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教育輔導(7)


(六)社會性發展
小學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突出表現在社會性認知與社會性交往兩個方面。
1. 小學兒童的社會性認知
社會性認知是指對自己和他人關系的觀點、情緒、思想、動機的認知,以及對社會關系和對集體組織間關系的認知,與個體的認知能力發展相對應。小學兒童的社會性認知發展有幾個趨勢:(★重點)
(1) 從表面到內部,即從外部特征、外部行為的注意到對更深刻的心理品質特征的注意
(2) 從簡單到復雜,從只看到問題的某個方面到多方面、多維度地看待問題
(3) 從呆板到靈活的思維
(4) 從具體到抽象思維
(5) 從彌散性、間斷性的想法到系統的、有組織的綜合性的思想
例:6、7歲兒童對他人的認知首先是了解外部的、具體的特征,如姓名、身體特征、外部的行為等。7、8歲之后逐步增加到適用描述行為特征、心理品質、信仰、價值觀和態度的描述,也逐漸過渡到討論他人的行為動機。
2. 小學兒童的社會性交往
小學兒童的交往對象主要是父母、教師和同伴。
(1)與同伴交往的特點。 小學生的同伴關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條件或偶然興趣一致的基礎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樓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等。后來,他們逐漸建立了新的交往標準:傾向于選擇與自己的興趣、習慣、性格和經歷相近的人做朋友;傾向于選擇品行得到社會贊賞的人做朋友,如挑選學習成績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做朋友。
交往頻率更大,交往時間更多,交往形式復雜,兒童在同伴中傳遞信息能力增強,更善于協調與其他兒童的活動,兒童開始形成同伴團體。小學生的同伴關系還具有一定的性別特點。小學生對他們最喜歡的同伴在性別上的選擇態度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青春期以前的小學生,都傾向于選擇同性同伴,這種現象在小學階段呈上升趨勢。
(2)與父母交往的特點。 一般來說,在家庭中,父母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對小學生施加影響:第一,教導,即父母通過言傳身教,直接向小學生傳授各種社會經驗和行為準則;第二,強化,即父母采取獎懲的方式強化小學生的行為準則,并鞏固這些行為準則的地位;第三,榜樣,即父母往往是小學生最早開始模仿的對象,他們效仿父母,學習父母的行為方式;第四,慰藉,即小學生對父母形成的依戀感使他們易于向父母傾訴不安和煩惱,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幫助。進入小學后,與父母的關系發生了一些變化,如a.雙方交往時間減少;b.發生沖突數量減少;c.父母對兒童關注減少;d.對兒童控制程度在變化,由直接控制變為引導兒童自我控制和監督。
(3)與老師交往的特點。 小學生與老師的關系是其人際關系中的一種重要關系。與幼兒園的老師相比,小學老師更為嚴格,既引導學生學習,掌握各種科學知識與社會技能,又監督和評價學生的作業、品行。與中學老師相比,小學老師的關心和幫助更加具體而細致,也更具有權威性。
幾乎每一個兒童在剛跨進小學校門時都對老師充滿了崇拜和敬畏,老師的要求甚至比家長的話更有權威。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小學生的獨立性和評價能力也隨之增長起來。從三年級開始,學生不再無條件地服從、信任老師了。他們對老師的態度開始發生變化,開始對老師做出評價,對不同的老師表現出不同的喜好。小學生對老師的評價還影響著小學生對老師的反應,他們對自己喜歡的老師往往報以積極的反應,而對自己不喜歡的老師往往報以消極的反應。例如,同樣是批評,如果來自于小學生所喜歡的老師,他們就會感到內疚、羞愧;如果來自于小學生所不喜歡的老師,他們就會反感和不滿。因此,老師努力保持與學生的良好關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實施。
環球網校聯手多位老師隆重推出教師資格輔導
【試題】中學歷年真題 中學模擬試題 小學歷年真題 小學模擬試題
【經驗】教學經驗交流
最新資訊
- 幼兒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作文2025-09-02
- 20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綜合素質分析題-學生觀2025-09-02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簡答題,務必收藏!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重點:法律法規16分原來這么好拿!一文分清責任歸屬2025-08-29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二重點考點:一文速記“三大定律”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試資料,這些務必背誦2025-08-28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小學綜合素質必考的4個考點,4個口訣拿下44分2025-08-28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資料:影響身心發展的因素2025-08-27
- 25下教師資格證小學科目二內容:三大直觀手段2025-08-27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小學綜合素質考試內容:需要背的12個考點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