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與品德的形成復習指導(1)


教材結構
第一節 態度與品德的實質及其關系
第二節 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節 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過程與條件
第四節 良好態度與品德的培養
一、態度與品德的實質及其關系
(一)態度的實質與結構
1、態度的實質
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
態度的實質:
(1)態度是一種內部準備狀態。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
(2)態度與能力不同,雖然二者都是內部傾向。
(3)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4)態度有一定的對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任何態度都有針對性。
(5)態度具有價值判斷的成分。
(6)態度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與持續性。
2、態度的結構
(1)態度的認知成分。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具有的帶有評價意義的觀念和信念。
(2)態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隨態度的認知成分而產生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態度的核心成分。
(3)態度的行為成分。指準備對某對象作出某種反應的意向或意圖。
(二)品德的實質與結構
1、品德的實質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是將外在于個體的社會規范的要求轉化為個體的內在需要的復雜過程。
(2)品德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不是此一時、彼一時地偶然表現,只有經常地表現出一貫的規范行為,才標志著品德的形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觀念的控制下,進行某種活動、參與某件事情或完成某個任務的自覺行為,也就是說,是認識與行為的統一。
2、品德的心理結構
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個成分。
(1)道德認知又稱道德認識,是指人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意義的認識,通常表現為人對道德現象或道德行為的是非、善惡及其意義的認識。道德認識的核心因素是道德判斷能力。
道德觀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賴于道德認識。當個體對某一道德準則有了較系統的認識,感到確實是這樣時,就形成有關的道德觀念。當認識繼續深入,達到堅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導自己的行動時,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對行為具有穩定的調節與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觀念而無道德信念時,就經常會發生諸如明知故犯之類的錯誤行為。
環球網校聯手多位老師隆重推出教師資格輔導
【試題】中學歷年真題 中學模擬試題 小學歷年真題 小學模擬試題
【經驗】教學經驗交流
最新資訊
- 幼兒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作文2025-09-02
- 20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綜合素質分析題-學生觀2025-09-02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簡答題,務必收藏!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重點:法律法規16分原來這么好拿!一文分清責任歸屬2025-08-29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二重點考點:一文速記“三大定律”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試資料,這些務必背誦2025-08-28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小學綜合素質必考的4個考點,4個口訣拿下44分2025-08-28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資料:影響身心發展的因素2025-08-27
- 25下教師資格證小學科目二內容:三大直觀手段2025-08-27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小學綜合素質考試內容:需要背的12個考點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