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二級建筑師場地與建筑設計輔導精選(10)


二、場地選擇一級建筑師
居住區的正確選址是提高環境質量的首要條件。選址必須在城市總體規劃、次區域規 劃及分區規劃的指導下合理進行。充分考慮城市文脈的延續與繼承,居民居住意愿與行為 方式,并兼顧投資環境效果和開發建設的便利。
除此之外,居住區的選址還應充分考慮下列因素: 經濟政策因素:小區的選址應結合房改政策的貫徹,對市場的影響,通過調研確定社 會定位,以期獲得良好的市場回報。
周邊環境因素:居住區的選址,應遵循"生活接近自然環境"的原則,選擇環境優 美,周邊自然環境可以利用的地區。要求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保留原有地形、地貌、植被 和水面,要使小區的建設與城市和地域有廣泛的聯系,融會在其中。 要避免大氣污染、水源污染,遠離噪聲,避免交通干線的干擾和穿越,保護居住區的居 住質量。對已有的不利因素,在規劃設計中應予以進行有效的處置,改善環境質量水平。
《2000年小康型城鄉住宅科技產業工程城市示范小區規劃設計導則》對居住區場地 選擇規定如下:
(1)小區選址應在城市規劃指導下,選擇符合居住功能要求、環境良好、有利于開發 建設的新建地區或適宜舊區改建地段。
(2)小區選址應綜合考慮所在地區的經濟現狀與發展趨勢,住房制度改革,主要服務 對象的經濟承受能力,為示范小區的規劃建設以及產業的經營與管理創造有利條件。
(3)小區應選擇具有良好植被和小氣候環境以及有利地形、地貌的地區。必須避免嚴 重的交通、噪聲干擾和工農業有害排放物的污染與侵害。
(4)小區所在地段與城市或地區商業中心之間應有較好的通達性和便捷的出行條件。
(5)小區所在地應具備較好的文化教育及醫療衛生等設施。
(6)小區應具備供水、排水、供電、供燃氣、電訊、影視接收及供熱(北方地區)等市政工程條件,并能方便與城市市政工程管網銜接。
(7)小區用地應具有良好的地質條件。必須避免地質復雜、土壤承載力差、地勢低洼 又不易排澇等不良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應避開風口、滑坡和洪水侵襲的地段。 為了保證小區配套設施的完善,并有利于社區建設,示范小區用地規模宜在10hm2以上。 雖然,試點小區只是居住區建設的一部分,但在我國改革開放20余年中的居住區建 設起到了示范作用,確實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城鎮居住區的建設應以此為標準,確實提 高居住環境質量。
三、規劃結構
分析居住區的人口密度、區位、環境、規模、功能與用地配置、空間與形態布局、設 施配置等種種因素,并將這些因素納入到城市居住區規劃結構優化研究。
1.居住區規劃結構應考慮以下因素
(1)居住小區居民構成與居住需求。
(2)居住小區空間及形態的結構與布局。
(3)居住社區生態優先,服務到戶,文化與活力,景象共享等規劃結構優化的目標 原則。
(4)居住社區生活保障、育才與就業,交往與參與、社區運營等系統的構建。 (5)規劃單元用地規模與規劃結構。
(6)戶外整體環境質量及其指標體系的分析。
2.《2000年小康型城鄉住宅科技產業工程城市示范小區規劃設計導則》對居住區規 劃結構規定如下:
(1)小區的規劃布局應做到用地配置得當功能組織合理,布局結構清晰,設施配套齊 全,整體協調有序。
(2)要處理好小區與周邊城鎮地區的關系,協調互補,避免不良的環境影響。
(3)小區的組織結構應按照其規模、方便居民生活、有利鄰里交往與物業管理等需 要,統籌考慮,靈活確定小區規劃結構的分級。合理規劃小區結構層次。
(4)要重視小區的空間環境組織及其建筑文化內涵,主體設計應考慮地區特征及 個性。
(5)小區用地內非居住性城市設施的布局,要保證小區結構的完整和居住環境質量, 避免不利影響。
(6)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發展方針和遠近期結合的原則,示范小區規劃應為社區建設的 發展留有適當余地。
3.常見的有如下幾種規劃結構型式
(1)小區組團的規劃結構型式: 采取"小區一組團"這種比較程式化的模式作為組織小區的基本架構,在我國以多層 住宅為主的居住小區規劃中較普遍采用,其特點就在于規劃骨架比較清晰,組團的規模比 較均衡,幾個組團圍合一塊公共綠地(或公共中心)人們戲稱這種模式為"四菜一湯"。 例如:西安大明宮小區,采用里坊式格局劃分組團,保證組團用地的完整性,形成良好居住環境。
(2)小區鄰里單位的規劃結構型式: 采取"小區一鄰里單位"的模式作為組織小區的基本架構。由于居住小區全面推行物 業管理,適當擴大住宅間距,結合綠地布置,組合成最接近居民的鄰里單位。 例如:上海浦東新區錦華小區,采用整體布局的方法,綜合考慮道路、環境、服務系 統的關系。
(3)住宅組群的規劃結構型式: 采取"小區一住宅組群"的模式作為組織小區的基本架構。由于居住小區全面推行物 業管理,提供為小區居民服務的社區活動、安全保衛、環境衛生、設施維護、綠化管理等 一系列的居住生活保障體系,作為帶有自治行政管理性質的居民委員會很難全面承擔起小 區的管理工作。由此可見,管理模式的改變,直接影響小區的規劃結構。不以固定的組團 規模為基礎,而是把視點轉向組織和豐富居民的鄰里交往和居住生活活動內容,組織不同 住宅組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居住環境空間,成為現代居住小區規劃結構的新思路。
最新資訊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知識點:控制性詳細規劃指標2025-09-21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知識點:公共建筑的空間組合分析2025-09-18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高頻考點:償債能力計算2025-09-14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高頻考點:硅酸鹽水泥的技術性質2025-09-07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知識點:變更估價原則2025-09-04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知識點:國土空間規劃總體框架2025-08-30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知識點:民用建筑分類2025-08-29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高頻考點:盈利能力指標計算(動態)2025-08-26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知識點:建設期利息計算2025-08-23
- 2026年二級注冊建筑師知識點:預備費計算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