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師輔導:城市園林綠地的功能和作用


我國的古代園林和早期的西方庭園,主要是供少數人享用的游憩設施。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園林綠地不論在規模和功能上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已從單一的功能設施變成多功能設施。其主要功能大致可分為:綠地的生態功能、綠地的心理功能、綠地的物理功能、綠地的景觀功能。下面分別進行介紹:$lesson$
(1)綠地的生態功能
a. 凈化空氣
空氣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是重要的外環境因素之一。1個成年人每天平均吸入10―12立方米的空氣,同時釋放出相應量的二氧化碳。為了保持平衡,需要不斷地消耗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生態系統的這個循環主要靠植物來補償。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其呼吸作用雖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植物在白天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氧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多20倍。1個城市居民只要有10平方米的森林綠地面積,就可以吸收其呼出的全部二氧化碳。事實上,加上城市生產建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則城市每人必須有30―40平方米的綠地面積。
綠色植物被稱之為“生物過濾器”,在一定濃度范圍內,植物對有害氣體是有一定的吸收和凈化作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許多污染環境的有害氣體,最大量的是二氧化硫,其他主要有氟化氫、氮氧化物、氯、氯化氫、一氧化碳、臭氧以及汞、鉛的氣體等。這些氣體對人類危害很大,對植物也有害。測試證明,綠地上的空氣中有害氣體濃度低于未綠化地區的有害氣體濃度。
城市空氣中含有大量塵埃、油煙、碳粒等。這些煙灰和粉塵降低了太陽的照明度和輻射強度,削弱了紫外線,不利于人體的健康;而且污染了的空氣使人們的呼吸系統受到污染,導致各種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增加。植物構成的綠色空間對煙塵和粉塵有明顯的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國外的研究資料介紹,公園能過濾掉大氣中80%的染污物,林蔭道的樹木能過濾掉70%的污染物,樹木的葉面、枝干能攔截空中的微粒,即使在冬天落葉樹也仍然保持60%的過濾效果。
b. 凈化水體
城市水體污染源,主要有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降水徑流等。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在城市中多通過管道排出,較易集中處理和凈化。而大氣降水,形成地表徑流,沖刷和帶走了大量地表污物,其成分和水的流向難以控制,許多則滲入土壤,繼續污染地下水。許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對凈化城市污水有明顯作用。比如在種有蘆葦的水池中,其水的懸浮物減少30%,氯化物減少90%,有機氮減少60%,磷酸鹽減少20%,氨減少66%。另外,草地可以大量滯留許多有害的金屬,吸收地表污物;樹木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質,減少水中細菌含量。
c. 凈化土壤
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質而具有凈化土壤的能力。有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氣性細菌比沒有根系分布的土壤多幾百倍至幾千倍,故能促使土壤中的有機物迅速無機化。因此,即凈化了土壤,又增加了肥力。草坪是城市土壤凈化的重要地被物,城市中一切裸露的土地,種植草坪后,不僅可以改善地上的環境衛生,也能改善地下的土壤衛生條件。
d. 樹木的殺菌作用
空氣中散布著各種細菌、病原菌等微生物,不少是對人體有害的病菌,時刻侵襲著人體,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綠色植物可以減少空氣中細菌的數量,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許多植物的芽、葉、花粉能分泌出具有殺死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的揮發物質,稱為殺菌素。城市中綠化區域與沒有綠化的街道相比,每立方米空氣中的含菌量要減少85%以上。例如,在繁華的王府井大街,每立方米空氣中有幾十萬個細菌,而在郊區公園只有幾千個。
(2)綠地的心理功能
