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師備考資料 > 2010年心理咨詢師考試輔導:團體的社會影響

2010年心理咨詢師考試輔導:團體的社會影響

更新時間:2010-09-29 16:48:32 來源:|0 瀏覽0收藏0

心理咨詢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我們時刻感受著來自社會與團體的影響,這些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生活。團體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方式,接受團體的影響對個體來說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團體對個體行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這些影響主要體現在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

  1、社會促進

  (1)定義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社會促進(social facilitation)是指人們在有他人旁觀的情況下工作表現比自己單獨進行時好的現象。最早對此問題進行研究的是Triplett(1898),他對社會促進的證明也是最早的社會心理學實驗。Triplett注意到在有競爭時人們騎車的速度比單獨騎的時候快,因此設計了一項實驗,探討兒童在有他人存在時是否會工作得更勤快。結果證明了他的預期,兒童在拉釣魚線的實驗中,當有他人存在時個體工作更賣力。

  其他的心理學家也發現了這一點,Allport(1924)讓被試完成一些任務,如簡單乘法、圈字母等,即使被試在這些作業上總是個別工作,但當房間有五個人一起時的工作效率比僅有一個人在房間時高。社會促進作用不僅發生在人類身上,Chen(1937)發現在螞蟻群體中也有此類現象發生,當螞蟻一起時,每只螞蟻的平均挖土量是單獨挖時的三倍。

  (2)對社會促進作用的理論解釋 收藏心理咨詢師站!

  一是用他人存在解釋社會促進:對于社會促進作用為什么發生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其中扎榮克(Zajonc 1965)用他人存在(mere-presence)解釋這一現象。他認為:當他人出現的時候,會使人們的激起增強,而這種生理激起會進一步強化人們的表現。但是,這種激起對作業成績起什么樣的作用還與作業的性質有關,當所完成的任務是我們已經掌握的行為反應時,他人的存在對作業成績起促進作用;而當從事的工作是新的任務,我們還沒有學會時,他人的存在對作業成績起阻礙作用。也就是說,他人的出現對完成簡單工作起促進作用,而對完成復雜工作起損害作用,兩方面加在一起統稱社會促進。Bond(1983)、Guerin(1986)對300多個研究分別所做的元分析證明了社會促進確實存在于人類行為之中。

  二是用評價恐懼解釋解釋社會促進:評價恐懼理論(The evaluation-apprehension)則從害怕被他人評價的角度解釋了這一現象。Cottrell(1972)認為,在有他人存在的環境中,人們由于擔心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引發了激起,并進而對工作績效產生影響。在他的一項研究中,Cottrell設置了三種情境:第一種情境讓被試單獨從事一項工作;第二種情境是在被試完成工作時實驗助手出現,并與被試做同樣的工作;第三種情境是一個雙盲實驗,被試和助手做同樣的的工作,但他們均不知道實驗的目的,實驗者告訴他們正在進行一項知覺實驗。結果第二表現出了社會促進作用,他人存在和評價恐懼兩者均能對此加以解釋。然而雙盲這一組沒有發現社會促進作用出現,被試的反應與第一組沒有差異。由于雙盲組中的他人只是生理上的出現,沒有對被試的績效進行評價,所以這一結果支持評價恐懼理論,而與他人存在的解釋相矛盾。許多研究支持了Cottrell的結論(Strube et al.,1981;Worringham 1983)。因此,按照評價恐懼理論的觀點,如果他人只是出現了,而沒有對他人的工作表現加以注意,他們的出現不會產生社會促進的效果。

  第三種解釋叫做分心沖突:由于社會促進作用不僅在人類存在,在許多動物身上也有此類現象發生,而我們相信動物是用不著“擔心”評價的。為了解釋這一點,Baron(1986)和Sanders(1983)提出了分心沖突理論(distraction-conflict theory)。按照這一理論,當一個人在從事一項工作時,他人或新奇刺激的出現會使他分心,這種分心使得個體在注意任務還是注意新奇刺激之間產生了一種沖突,這種沖突使得激起增強,從而導致社會促進效果。該理論解釋了噪音、閃光等刺激對作業成績的促進或損害作用(Pessin 1993;Sanders 1975)。

