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心理學復習之教學設計(4)


(七)運用恰當的板書
板書是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遞教學內容的一種書面交流方式
教學目標的表述
1.行為目標
行為目標是指用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陳述的教學目標。行為目標表述一般包括以下四個要素:
(1)行為主體。行為主體即學習者。教學目標表述的應是學生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合適的教學目標是針對特定的學習者的。
(2)行為動詞。即用以描述學生通過教學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旨在說明“做什么”。
(3)行為條件。即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等,也就是規定學生行為產生的條件。旨在說明“在什么條件下做”。
(4)行為標準。即提出符合行為要求的行為標準,也就是指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定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旨在說明“有多好”。
2.心理與行為相結合的目標
根據認知學習理論,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的實質是內在的心理變化。但內在的心理變化無法直接觀察到。因此,有人提出了內部心理與外部行為相結合的目標陳述方法。用這種方法陳述的教學目標由兩部分構成:①一般教學目標,用一個動詞描述學生通過教學所產生的內部變化,如記憶、知覺、理解、刨造、欣賞等;②具體教學目標,列出具體行為樣例,即學生通過教學所產生的能反映內在心理變化的外顯行為。
(四)任務分析
任務分析是指將教學目標逐級細分成彼此相聯的各種子目標的過程。在進行任務分析時,教師要從最終目標出發,一級子目標一級子目標地揭示其先決條件,反復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要完成這一目標,預先必須具備哪些能力?”一直追問到學生的起始狀態為止,然后把學生需要掌握的學習目標逐級排列出來。通過任務分析,教師能夠確定出學生的起始狀態;能夠分析出從起始狀態到最終目標之間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或行為傾向。
(五)教學目標表述中常見的錯誤
1.以教學目的來代替教學目標。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縱深推進,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也應發生相應變化,“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落實“知識與技能”、“進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為更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的結果或者預期的學習活動要達到的標準(它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教學目標通常具有指導教學測量與評價,指導教學策略的選擇,指導學生學習活動等三方面定向功能。因此,教學目標要細化、要明確,把握每一節的教學中各知識點的深淺度、找準重點、難點、關鍵的知識點,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
環球網校聯手多位老師隆重推出教師資格輔導
【試題】中學歷年真題 中學模擬試題 小學歷年真題 小學模擬試題
【經驗】教學經驗交流
最新資訊
- 幼兒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作文2025-09-02
- 20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綜合素質分析題-學生觀2025-09-02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簡答題,務必收藏!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重點:法律法規16分原來這么好拿!一文分清責任歸屬2025-08-29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二重點考點:一文速記“三大定律”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試資料,這些務必背誦2025-08-28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小學綜合素質必考的4個考點,4個口訣拿下44分2025-08-28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資料:影響身心發展的因素2025-08-27
- 25下教師資格證小學科目二內容:三大直觀手段2025-08-27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小學綜合素質考試內容:需要背的12個考點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