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糖的方法與養(yǎng)生好處



戒糖的方法與養(yǎng)生好處,大家知道嗎?跟隨著小編的腳步一起往下看吧!
戒糖的方法
1、真正了解糖
糖類就是大家說的碳水化合物,它也是人體能量的來源,這些能維持機體能量的運轉,所以糖分對人體是不能缺少的物質,在生活中很多健康的食物,像是水果和蔬菜等都存在糖分,這些糖分能滿足人們對能量的需求。
人們喜歡高糖類的食物,是有原因的,主要是糖分會刺激我們的大腦釋放多巴胺,這樣就會產生愉悅感,漸漸的就會讓人上癮,糖就會越吃越多,大家就越愛吃。但是身體中的糖分增加后,會消耗不完,之后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存在身體中。
2、不喝含糖飲料
一瓶含糖飲品的糖含量超過64克,它已經遠遠的超過了WHO建議攝取量。含糖飲料有很多,像是碳酸飲料、調味奶等,它們基本沒有什么營養(yǎng)價值的,還有飲料不像固體食物,人們基本不會通過喝飲料感到飽腹感的。
在澳大利亞,高達七分之一的肥胖是由于含糖飲料造成的,我國的情況也是不容樂觀。而且兒童多喝含糖飲料不僅會長胖,甚至還會影響大腦發(fā)育。想要戒糖,含糖飲料是你首先需要攻克的方向。
3、直接吃水果,別榨汁
多吃水果對身體健康有益,洗完直接吃就可以,不建議榨汁。由于水果中含有一定的糖分,7個蘋果榨成一杯蘋果汁很快就喝完了,但很難一下子吃下去7個蘋果,所以榨汁后,不知不覺就增加了糖的攝入量。
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纖維成分,對于維持腸道健康必不可少。榨汁后,纖維成分被破壞,還會導致一些維生素的損失,唯一不變的就是水果中的糖。直接吃水果還能減緩水果中糖的釋放,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去消耗,降低肥胖和糖尿病的風險。況且,直接吃還能省下一個榨汁機呢。
4、認清糖的各種面目
高果糖玉米糖漿,轉化糖,麥芽糖和糖漿——他們實際上都是一回事:糖。由于大家對糖警惕性的提高,商家也使出了渾身解數,給糖變了很多臉。
蒸發(fā)甘蔗汁、糖漿、麥芽糖漿、蔗糖、濃縮果汁、葡萄糖…...在面對花花綠綠、各式各樣的商品時,一定要看清這些食物背后有沒有藏著糖。
戒糖的養(yǎng)生好處
減少腸胃不適、頭痛等癥狀
把糖戒掉就是讓腸胃能重整消化食物的能力,你可能會發(fā)現自己更常去廁所了,這是件好事,代表整個消化系統回歸正軌,而我們也都知道甜食,會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
所以戒糖后,就能多少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狀況。
減少憂郁、焦慮,心情變得比較好
研究顯示,攝取過多糖分不會讓人快樂,反而容易罹患憂郁癥,甚至可能影響腦部對于壓力的應對,加重憂郁和焦慮情況,所以戒糖可能會讓你心情更好。
減少痘痘、皺紋,讓皮膚變得更好
美國營養(yǎng)飲食協會期刊的報告指出,高糖糖份飲食與長痘痘有密切的關系,飲食中糖分攝取較高的受試者,比起糖分低的受試者更容易滿臉痘痘。
因此戒了糖,你的痘痘困擾就會獲得改善。
減少罹患癌癥的風險
科學研究發(fā)現,血液中有57%的糖分都被癌細胞消耗,而流經腫瘤血液中的葡萄糖大約有80%被癌細胞吸收,若比較同樣重量的癌細胞和大腦,癌細胞所消耗糖的量為大腦的2倍,而且癌細胞增殖和分化的方法特殊,隨著擴散的范圍越大,所需求的養(yǎng)分也就越多,并且容易轉移擴散到富含血流和營養(yǎng)的器官。
減輕體重,減少體脂
糖會讓你想吃更多糖,大部份的糖都伴隨高脂肪或高碳,至少會含有很多不需要的物質,戒糖后,你的身體就不需要處理額外的熱量,不會覺得餓,然后就能減重或至少維持穩(wěn)定體重。
減少疲憊感,讓你更有精神
覺得疲倦時,很多人都喜歡加糖的食物,包括所謂的能量飲料和含咖啡因飲料,但把糖去掉之后,我們更能自然擁有較多活力。
戒糖的方法與養(yǎng)生好處,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全部內容,更多養(yǎng)生的方法,點擊下方藍字免費下載更多養(yǎng)生資料!
點擊此處下載:春季養(yǎng)生的方法
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師的考試時間是每年3、6、9、12月的第二個周日上午9:00-12:00,如果想要報考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師的話,可以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屆時我們會提醒大家考試時間。
戒糖的方法與養(yǎng)生好處,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全部內容,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大家。更多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師相關考試資料,歡迎點擊下方下載按鈕免費下載。
最新資訊
- 可以緩解眼疲勞的方法2022-05-30
- 紅豆的養(yǎng)生功效2022-05-27
- 生菜的功效與營養(yǎng)2022-05-25
- 雞蛋的養(yǎng)生功效2022-05-23
- 紅棗的養(yǎng)生功效2022-05-20
- 荔枝的功效與營養(yǎng)2022-05-19
- 藕的養(yǎng)生功效2022-05-18
- 牛奶的功效與營養(yǎng)2022-05-17
- 桑葚的功效與營養(yǎng)2022-05-13
- 花生的養(yǎng)生效果是什么2022-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