  2.社會懈怠

  (1)定義與研究

  社會懈怠(social loafing)是指在團體中由于個體的成績沒有被單獨加以評價,而是被看作一個總體時所引發的個體努力水平下降的現象。心理學家黎格曼( Ringelman 1880)最早發現了社會懈怠現象,他發現當人們一起拉繩子的時候的平均拉力要比一個人單獨拉時的平均拉力小。在研究中他讓參加實驗的工人用力拉繩子并測拉力,實驗包括三種情境:有時工人單獨拉,有時3人一組,有時8人一組。按照社會促進的觀點,人們會認為這些工人在團體情境中會更賣力。但事實恰恰相反:獨自拉時,人均拉力63公斤;三人一起拉時總拉力160公斤,人均53公斤;八個人一起拉時,總拉力248公斤,人均只有31公斤,不到單獨時的一半。

  拉塔納和他的同事(1979)對社會懈怠現象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在其中的一項研究中,他讓大學生以歡呼或鼓掌的方式盡可能地制造噪音,每個人分別在獨自、2人、4人或6人一組的情況下做。結果如圖6-11所示,每個人所制造的噪音隨團體人數的增加而下降。社會懈怠現象不僅發生在上述情境中,而且也發生在人們完成認知任務的時候(Petty 1977;Weldon 1988)。另外,它也是一種跨文化的現象(Weiner ,Pandy and Latané 1981),需要注意的是,在集體主義社會中,社會懈怠沒有個人主義社會強。

  (2)對社會懈怠現象的解釋

  對于為什么團體情境會產生社會懈怠有幾個方面的解釋:第一種觀點是由Kerr、 Bruun(1981)和Harkins(1989)等人提出來的,他們認為在團體中,由于個體認識到自己的努力會埋沒在人群中(lost in the crowd),所以對自己行為的責任感降低,從而不大去努力,致使作業水平下降。從這一點上來看,社會懈怠現象的產生與責任分擔有關。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團體情境有時候對個體作業水平起促進作用,而有時候卻引發社會懈怠,為什么呢?拉塔納認為社會促進和社會懈怠產生于不同的情境之中,在社會促進情境中,個體是他人影響的唯一目標,所有的社會影響均指向該個體,當在場的他人增加時,社會影響也增加;社會懈怠現象則發生在團體成員完成團體外他人指定的作業時,每一個個體僅僅是外人影響的目標之一,外人的社會影響會分散到每一個人的身上,隨著團體規模增加,每一個人感受到的壓力隨之降低。

  由于社會懈怠現象對團體的工作表現有害,所以人們一直在探討如何消除之。拉塔納認為,個體可能相信團體當中其他人并不象自己那樣賣力,而且個體也可能會覺得在團體活動中自己的貢獻會被忽略,產生責任分散。因此,如果想要克服社會懈怠現象的話,最好的方式是讓被試感受到更多的參與及責任。

  3.去個體化

  (1)定義

  團體對個人行為影響的另一種例證是去個體化(Deindividuation)現象,它是指個體喪失了抵制從事與自己內在準則相矛盾行為的自我認同,從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會做出的反社會行為,去個體化現象是個體的自我認同被團體認同所取代的直接結果。生活中常見的去個體化現象并不多,但它的危害卻十分嚴重,比如當某一個足球隊的球迷因為自己的球隊輸球而聚集在一起鬧事的時候,他們往往做出自己平時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燒汽車、砸商店、甚至殺人放火。

  對此現象的研究最早源于法國社會學家Le Bon(1896),他發現激動的群眾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和行為,因為個體的情緒可以傳染給群體。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一個成員做了一件大部分人反對的事情,其他人也會傾向于仿效它。Le Bon把這種現象叫做“社會傳染”(social contagion)。Le Bon把社會傳染解釋為正常控制機制的崩潰,即道德意識、價值系統以及社會規范不再能夠約束人們的行為,自私、侵犯及性沖動隨便發泄,從而導致暴力與反道德行為。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1952)、津巴度(1970)把這種想法轉換成了一個更現代的名詞――去個體化:認為在某些情境中,個體的自我認同被團體認同所取代,個體越來越難以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與行為,而是集中注意力于團體情境之上。去個體化包括個體責任感的喪失,以及對團體行為的敏感度增加。

  專欄6-1:集體歇斯底里癥

  生理疾病有時候也會發生社會傳染。Stahl(1982)在一份報告中提到,某一年的春天,35名在一個電腦中心工作的人大部分突然病了,他們所報告的癥狀幾乎相似:頭痛、惡心、呼吸困難以及淚流不止,同時這些人都抱怨說工作環境中有一種奇特及燒焦的味道。有人懷疑是一種神秘的氣體引起了這起突發事件。為此他們請來了醫生與環境老師進行調查,卻沒有發現任何可導致這場災難的因素。為了消除人們的疑慮,老師向工人解釋說附近發電廠的濃煙是事件的罪魁禍首,結果這場傳染病很快就被控制下來了。

