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知識講義:學習理論流派的介紹(9)
(二)我國現代的學習理論—結構—定向說
結構—定向說①,是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馮忠良教授長期深入開展教學實驗研究的成果?,F將結構—定向說簡介如下:
結構—定向教學實驗是以結構—定向教學原理為其理論依據的,結構—定向教學原理是結構—定向教學實驗的理論指南,它是在探索中經過不斷修正而確立起來的。
1.結構—定向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
為適應新技術革命對教學提出的高質高效要求而總結形成的結構—定向教學原理是結構化教學和定向化教學的簡稱。結構化教學觀點和定向化教學觀點是這一教學思想的兩個基本觀點。
(l)結構化教學觀點
結構化教學觀點是結構—定向教學原理首要的基本觀點。所謂結構化教學觀點,從教育心理學觀點來說,即教學應首先確立以構建學生的心理結構為中心的教學觀點。也就是說,一切教學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形成和發展學生一定的心理,而一定心理的形成和發展是通過一定的心理結構的構建而確立起來的。
(2)定向化教學觀點
定向化教學觀點是結構—定向教學原理的又一基本觀點。所謂定向化教學觀點,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來說,即教學應依據心理結構形成發展規律,實施定向培養的觀點。也就是說,為了提高教學成效,加速能力與品德心理結構的形成,必須依據心理結構的形成發展規律(學習規律),采取必要措施,創設必要條件,實施定向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活動的自覺性,減少教學的盲目性,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效能。
2.結構化教學觀點的理論依據
結構化教學觀點是以我們對教育、學生學習及能力與品德實質的理解為依據的。教育的經驗傳遞說、學生學習的接受—構建說、能力與品德的類化經驗說是結構化教學觀點的理論基礎。
(l)教育的經驗傳遞說
我們認為,對教育實質的探討必須從科學系統論觀點出發。依據系統論觀點,教育是人類社會的構成要素,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教育系統的本性是由社會系統的整體決定的。教育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系統而存在,在于它是從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以及人類個體的社會化需要出發,通過社會經驗的傳遞來造就人才的一種人際交往系統。簡言之,教育是一種造就人才的經驗傳遞系統。對教育本性的這種理解,我們稱之為教育的經驗傳遞說。
教育作為一種經驗傳遞系統,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交往活動而實現的。作為經驗傳授者的教師和作為經驗接受者的學生是交往的主體。教師的經驗傳授活動和學生的經驗接受活動構成了交往的過程。負載經驗的媒體是交往借以進行的手段和工具。經驗本身乃是交往的內容和對象。這樣,經驗的傳授者及其傳授活動、經驗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動、經驗本身及其媒體就成了教育系統不可缺少的三個基本要素。
教育系統的三個要素,在統一的經驗傳遞系統中各有獨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構成教育系統本身的獨特結構(如圖9)。教育系統三要素的制約關系首先表現為教受制于學,學受導于教。一方面,教師(經驗的傳授者)的教(經驗的傳授活動)受學生(經驗的接受者)的學習(經驗的接受活動)規律的制約。另一方面,為要提高學習的成效,學生的學習必須接受教師的合理的指導。如果否認“教受制于學”,就會陷入教師中心主義的泥潭,導致注入式教學。反之,如果否認“學受導于教”,則會犯兒童中心主義的錯誤,導致“牧羊式”教學。其次,學與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須服務于學與教。教材對學與教的制約作用表現為不同教材的教與學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學與教對教材的制約作用表現為對教材進行選擇、編排、處理時,除了要注意內容本身的科學性以外,同時要依據學與教的規律。總之,教育作為經驗傳遞系統有其獨特的結構。在進行教學體制改革時,必須從改進教育系統內在結構出發,而不能片面強調一個方面的要素而忽視其他方面的要素。
(2)學生學習的接受—構建說
