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師輔導《相關知識》解析(50)


人類生活的外部空間大致可以分為天賦自然(沒有人工度的自然)、人工自然(人與自然作用的產物)和人類社會(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三大部分,這里將其統稱為人類的生活環境,而這個環境的特質在于“存在”與“演化”的統一。環境中任何存在的事物都處于演化的過程中,而演化的最高階段就是現存環境的最高層次。可以認為存在是環境在空間的積累,體現其空間屬性,演化則是環境在時間進程中的積累,體現其時間屬性,這就是環境的時空觀。導則要想真正解決人與自然、社會以及環境的矛盾,就必須遵循這一規律。
面對環境在空間范圍內的展開,導則將其中的各個元素以統一的標準組織起來,形成功能化的、有審美屬性的整體。以一個地區的開發為例,開發商可能有成百上千個,每一個開發商就是一個開發要素,他們的共同開發形成一個開發層次。因為他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利益與想法,若不加以約束任其發展,其結果必然是各自為政,支離破碎。所以導則事先為這個層次制訂出共同的行為框架,以保證在總體統一大前提下的創作發揮。歷史上美國紐約下曼哈頓地區的炮臺公園(BatteryPark)開發方案,就是在擬訂導則的控制下,由數家開發公司以土地租賃方式,分區開發,最終完成的成功案例。
一般地說,外部條件和環境變化,以及時間的推移會導致每一種城市設計導則都會有自己一定的使用年限,即時效性。在這個時效范圍內,雖然設計子項目在整體發展過程中分處不同的歷史階段,但仍然可以通過導則的彈性控制,形成地區的總印象與總特征,保證短期過程的高質量。同時,導則本身也有隨時間進程而不斷調整補充的需要,新的發展和條件的變化不斷滲入原有導則,對其作進一步的完善,這就與傳統的“終端式”設計成果有著明顯的不同。事物的演化并非一個閉合的圓圈,而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先前循環的最高點將成為后續循環的起點,所以導則不強調得出終極式結果,而是依據各種反饋渠道,不斷調整,保持與城市發展和建設需求的同步。
紐約市分區管制中開放空間規則的發展過程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1961年,規則規定建筑若設置沿街廣場,最大樓地板指數可達18,于是廣場增多。但過多的廣場又破壞了道路的延續性,因此幾年后改為建筑若提供室內公共空間,最大樓地板指數可增至21.6,接著又因為建筑高度增加對采光不利,1961年又進一步改為建筑高度與形狀依據日照曲線或是否遮擋日照而定,只要符合新的采光標準,就可獲得批準。
最新資訊
- 2025注冊城鄉規劃師考點深度圖譜:歷年常考易錯點一文吃透2025-09-09
- 【福利來襲】環球網校2025年城鄉規劃師課程免費兌換!2025-04-2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相關知識點2025-01-19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監督檢測相關知識點2025-01-1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土地管理相關知識點2025-01-17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歷史文化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6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居住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5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村莊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3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中心城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2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綜合交通及海洋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