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致家長:錘煉心理韌性,讓孩子學會逆風飛翔


心理學家達科沃斯通過大量調查發現,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人脈,不是天賦,而是一個人堅韌不拔的能力。今天本站編輯分享一篇心理咨詢師致家長的肺腑之言“錘煉心理韌性,讓孩子學會逆風飛翔”,一起看看吧。
今天的孩子們物質世界豐富,生活環境平穩安定,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孩子們原本具備的壓力應對機制。如今,面對孩子們不斷出現的心理問題,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我們都越來越需要重視孩子心理韌性的培養。了解孩子心理也是心理咨詢師基礎培訓的重要課題,擔心您錯過2024年心理咨詢師考試重要時間節點,推薦使用“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功能,屆時,就能提前獲取2024心理咨詢師報名時間、準考證打印時間、考試時間等節點短信提醒服務。
什么是心理韌性?
所謂心理韌性,指的是在遇到困難、逆境、創傷、災難等重大壓力源時,人們能夠良好應對的過程,也被稱為抗逆力、抗挫力、復原力、回彈力等。
心理韌性源自人類的適應系統,普遍存在于每一個個體中。心理韌性是可以變化的,會隨著在不同事件中積累的經驗而不斷提高。因此,在培養孩子心理韌性時一定要意識到,這種能力是孩子天然就有的,只是它并不是一個穩定值,會受先天和后天的共同影響,一生中都在動態變化。
有專家認為,高韌性的孩子具備四大特質:
· 社會競爭力,包括與他人建立積極關系的能力,靈活、有同理心、有幽默感、有好的溝通能力;
· 問題解決能力,指既可以找到解決方法,會做計劃,也會尋求他人幫助的能力;
· 自主性,指自我獨立和對自己的環境有掌控的能力;
· 目的性,指自己有目標,對未來充滿希望。
孩子的抗挫力差,與父母的這4件事有關
為人父母,我們一方面為孩子遮風擋雨,擔心他以后吃虧受傷,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養出一個禁不起風浪的孩子,因此在實際的育兒過程中,時常處于一種矛盾的心態。
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孩子只需在真實的生活中摸索,就可以逐漸建立起堅強的內心。遺憾的是,很多時候,父母不經意的行為和干涉,反倒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脆弱,尤其是下面這4件事。
1.用過度的夸獎建立孩子虛假的自我認知。
有的父母對孩子從來不吝嗇夸獎,但遺憾的是,并沒有夸到“點子”上。
不少父母無條件地對孩子極盡贊美之詞,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夸:“寶貝真棒!”“你真聰明!”這讓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全都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形成不正確、不清晰的自我認知,某次失敗之后,玻璃心就開始了。
孩子需要贊揚,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夸贊不是只說好聽的話。如果不是實事求是的夸獎,很容易讓孩子建立起一個虛假的自我認知,失去理性看待自己的能力,遇到挫折就把“失敗”看得很大,產生失敗感和無力感。一個孩子聽到的夸獎總是言過其實,當他意識到自己的普通和平凡,就會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
所以夸孩子,大人們也要真誠,把孩子做得好的細節和過程說出來,拒絕籠統、夸大。
2.過于敏感的回應模式,代替孩子消化挫折。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一些父母對孩子安撫迅速,過度的幫助和愛護,悄無聲息地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
搭的積木房子倒了,在孩子放聲哭之前,我們給他重新扶起來;孩子和小伙伴吵架了,我們立刻上前幫他解決矛盾;孩子打不開箱子,我們連忙走過去幫助他,一分鐘的思考都不肯留給他。這種過分關注,導致孩子們錯過了戰勝挫折的機會,他們越來越不習慣適應失敗的痛苦,因為擺在他們面前的總是好的結果。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大量試錯,在這些小事中,體驗各種各樣的情緒,觀察并選擇最佳策略,完成這一系列的過程,孩子就會探索出自己能力的邊界,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認知。
3.用“代勞”行為暗示孩子的無能。
逆商理論提到,逆商是由四個維度構成:Control(掌控感)、Ownership(擔當力)、Reach(影響度)、Endurance(持續性)。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掌控感。
擁有強大掌控感的前提,是堅信“任何事情都能做到”,也就是孩子們口中的“我可以”。這種自信是在孩子成功做成一件件事情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如果孩子遇到困難,第一反應是“我不行”,很大程度上與父母的過度代勞有關。
不管是老人還是父母,有時候都舍不得孩子去嘗試真實的生活,能幫他做的,就盡量都替他做了,只要大人在場,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的幾率就減少,孩子沒有機會去經歷成長中的挫折體驗,習慣依賴,也越來越脆弱。
過多代勞的潛臺詞是:“靠你自己是做不成事的,沒有我們,你不行。”它最終抹殺的是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等到哪天需要孩子自己面對問題時,他就會手足無措。
4.父母對成功的定義,讓孩子失去看待輸贏的平常心。
白巖松在《白說》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則故事:
2012年,他參與過整個倫敦奧運會報道,倫敦奧運會最重要的那句話叫“影響一代人”。
有記者提問:“體育如何影響一代人?”
