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城市規劃師復習筆記:城市體制改革


四、我國城市體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區組織與社區建設
1.城市體制改革對城市基層社區的影響
以街道和居委會為基本組織形式的我國城市基層社區組織模式始創于新中國成立初年,并隨著我國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形成而進一步得以普及和確立。盡管這種城市基層社區組織始終是我國城市社會管理體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但在以"單位制"為核心的
傳統社會管理體制下,它也始終是"單位制"的一種附屬物或補充物,帶有一種邊緣性 制度的性質。
"單位"是我國當代社會生活中廣泛流行的一個名詞,它主要指人們就業于其中的社會組織或機構,如工廠、商店、學校、醫院、研究所、文化團體、黨政機關等。"單位制"則是對國家以每個具體"單位"為中介來對人們的社會生活進行全面管理這樣一種社會管理體制的簡稱,它是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社會管理體制的核心。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國的各個單位都程度不同地具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重功能,是一個功能相對完整的小社會。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基層社區失去了其獨立存在的價值, 而只能成為各個單位下屬的結構部分或環節之一。
1980年代以來,伴隨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逐步轉變、社會體制和社會結構的整體性變遷,我國城市居民的經濟與社會生活出現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與現象。這些新的問題與現象對既存的城市基層社區組織提出了 一系列重大的挑戰:
(1)城市居民中"單位"外人員增加。這部分人口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顯然要依 靠基層社區組織來加以管理。
(2) "單位制"的改革,使許多原來由單位承擔的社會職能逐漸外移。"單位"的社會職能弱化以后,職工的相關社會需求只能到單位之外的社會上去獲取滿足,另一方面,職工生活與行為的有關方面也只能通過單位外的其他機構來加以管理與控制。在這兩個方 面,將更多地依賴城市基層社區。
(3)人口的老齡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我國正迅速步入"老齡化社會",在城市社區尤其如此。大量離、退休老人的出現,為單位和城市基層社區帶來了服務與管理上的巨大壓力。在單位社會功能趨于弱化的情況下,這些壓力將更多地向基 層社區傾斜。
(4)外來流動人口的增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戶籍制度等制度的弱化和變革,我國人口的地域性流動率尤其是城鄉流動率大為提高,且主要方向是從農村流向城市、從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大量的外來人口,從環境衛生、治安秩序、居住交通、計劃生育、就業安置、人際關系、子女教育以及日常生活服務等多方面向城市基層社區組織提出了新的問題,原有的那套以城市固定居民為對象的組織結構與管理制度需要改革與創新。
最新資訊
- 2025注冊城鄉規劃師考點深度圖譜:歷年常考易錯點一文吃透2025-09-09
- 【福利來襲】環球網校2025年城鄉規劃師課程免費兌換!2025-04-2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相關知識點2025-01-19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監督檢測相關知識點2025-01-1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土地管理相關知識點2025-01-17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歷史文化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6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居住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5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村莊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3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中心城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2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綜合交通及海洋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