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執業醫學微生物學復習總結:棒狀桿菌屬


棒狀桿菌屬
白喉棒狀桿菌:人類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白喉的病原體。
一、生物學性狀
1、形態染色:G+ 一端或兩端膨大成棒狀,菌體粗細不勻,著色不均,排列不規則(字母V、L或柵欄狀),用Albert染色法后有明顯的異染顆粒,主要的成分是核糖核酸和多偏磷酸鹽,具有鑒定意義。
2、培養特性:營養要求較高,在呂氏血清培養基上生長形成細小、灰白色S型小菌落(形態典型,異染顆粒明顯);在亞碲酸鉀血平板生長,可以將亞碲酸鉀還原成碲,使菌落呈黑色。
(異染顆粒:棒狀桿菌屬細菌用Neisser或Albert等法染色,菌體內出現節段濃染或深染的顆粒,與菌體著染顏色不同,稱為異染顆粒)
3、白喉棒狀桿菌是咽喉部常見的正常菌群,當攜帶了棒狀桿菌噬菌體時,可產生白喉毒素,成為有毒株。
4、對濕熱敏感,對干燥、寒冷抵抗力較強。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1、致病物質:
1)白喉毒素(主要致病因素):棒狀桿菌噬菌體基因編碼,毒力和抗原性很強。由A肽鏈和B肽鏈組成,其中A肽鏈有毒性功能。而B肽鏈可與宿主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心臟、神經、腎上腺等)協助A鏈進入易感細胞內。
■毒性機制:蛋白質合成中必需的延伸因子→滅活→抑制肽鏈延長→蛋白合成受阻→組織變性壞死
2)索狀因子:破壞線粒體,影響細胞呼吸和能量產生。
3)K抗原:抗吞噬,有利定植。
2、所致疾病――白喉
傳染源:病人、帶菌者
傳播途徑:呼吸道(飛沫)
易感人群:6月-5歲
潛伏期:2-7天
白喉棒狀桿菌在呼吸道局部繁殖,分泌外毒素,產生炎癥反應,組織壞死,形成假膜,一旦脫落,易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死亡。外毒素進入血液,與心肌細胞和外周神經細胞結合可引起心肌炎、外周神經炎等癥狀,如軟腭麻痹、吞咽困難等。
白喉病后、隱性感染、預防接種均可獲得免疫力。
三、微生物學檢查法
包括細菌學檢查和毒力試驗
取標本、涂片鏡檢等。毒力試驗可采用動物實驗。
預防采用白百破混合疫苗,即白喉類毒素、百日咳菌苗、破傷風類毒素的混合制劑(DPT混合疫苗)。治療采用抗毒素血清和抗生素。
環球醫學推出考題預測班
專業 |
套餐 |
1 |
|
2 |
|
3 |
|
4 |
|
5 |
最新資訊
- 干貨!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50個歷年考試要點分享2024-09-16
- 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備考筆記--運動系統(骨腫瘤)2024-09-08
- 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備考筆記--運動系統(骨結核)2024-09-07
- 備考分享: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醫學綜合考試外科知識點2024-09-04
- 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備考筆記--傳染病(細菌性痢疾)2024-09-01
- 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備考筆記--傳染病(霍亂)2024-08-31
- 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備考筆記--傳染病(傷寒)2024-08-25
- 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備考筆記--傳染病(鉤端螺旋體病)2024-08-24
- 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備考筆記--傳染病(流行性乙型腦炎(乙腦))2024-08-23
- 考前看!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高頻考點100個(二)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