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臨床執業醫師《醫學微生物學》考試大綱


單 元 |
細 目 |
要 點 |
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
定義與分類 |
(1)微生物和醫學微生物的定義 |
二、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
1.細菌的形態 |
細菌的三種形態及測量單位 |
2.細菌的基本結構 |
(1)細菌基本結構的構成 | |
3.細菌的特殊結構 |
(1)莢膜及其與細菌致病性的關系 | |
4.細菌形態與結構的檢查方法 |
革蘭氏染色的步驟、結果判定和醫學意義 | |
三、細菌的生理 |
1.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 |
(1)細菌生長繁殖的基本條件與方式 |
2.細菌的分解和合成代謝 |
(1)細菌生化反應的原理 | |
3.細菌的人工培養 |
(1)培養基的概念 | |
四、消毒與滅菌 |
1.基本概念 |
消毒、滅菌、無菌、抑菌和防腐的概念 |
2.物理滅菌法 |
(1)熱力滅菌法的種類及其應用 | |
3.化學消毒滅菌法 |
常用化學消毒劑的種類、濃度和應用 | |
五、噬菌體 |
1.噬菌體的生物學性狀 |
噬菌體的概念、形態、化學組成及主要應用 |
2.毒性噬菌體和溫和噬菌體 |
(1)毒性噬菌體的概念 | |
六、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
1.細菌遺傳與變異的物質基礎 |
細菌遺傳物質的種類 |
2.細菌遺傳與變異的機制 |
(1)轉化、接合、轉導、溶原性轉換的概念 | |
七、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
1.正常菌群與機會性致病菌 |
(1)正常菌群、機會性致病菌、菌群失調、菌群失調癥的概念 |
2.醫院感染 |
(1)醫院感染的來源 | |
3.細菌的致病性 |
(1)細菌的毒力 | |
4.宿主的非特異性免疫力 |
(1)固有免疫(非特異性免疫)的組成 | |
5.感染的發生與發展 |
(1)細菌感染的來源 | |
八、細菌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 |
1.細菌學診斷 |
(1)標本的采集原則 |
2.血清學診斷 |
常用的血清學診斷方法 | |
3.人工主動免疫和人工被動免疫 |
(1)適應性免疫(特異性免疫)的獲得方式 | |
編輯推薦
最新資訊
返回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