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教育復習(3)


第三節 中學生的人格發展
一、人格的發展
(一)人格的含義
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發展的階段理論
1.基本信任感對基本不信任感(0歲~1.5歲)
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歲~3歲)
3.主動感對內疚感(4歲~5歲)
4.勤奮感對自卑感(6歲~11歲)
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歲~18歲)
其他三個階段分別是: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
(三)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化因素
1.家庭教養模式
2.學校教育
3.同輩群體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一)含義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認識。一般認為,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一是自我認識,個體對自己的心理特點、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會價值的自我了解與自我評價;二是自我體驗,個體對自己的自我體驗,如自尊、自愛、自豪、自卑及自暴自棄等;三是自我監控,屬于對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檢查、自我監督、自我調節和自我追求等。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最原始的形態。兒童1歲末,開始將自己的動作和動作的對象區分開來,把自己和自己的動作區分開來,并在與成人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體特征、行動和活動能力來看待自己,并作出一定的評價。生理自我在3歲左右基本成熟。
2.社會自我
兒童在3歲以后,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社會自我階段。他們從輕信成人的評價逐漸過渡到自我獨立評價,自我評價的獨立性、原則性、批判性正在迅速發展,對道德行為的判斷能力也逐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從對具體行為的評價發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評價。但他們的自我評價通常不涉及個人的內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調節控制能力也較差,常出現言行不一的現象。社會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開始發展和形成的。青年開始形成自覺地按照一定的行動目標和社會準則來評價自己的心理品質和能力。通過對自我的發現,產生獨立的愿望,了解未來對自己的重要意義。自我評價越來越客觀、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會道德性,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的目標。
環球網校聯手多位老師隆重推出教師資格輔導
【試題】中學歷年真題 中學模擬試題 小學歷年真題 小學模擬試題
【經驗】教學經驗交流
最新資訊
- 幼兒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作文2025-09-02
- 20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綜合素質分析題-學生觀2025-09-02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簡答題,務必收藏!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重點:法律法規16分原來這么好拿!一文分清責任歸屬2025-08-29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二重點考點:一文速記“三大定律”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試資料,這些務必背誦2025-08-28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小學綜合素質必考的4個考點,4個口訣拿下44分2025-08-28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資料:影響身心發展的因素2025-08-27
- 25下教師資格證小學科目二內容:三大直觀手段2025-08-27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小學綜合素質考試內容:需要背的12個考點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