倫敦奧組委的一位官員回答:“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
這句話很正常,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教孩子們如何去贏,但是他的下一句話讓我格外感動:“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并且有尊嚴地輸。”
孩子從小到大,父母和老師最常強調的是成功,比如比賽贏了有多風光、考試得了第一有什么獎勵,鮮少告訴孩子:輸了怎么辦?失敗了怎么辦?又該怎樣去面對?
失敗是孩子一生中無法避免的議題,但是我們常常忽視它。一個不能正確看待失敗的孩子,遇事就會產生逃避和畏難情緒。失敗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提醒,可以從中認識到問題所在、尋找解決辦法、積累人生經驗,從這個意義上講,失敗何嘗不是一種財富?
我們和孩子談失敗、談困難,實際上就是為了把這些東西變成孩子成長墊腳石,而不是攔路虎。好的教育,一定要教孩子認識挫折和失敗,讓他不會長時間沉溺于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中,自暴自棄。
不被“輸”所局限,能夠理智地看清事實本質,并能采取相應行動的高挫折商,是孩子內心強大的體現,也是孩子未來能“贏”的關鍵。
如何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
1.給孩子植入“成長型心態”。
人有兩種基本類型的心態,一種是固定型心態,另一種是成長型心態。擁有固定型心態的人認為:人的智力、能力和品性是天生的、固定的、一成不變的,因此成功取決于人對自己天分的展示。擁有成長型心態的人則認為:人的智力、能力和品質是可變的,是可以發展的潛力,成功取決于人的實踐和努力。
因此,我們在表揚孩子時,不要表揚孩子的聰明,而要表揚孩子的努力。表揚孩子聰明,我們給他植入的就是固定型心態。持有固定型心態的他們會特別看重輸贏,因為他們需要一直證明自己是聰明的,如果不能如此,他們就會退縮,回避挑戰,于此以來,也就很難取得成長和進步。
表揚孩子的努力,我們就是在給孩子植入成長型心態。具備成長型心態的孩子,會認為事情做得好不好,取決于他們是否努力,與自我無關,因此他們會不懼怕挑戰和失敗,也就更容易獲得成功。因此,要提升孩子的心理韌性,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我們要表揚他的努力和進步;當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要告訴孩子“你只是尚未做到”,隱含的意思就是“你能做到,只是目前還沒有做到而已”。
2.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教給孩子基本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幫助他們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要讓孩子明確解決問題的步驟。因為如果孩子感到不知所措或絕望時,通常是不會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問題的,但是如果他們明確解決問題的步驟,那他們就會對自己的嘗試充滿信心。
可以將解決問題的步驟分為4步:
第一步:說出問題而非責備
第二步:想出多種解決方案
第三步:探討方案可能的后果
第四步:選擇一種最佳方案
開始的時候,家長可以帶領孩子一起用這4步方法,來幫孩子打開解決問題的思路。
其次,要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當孩子知道解決問題的步驟后,我們就要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當孩子無法提出解決方案時,我們可以幫他想出一些解決的方案,但是不能直接告訴孩子該怎么做。例如:孩子寫作業總是拖拉,那我們可以這樣跟孩子說:“我發現你最近寫作業總是拖到很晚,你能先規劃一下時間嗎?”如果孩子說不能,那我們可以說:“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然后,引導孩子自己一步步學會合理規劃時間。
最后,及時肯定和表揚孩子在解決問題時付出的努力。當我們發現孩子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的創造性和付出的努力時,要及時給予孩子肯定和表揚。
3.“制造”讓孩子受挫折的機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少必要的挫折教育,也是造成許多孩子心理脆弱、情緒易失控、逃避問題甚至輕生等現象的原因。
家長可以人為“制造”一些讓孩子受挫折的機會,比如鼓勵孩子參與各類比賽、社會實踐、勤工儉學等,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必然會面對一些挫折,這時候家長便可以適當讓他們獨自面對,獨立解決困難,提升他們的抗挫折力。
需要注意的是,給孩子“挫折教育”和給孩子“挫折”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幫助孩子在挫折中看見和提升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而后者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一味地強調“挫折”,忽視挫折背后的成長,反而會挫傷孩子面對困難的信心。
4.引導孩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勞動實踐。