  1983年,在以色列占領的約旦西方銀行區,正面臨軍事沖突之時,當地的阿拉伯人突然得了一場集體疾病。在一天之內有300多個女學生被送到醫院,這件事很快就引發了以色列士兵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沖突。這些病人大部分是十來歲的女學生,她們訴說的癥狀包括:頭昏、反胃、胃痛、眼花等。當地人指責以色列士兵對她們下毒,但以色列官方的報告則斷然否決了這種指責。

  這兩件真實的故事實際上描述了一種被稱為“集體歇斯底里癥”的現象,這種病在病理學上被稱為“集體心因性疾病”。Golligan、Pennebaker 和Murphy(1982)認為這種疾病的產生與團體運做有關,而非生理病因。“集體歇斯底里癥”的發生通常是個體對嚴重壓力情境的反應。比如在第一個案例中,工作人員面對單調、低薪及過重的工作壓力,再加上附近工地的噪音的干擾,使得他們整天生活在無法預期的混亂環境中。而在第二個例子中,壓力則來自最近的緊張氣氛以及長久以來的敵對行動。

  “集體歇斯底里癥”經常發生在同事或同班同學間,受害人通常是年輕人、低收入者及女性。第一個受害者通常是嚴格社會隔離者,沒有朋友,并且可能有連續性昏厥的病歷。這種病很快地就會經溝通網絡散布到團體的其他成員。在此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個案所經歷的癥狀都是真實且痛苦的,沒有任何捏造的病癥。

  (2)去個體化行為產生的原因

  去個體化現象對我們理解群眾性的反社會行為有很大的幫助。津巴度認為這種現象的產生與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激起(arousal)、匿名性(anonymity)以及責任分擔(diffused responsibility),而其他心理學家在解釋去個體化的原因時認為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匿名性:匿名性是引起此現象的關鍵,團體成員越隱匿,他們就越會覺得不需要對自我認同與行為負責。在一群暴民中,大部分人覺得他們不代表自己,而是混雜于群眾中,也就是說沒有自我認同。相反,如果他們具有某種程度的自我認同,并且保持著個體存在之感覺,就不會出現不負責任的行為。

  津巴度的研究對此提供了生動的描述。在研究中,由4名婦女組成的團體參與對陌生人實施電擊的實驗。在有些組中,這4個人彼此以姓名相稱,并且胸前掛著名牌,極易辨認;在另一些組中,被試則穿著寬大的衣服,圍著頭巾,極難辨認。結果發現后者電擊他人的可能性是前者的2倍多。顯然匿名性將使侵犯行為急劇增加,結果支持了“去個體化是導致團體中時有暴力及反社會行為的原因”的說法。

  迪納等人(1976)對兒童偷竊行為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在研究開始的時候,他們問了有些孩子的名字并記下,對另一些兒童則無這樣的處理。研究的情境是當大人不在場時,孩子有機會偷拿額外的糖果,結果也支持了匿名性的效果:那些被問及姓名的小朋友不大會去多拿,即使他們知道自己不會被抓住,他們也不去做這樣的事情。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去個體化現象產生的第二個原因與個體自我意識功能的下降有關。迪納(1980)認為引發去個體化行為的最主要的認知因素是缺乏自我意識,人們的行為通常受道德意識、價值系統以及所習得的社會規范的控制。但在某些情境中,個體的自我意識會失去這些控制功能。比如在群體中個體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群體的一部分,這使得人們覺得沒有必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不顧及行為的嚴重后果,從而做出不道德與反社會的行為。比如在上面講到的有關兒童違規偷著多拿糖果的研究中,迪納對實驗情境做了小小的改變:有些情況下,他在孩子們拿糖果的盒子旁邊放了一面鏡子。結果正如我們在以前講到過的那樣,鏡子使得被試的內在自我意識提高,從而對自己的行為標準也有更清醒的認識,所以違規行為的比例下降,只有12%;而其他組孩子同樣行為的比例為34%。實際上,人們大多數的去個體化都是因為自我意識的能動作用喪失而引起的。

?2010年下半年心理咨詢師考試報名匯總

?2010年心理咨詢師考前網上輔導招生簡章 

更多信息請訪問:心理咨詢師頻道    心理咨詢師考試論壇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心理咨詢師資格查詢

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