為要了解學生學習的本性,首先必須明確什么是學生。學生是經驗傳遞系統中的一種特殊角色。學生學習的本性是由經驗傳遞系統本身的整體特性及學生在這種人際交往中的地位和職能所決定的。由教育的經驗傳遞說可知,在經驗傳遞系統中,教師是經驗的所有者和傳授者。教師所從事的是經驗的傳授活動。學生在經驗傳遞系統中,居于經驗的獲得者及接受者的地位。學生的職能是接受經驗。學生的規范行為是經驗的接受活動。因此,學生的學習必須是接受學習而非發現學習。所謂接受學習,是指這種學習本身是獲取傳授者所提供的經驗,即掌握前人所創造的經驗。這是把別人發現的經驗變成自己的經驗的過程,而不是學習者自身獨立地去發現經驗、創造新經驗的過程。
所謂經驗,這里所指的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過程(即活動過程)中,在主體對客體能動反映的基礎上所發生的主觀產物。經驗就來源、產生過程與其作用來說是客觀的,但其存在形式是主觀的。經驗本身不是物。經驗的接受不同于物的接受。物的接受可以以不變形、不變質的進行。經驗的接受則要經過一系列變形、變質的處理變換才能實現。經驗的接受是主體通過對經驗的媒體進行能動地反映活動,從而在頭腦中重新構建經驗結構而實現的。因此,接受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經驗結構重建的過程。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經驗的構建過程一般要經歷信號接收(感知信號、加工傳輸的信息)、信息覺察(揭露信號意義、認識信號所負載的信息)、信息轉化(改組信息、獲得新信息、建立新的經驗結構)等不同層次的加工才能實現。這種不同層次的加工活動即經驗的構建活動。
由于學生的學習是接受學習,而接受學習的實質是經驗的構建(即心理結構的構建)過程。因此,對學生學習實質的這種理解,我們稱之為學生學習的接受—構建說。
(3)能力與品德的類化經驗說
所謂能力與品德的類化經驗說是指能力與品德的本性是一種后天形成的經驗結構,是一種類化了的經驗,是通過經驗的獲得及類化而實現的。對能力與品德實質的這種理解,我們稱之為能力與品德的類化經驗說。
品德是不同于能力的另一種個體心理特征。品德雖然也是個體的一種內在調節機制,但其職能在于支配個體的社會行為,使主體選擇合理的價值取向以作出合乎社會規范的行為。因此,品德本身是對一定的社會規范所形成的一種遵從經驗結構。品德由對社會規范本身及其必要性的認識因素及執行規范行為的動作因素所構成。品德是一種類化了的社會規范的經驗,是概括化與系統化了的社會規范的對應結構。品德的形成發展是通過對社會規范遵從經驗的獲得及整合而實現的。這種觀點,我們稱之為品德的類化經驗說。
如上所述,教育既然是一種經驗傳遞系統,學生的學習既然是一種接受—構建學習,能力、品德既然是一種類化了的經驗結構,那么,作為教育實施形式之一的教學的根本任務就在于研究、確定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以形成、發展學生的各種與能力與品德有關的心理結構。結構化教學觀點就是依據這種教育觀、學生的學習觀以及能力與品德的本性觀提出的。教育的經驗傳遞說,學生學習的接受—構建說,能力與品德的類化經驗說是結構化教學觀點的理論依據。
環球網校聯手多位老師隆重推出教師資格輔導
【試題】中學歷年真題 中學模擬試題 小學歷年真題 小學模擬試題
【經驗】教學經驗交流
最新資訊
- 面試不熟怎么辦?2025下半年考教師資格證面試需要注意什么2025-11-14
- 面試備考必看!2025下半年幼兒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題目模板2025-11-14
- 教案寫的不好,面試扣分嗎?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教案如何寫?2025-10-14
- 2025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內容趨勢分析2025-09-28
- 2025年下半年幼兒園教師資格面試內容趨勢分析2025-09-28
- 幼兒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作文2025-09-02
- 20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綜合素質分析題-學生觀2025-09-02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簡答題,務必收藏!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重點:法律法規16分原來這么好拿!一文分清責任歸屬2025-08-29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二重點考點:一文速記“三大定律”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