心理韌性雖然是屬于心理層面的能力,但是卻和我們的身體素質、生命活力有著極大的關系。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就很好地說明了強身健體對磨煉意志,提升心理韌性的重要價值。實際上,體育的重要價值在今天還遠沒有被重視,體育有著健體、舒展、強心、壯志等重要作用,對包括心理韌性在內的諸多品質有著良好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同時,體育運動中的不服輸、不氣餒,失敗了再挑戰等優秀品質也正是提升心理韌性的重要路徑。
除了體育運動之外,勞動也是鍛煉身體素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渠道。在勞動中所形成的不怕苦、不怕累,勇挑重擔、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就是心理韌性的典型表現。
因此,在對孩子的家庭養育和學校教育中,無論是體育還是勞動教育,都是孩子提升心理韌性的重要抓手。建立在身體鍛煉基礎上的心理韌性,是身體的記憶,會成為人的自覺選擇和終生受用的能力,是帶得走的能力,這種蘊藏在身體里(不是僅停留在認知層次)的心理韌性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5.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充滿愛的關系是一個人力量的源泉。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有價值,有人愛,那么他就有走出自卑、勇敢成長的力量。因此,在教育生活中,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一定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是孩子愿意選擇堅強、愿意勇敢挑戰的內在力量。
在今天,“好關系就是好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就是因為好的關系能讓孩子在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中勇敢前行。
親子關系中有兩個關鍵性因素:孩子的需求和家長的要求。根據這兩個因素,我們可以將親子關系劃分為4種類型:
第1種:父母不去滿足孩子的需求,只顧提自己的要求。
第2種:父母充分滿足孩子的需求,卻不提任何要求,也就是常說的溺愛和放縱。
第3種:既沒有需求也沒有要求,也就是“沒人管”,完全忽視了孩子,這種忽視有時候也可視為一種冷暴力。
第4種: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既滿足孩子的需求,又合理地提出要求。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幫助建立第4種親子關系呢?建議大家嘗試LEAD方法,它包括4個步驟。
積極聆聽(Listen)。聽完孩子的講述之后要思考,孩子講這個事情所反映的內在需求是什么?在聆聽的同時,也是鼓勵孩子抒發自己的情緒,恢復理性的狀態,這本是就是一個增加心理韌性的過程。
界定問題(Explore)。聽完以后要跟孩子一起討論他所說的內容,利用引導性的提問,讓孩子嘗試回答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覺得問題到底是什么。
分析可行辦法(Analysis)。先讓孩子說出可行的方法,家長幫助分析各種方法的利弊,讓孩子有選擇解決方案的空間。
行動(Do)。有了討論結果之后,就大膽地鼓勵孩子去做。
除了上述幾點,還有一點也特別值得注意,那就是家長本身的行動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永遠都是孩子潛意識中模仿的對象,我們在面對各種各樣的挫折和逆境時是如何表現的?我們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嗎?如果在面對挫折時,家長自己的情緒都很難控制,孩子的情緒也會如此,因為他們看到了你的樣子。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心理韌性作為一種能力相當重要,但是我們也不能無限夸大它的作用。一個人的心理韌性再強大,也可能會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甚至有被壓垮的時候。因此,我們也不能把一個人的放棄行為完全歸結為心理韌性不足,生活是復雜的,要允許自己或他人“撐不下去”,學會放棄、學會求助。
心理韌性可以幫助我們戰勝困難,但歸根到底是戰勝自己,和自己和諧相處。也只有在“拿得起也放得下”的收放自如中,我們的心理才能真正地保持強大而不失韌性。
為幫助大家高效備考2024心理咨詢師考試,環球網校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心理咨詢師課程,點擊學習各類心理咨詢師課程。
以上是環球網校小編整理的關于“心理咨詢師致家長:錘煉心理韌性,讓孩子學會逆風飛翔”的內容。參加心理咨詢師基礎培訓考試的考生,可免費下載>>歷年真題,免費獲取完整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操作技能科目的思維導圖可點擊>>思維導圖,其他心理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思維導圖及重難點知識梳理資料,您可以查看下方板塊或右側資料下載頁面進行免費下載。
最新資訊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什么是焦慮型人格障礙?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