改變自己的態度,不僅是個體社會化的基本內容,也是社會對人提奉的基本要求。總之,態度的改變對于一個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貢獻都是極其重要的。
2、態度改變的制約因素
答:態度主體身上的態度變化,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即宣傳說服者變量即信息的提供者自身的因素;信息變量;渠道變量即溝通的途徑及信息接受者變量,指接受信息的主體本身。
1) 信息宣傳者的影響因素(信息宣傳者的威信、信息宣傳者的吸引力、信息宣傳者的動機指向)
2) 信息變量因素(單方面信息與雙方面信息、信息對恐懼情緒的喚起)
3) 宣傳渠道變量(直接參與方式、大眾傳播媒介)
4)信息接受者變量(個人的個性特點、即有態度的特征) 個人的個性特點:(智力水平的影響、人格特征、認知需要、自我防御程度) 即有態度的特征(社會心理學家因斯科(1967)指出:信息傳播影響態度改變的一個主要因素是信息傳播者的立場與信息接受者的態度的差距。)
2013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雙證保過套餐>>>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第4節態度的測量
答:態度雖然是個人內部比較穩定的結構,無法直接被觀察到,但是卻可以從人們的外在言語、行為及其他方面表現出來,因而也是可以測量的。態度的測量技術在20世紀30―40年代興起,主要有量表法、生理反應測量法和投射測驗法。
1、量表法
1) 瑟斯通量表(瑟斯通和其助手凱夫在1929年發表的<態度的測量>提出這種測量方法,稱為“主觀外顯相等間距法”) 瑟斯通量表方法步驟?
答:a、首先選擇被限定想要測量的態度對象b、通過廣泛調查提出對有關態度對象的簡單明了的各種問題,并將它們作為原始題目。c、將確定好的問題分別寫到卡片上,制成卡片。d、從態度測量將要針對的群體中隨機抽取一個足夠大的代表性樣本,e、請審定人按11點量表,平均分為11個等級去客觀、獨立地評定每個題目所體現的對態度對象的肯定或否完,并按11個等級分為11組。f、計算出每一題目上所有審定人評分的平均數,同時得出每一題目的分配曲線。
2) 利科特量表――總加量表(1932年,心理學家利科特提出了一種態度量表――總加量表。)
總加量表具體編制如下?
答:a、針對一定的態度對象,通過廣泛調查,擬訂一系列備選題目。b、然后抽取一個態度測量對象群體的代表性樣本施測,請他們以5點等級量表對每一個題目評分,c、對預測結果進行統計處理,最后保留與量表總分相關高的題目,刪去相關低的題目。
3) 語義差異量表(1957年,奧斯古德等人提出了語義差異量表。其基本方法是用兩極性的形容詞對來評價態度對象。
語義差異量表三個維度進行測量?
答:(1)情感傾向性維度,主要是有關態度對象的好壞,美丑等范疇; (2)力量維度,主要是有關態度對象的強弱等范疇; (3)活動維度,主要是有關態度對象快、慢等速度范疇。4)社會距離量表(1925年,博格多斯在他的(測量社會距離>一書中提出了社會距離量表。該量表是一種單維量表,它只適用于某一態度對象。
2、生理反應測量法
答:生理反應測量是通過檢查被試者的生理狀況來測定態度的一種方法。生理反應主要測定人們態度的情感因素。
3、投射測驗法
答:投射技術是一種典型的人格測量技術,但也是一種通過間接的方法來了解人們對某事、某人的態度的方法
1)主題統覺測驗
答:主題統覺測驗是向被試呈現一系列圖片,要求根據圖片的內容編一個故事。隨著人們心理準備狀態的不同,所聯想出的故事也不相同,而在編故事時,被試會不知不覺地把自己對某一事物的態度投射進去,從而表露出自己的真實態度。
2)造句測驗
答:造句測驗是事先準備好幾個有關某一事物的未完成句子,讓被試把句子寫完,從中可以反映被試的態度。
2013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3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雙證保過套餐>>>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最新資訊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取!2025-09-17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什么是焦慮型人格障礙?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