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師備考資料 > 2013年咨詢心理學章節筆記2.1精神分析理論觀點(2)

2013年咨詢心理學章節筆記2.1精神分析理論觀點(2)

更新時間:2013-07-26 10:09:30 來源:|0 瀏覽0收藏0

心理咨詢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環球網校心理咨詢師頻道為大家提供2013年咨詢心理學章節筆記系列復習資料,供大家參考之用,詳見下文

  四、關于心理發展

  弗洛伊德理論的發展觀點是動力觀點的延伸,即對心理動力的動態描述。弗洛伊德認為,“本我”中的“無意識”沖動和性欲,在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總要通過身體的不同部位或區域得到滿足并獲取快感。而在不同部位獲取快感的過程,就構成了人格發展的不同階段。他認為,性心理的個體發展,可分為如下幾個階段(或時期):

  1.口欲期(0~1歲左右),其快樂來源為唇、口、手指頭。在長牙以后,快樂來自咬牙。

  2.肛欲期(1~3歲),其快樂來源為忍受和排糞便,肌緊張的控制。

  3.生殖器期,(3~5歲),其快樂來源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戀母或戀父。

  4.潛伏期(5~12歲),這時兒童不對性感興趣,不再通過軀體的某一部位而獲得快感,而是將興趣轉向外部,去發展各種知識和技能,以便應付環境的需要。

  5.生殖期(12歲以后),性欲逐漸轉向異性。這一階段起于青春期,貫穿于整個成年期。

  五、關于適應問題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能得以實現,必須經過不懈的努力和艱苦的、形式不同的應對。兩種本能的應對經歷,構成人類的兩種基本應對方式。

  1.變相宣泄

  因為主要的心理動力―性本能的活動與發展,是在每一個發展階段上與“自我”不斷周旋中進行的,是在自我的監督、控制中度過的,所以,“本我”必然練就一套“應對的功夫”,甚至不惜改變存在或表達自己的模式,以求自己得到滿足。弗洛伊德在《夢》這一著作中,對這類應對,做了詳盡的解釋。他所謂“隱性夢”就是性本能的應對方式之一―變相宣泄。當然,若不能宣泄,就可以形成神經癥焦慮。

  2.自我防御

  在個體發展中,隨時都要維護個體的安全,他對現實中一切危害生命的危險,必須及時予以反應,以盡自己的職守。這類應對是與人的認識能力有關的。對環境的了解程度,可以影響反應的強度,制約著應對的方式。在發現危險信號時,會形成“真實焦慮”,這是應對的開端。

  精神分析理論的適應觀點,是建立在解釋上述兩類應對的基礎上。對第一種應對,按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比較容易理解,至于第二種應對,是弗洛伊德關于人的認知如何影響情緒癥狀的看法。由于人們的注意力常常被弗洛伊德的本能論吸引,所以往往忽略了他關于認知理解可以影響情緒癥狀的看法。

  弗洛伊德說:“真實焦慮(也可譯為‘現實性焦慮’)或恐懼對于我們是一種最自然和最合理的事情,我們可以稱之為對于外部危險或意料中的知覺與反應。它和逃避反射相結合,可視為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種表現。至于引起焦慮的對象和情境,則大部分隨著一個人對于外界的知識和勢力的感覺而異。野蠻人怕火炮和日月食,文明人在同樣的情景下,既能開炮,又能預測天象,自然就不用害怕了。有時因為有知識,能預料到危險的來臨,反而可以引起恐怖……當危險迫近時,惟一有利的行為是現用冷靜的頭腦,估量自己所可能支配的力量以及和面前的危險相比較,然后再決定最有希望的辦法是否為逃避、防御或進攻……反映通常含有兩種成分,即恐懼的情緒和防御的動作,……其實,這里有利于生存的成分是逃避,而不是害怕。”(同上,第315頁)

  “焦慮”是弗洛伊德確立適應觀點的重要概念。根據產生的根源不同可以將焦慮分為現實性焦慮、神經癥性焦慮、道德性焦慮。焦慮是沖突引起的結果,具有特殊的功能,它能喚醒自我警惕,并去發現已經存在的內部或外部的危險。

  當自我把焦慮當成一種危險或不愉快的信號時,它就會做出反應,形成防御機制。所謂自我防御機制,就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壓力時,同時又顧及到現實要求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自我便漸漸形成了的一種功能,這種功能可以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用一定的方式調整自我欲望與現實之間的矛盾。經過調整,可以使人們同時接受自我欲望和現實要求,從而不致引起情緒上的嚴重痛苦和焦慮。不論是正常人或神經癥病人,都會使用自我防御機制。防御機制包括壓抑、投射、置換、反向、合理化、升華、轉移等。

  在一般情況下,自我防御機制被使用得當,可免除內心痛苦以適應現實。但在特殊情況下,使用的不得當,這時,雖然感覺不到沖突和挫折引起的內心焦慮,但這些沖突和壓抑卻能以癥狀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形成各種障礙。

  在介紹精神分析理論時,必須提到鐘友斌先生的《中國的精神分析》一書和他的療法。

  鐘友斌提出“中國的精神分析”和“認識-領悟療法”(即中國的精神分析療法),很有見地,也很有理論與應用價值。他不否認弗洛伊德關于潛意識概念,但更抓住了弗洛伊德在《神經癥通論》中多次強調、但被很多讀者忽略了的人的認識功能。這一點證明他確實全面理解和把握了精神分析的真諦,并在臨床實踐中靈活準確地應用。“認識-領悟療法”,實際上是充分利用求助者的認識能力,引導求助者認識自,己在個體心理發育某一階段上所發生的某種停滯,并認識到這類心理發育停滯造成的心理和行為特點,進而引導求助者認識這些滯留的心理和行為特點與現在的年齡階段是何等的不相容、不合理,最后通過領悟自身心理與行為的不合理性,達到自覺矯治的目標。這種方法,看上去是類似“認知療法”,其實,它與“認知療法”風馬牛不相及,因為它的理論基石是精神分析,他認為目前的癥狀是早年創傷造成“心理發育停滯”的結果,而不是“錯誤認知結構”造成的結果。所以,實際上它是中國的“精神分析療法”,又稱“鐘氏療法”。我們還必須注意,“認識-領悟”中的“認識”一詞,與“認知”是絕對不同的兩種含義。“認”,有“察覺”的意思,近似“自我”、“前意識”的功能;“識”,有意識到的意思,近似“超我”、“意識”的功能,所以,它應列入精神分析理論的概念體系,與認知心理學根本無關。在這一點上,鐘友斌先生創造性地發展了弗洛伊德的“意識化”療法。弗洛伊德說過,“潛意識一旦進入意識,癥狀會立即消失。”(弗洛伊德,《神經癥通論》)但弗洛伊德使潛意識進入意識的操作程序,遠不如鐘友斌先生高明。

 

?2013年下半年心理咨詢師報名時間匯總

?2013年上半年心理咨詢師成績查詢匯總

更多信息請訪問:心理咨詢師頻道  交流論壇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心理咨詢師資格查詢

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