植物對人類有著一定的心理功能。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不斷深化對這一功能的認識。在德國公園綠地被稱為“綠色醫生”。在城市中使人鎮靜的綠色和藍色較少,而使人興奮和活躍的紅色、黃色在增多。因此,在綠地的光線則可以激發人們的生理活力,使人們在心理上感覺平靜。綠色使人感到舒適,能調節人的神經系統。植物的各種顏色對光線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青草和樹木的青、綠色能吸收強光中對眼睛有害的紫外線。對光的反射,青色反射36%,綠色反射47%,對人的神經系統、大腦皮層和眼睛的視網膜比較適宜。如果在室內外有花草樹木繁茂的綠空間,就可使眼睛減輕和消除疲勞。
(3)綠地的物理功能
a.改善城市小氣候
小氣候主要指地層表面屬性的差異性所造成的局部地區氣候。其影響因素除太陽輻射和氣溫外,直接隨作用層的狹隘地方屬性而轉移,如地形、植被、水面等,特別是植被對地表溫度和小區域氣候的影響尤大。夏季人們在公園或樹林中會感到清涼舒適,這是因為太陽照到樹冠上時,有30%―70%的太陽輻射熱被吸收。樹木的蒸騰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熱能,從而使公園綠地上空的溫度降低。另外,由于樹冠遮擋了直射陽光,使樹下的光照量只有樹冠外的1/5,從而給休憩者創造了安閑的環境。草坪也有較好的降溫效果,當夏季城市氣溫為27.5攝氏度時,草地表面溫度為22―24.5攝氏度,比裸露地面低6―7攝氏度。到了冬季綠地里的樹木能降低風速20%,使寒冷的氣溫不至降得過低,起到保溫作用。
園林綠地中有著很多花草樹木,它們的葉表面積比其所占地面積要大得多。由于植物的生理機能,植物蒸騰大量的水分,增加了大氣的濕度。這給人們在生產、生活上創造了涼爽、舒適的氣候環境。
綠地在平靜無風時,還能促進氣流交換。由于林地和綠化地區能降低氣溫,而城市中建筑和鋪裝道路廣場在吸收太陽輻射后表面增熱,使綠地與無綠地區域之間產生溫差。形成垂直環流,使在無風的天氣形成微風。因此合理的綠化布局,可改善城市通風及環境衛生狀況。
b.減低噪音
噪音是聲波的一種,正是由于這種聲波引起空氣質點振動,使大氣壓產生迅速的起伏,這種起伏越大,聲音聽起來越響。噪音也是一種環境污染,對人產生不良影響。北京市環境部門收到的群眾控告信中40%以上是關于噪音污染的。研究證明,植樹綠化對噪音具有吸收和消解的作用。可以減弱噪音的強度。其衰弱噪音的機理是噪音波被樹葉向各個方向不規則反射而使聲音減弱;另一方面是由于噪音波造成樹葉發生微振而使聲音消耗。
c.防災避難
在地震區域的城市,為防止災害,城市綠地能有效地成為防災避難場所。1923年9月,日本關東發生大地震時,引起大火災,公園綠地成為居民的避難場所。1976年7月我國唐山大地震時,北京有15處公園綠地總面積400多公頃,疏散居民20多萬人。樹木綠地具有防火及阻擋火災曼延的作用。不同樹種具有不同的耐火性,針葉樹種比闊葉樹種耐火性要弱。闊葉樹的樹葉自然臨界溫度達到455攝氏度,有著較強的耐火能力。
(4)綠地的景觀功能
綠地植物既是現代城市園林建設的主體,又具有美化環境的作用。植物給予人們的美感效應,是通過植物固有色彩、姿態、風韻等個性特色和群體景觀效應所體現出來的。一條街道如果沒有綠色植物的裝飾,無論兩側的建筑多么的新穎,也會顯得缺乏生氣。同樣一座設施豪華的居住小區,要有綠地和樹木的襯托才能顯得生機盎然。許多風景優美的城市,不僅有優美的自然地貌和雄偉的建筑群體,園林綠化的景觀效果對城市面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人們對于植物的美感,隨著時代、觀者的角度和文化素養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別。同時光線、氣溫、風、雨、霜、雪等氣象因子作用于植物,使植物呈現朝夕不同、四時互異、千變萬化的景色變化,這能給人們帶來一個豐富多彩的景觀效果。
2011年城市規劃師成績查詢匯總 2012年注冊城市規劃師論壇交流
最新資訊
- 2025注冊城鄉規劃師考點深度圖譜:歷年常考易錯點一文吃透2025-09-09
- 【福利來襲】環球網校2025年城鄉規劃師課程免費兌換!2025-04-2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相關知識點2025-01-19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監督檢測相關知識點2025-01-1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土地管理相關知識點2025-01-17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歷史文化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6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居住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5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村莊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3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中心城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2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綜合交通及海洋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