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社會的發展復習指導(3)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教育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現代教育具有生產性。表現在:
(一)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1、教育培養人的勞動能力,使潛在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普通的不具有專門知識技能的勞動力,是可能的勞動力,具有專門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力,是現實的勞動力,正是教育完成了這種由潛在到現實的轉變。
2、教育提升人的勞動能力,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和素質;改變勞動力的形態(簡單→復雜,體力→腦力,經驗型→科學型);使勞動力得到全面發展。
(二)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和技術)
教育傳承和發展科學知識,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教育實現著科學知識的再生產和知識創新。
科學知識的再生產:教育進行科學知識的再生產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育通過繼承和積累,使人掌握科學知識;二是教育進行的科學知識再生產具有擴展性,擴大科學知識的傳播范圍;三是教育所進行的科學知識再生產具有高效性,通過有效的組織形式和方法,提高科學知識的傳播效率,縮短了再生產科學知識所必須的時間。
知識創新: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產生新知識(高等教育尤為明顯)
三、人力資本理論
1、人力資本理論的創立:
1960年12月,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美國經濟學第73屆年會上所做的“人力資本投資”的演講,被稱為人力資本理論創立的“憲章”。
2、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是指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他類似的可以影響其生產工作效率、質量的能力。人力資本是相對于物質資本而言的,它是資本的形態,因為它是未來薪水和報酬的源泉;他是人的資本形態,因為它體現在人身上,屬于人的一部分。
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也是一種生產資本,對生產起重要促進作用,人力資本的投資收益大于物力資本投資。
人力資本投資包括學校教育、職業訓練、衛生保健等形式,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舒爾茨根據人力資本理論推算出:教育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33%。
小結:教育是一門獨立的社會活動,除了受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和社會意識形態影響、決定、制約外,還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性,具有相對獨立性,同時對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動作用。
在回答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文化、科學技術的關系的問答題時,都要注意強調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環球網校聯手多位老師隆重推出教師資格輔導
【試題】中學歷年真題 中學模擬試題 小學歷年真題 小學模擬試題
【經驗】教學經驗交流
最新資訊
- 幼兒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作文2025-09-02
- 20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綜合素質分析題-學生觀2025-09-02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簡答題,務必收藏!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重點:法律法規16分原來這么好拿!一文分清責任歸屬2025-08-29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二重點考點:一文速記“三大定律”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試資料,這些務必背誦2025-08-28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小學綜合素質必考的4個考點,4個口訣拿下44分2025-08-28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資料:影響身心發展的因素2025-08-27
- 25下教師資格證小學科目二內容:三大直觀手段2025-08-27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小學綜合素質考試內容:需要背的12個考點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