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知識講義:學習理論流派的介紹(7)
四、我國的學習理論
中國是學習心理學思想的發源地,早在公元前500年前,孔子就提出“學而時習之”,而西方學習理論創始人桑代克等人涉及這一觀點,則只是近百年來的事情。我國傳統的學習思想是十分豐富的。從孔子開始,歷代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在這方面發表過許多頗有價值的見解,其涉及的范圍也較廣泛,所以我們不能數典忘祖。我們先來談談我國古代教育家的學習思想。
(一)我國傳統的關于學習心理的思想
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在學習與教學理論上,積累了寶貴的理論遺產,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流派。
1.孔子的學習理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中國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孔子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提出了寶貴的教育理論,并在此基礎上,闡明了較為完善的教育心理思想。
(1)揭示學習的意義
孔子自己是“學而不厭”,“不知老之將至”,對別人是“誨人不倦”、言教身教,從畢生經驗中提煉出“學而時習之”這句名言,揭示了學習活動的意義。
孔子否定自己是“生而知之”。他學無常師,虛心向別人學習,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事實上,自文武周公統治之道,至《易》、《書》、《詩》、《禮》、《樂》、《春秋》,他都留心學習,以至能一身兼通六藝。他教導弟子們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誡他們若“少而不學”,就會“長無能也”。他還說,“人不好學”就不會成為“君子”。可見,他把學習看作是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培養道德的重要途徑。
(2)探索學習過程的規律
孔子提出了“學”、“思”、“習”、“行”的學習思想,提出學與聞、思、習、行四方面必須互相結合,統一進行。初步摸索到人類知識習得的客觀規律,反映了由不知到知、由知到行的發展過程。
“博學”:孔子強調“博學”,即廣泛地去獲取豐富的感性知識和書本知識。孔子主張多聞多見,所謂“博學于文”便是此意。把它作為學習目的,把“多聞”、“多見”作為“博學”的主要途徑,認為“多聞闕疑”、“多見闕殆”,闡述了聞和見是獲得知識的最初源泉,他說:“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述而》)
“慎思”:指在學習中要認真、嚴謹地進行思考。孔子把“思”和“學”相提并論,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述而》)。他還主張“一以貫之”,即通過“思”,把見聞的知識融會貫通起來。一方面把“學”作為“思”的基礎,要求通過“多聞”、“多見”,努力獲得感性知識,另一方面,把“思”作為對“學”的提高,要求通過多問幾個“如之何”,開動腦筋思考,獲得理解。
“時習”:指在學習中要及時、經常地進行溫習。孔子很重視“習”,要求學生“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這些話的意思,是到適當的時候,就要進行復習、練習。
篤行:即把所學到的道理,切實地體之于身,付諸實踐。孔子特別重視行,他所謂的行,雖然著重于道德修養,但也不排斥知識應用于實際的道理。孔子要求他的弟子要學以致用,反對學習脫離實際行動,認為學而不行,學得再多也無用。他說:“誦詩三百,援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為?”(《論語?子路》)又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3)提出學習的心理條件
“志”和“信”的學習信念、動機:孔子常常用“志與學”和“志于道”來要求自己,勉勵弟子,主張“篤信好學”、“謀道不謀食”。反對學生喪志混日,他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也哉!”(論語?學而》)
“好”與“樂”的學習興趣、愛好:孔子十分重視“好學”精神,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意思是說,有知識不如愛好學習,憑興趣學習不如樂于學習,對學習有深厚的情感。
“學貴有恒”的學習意志:孔子認為“人而無恒,不可作巫醫,”(沒有恒心的人,連巫醫也做不成),人必須做個“有恒者”,在治學路上,勇往直前,不可半途而廢。他說:“臂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臂如平地,雖復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
“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孔子認為學習必須老老實實,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他用四“毋”來要求自己和學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意思是不憑主觀意見,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規定“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并且擇善而從,有過則改,“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4)總結學習方法
以學為主,學、思、習、行相結合;
學而時習,溫故知新;
多聞、多問、多見、多識;
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從博返約,一以貫之;
告往知來,叩其兩端,即從已知推出未知,從正反兩面求得正確答案;
先做好學習準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每天檢查學習結果:“吾日三省吾身……傳不習乎。”
(5)差異心理的思想
孔子把人分為“上知”、“中人”和“下愚”三種類型(《論語?雍也》),認為有的人能“聞一知十”,有的人則只能“聞一知二”,其靈活性有所不同。
孔子把性格分為“狂者”、“中行”和“狷者”三種類型(《論語?子路》)。認為有的人戇直,有的人遲鈍,有的人偏激,有的人莽撞,有的人果斷,有的人通達,有的人多才多藝(見《先進》《公冶長》)。
孔子也了解到人的能力存在差異。有的人可“為宰”,有的人可“應對賓客”(《公冶長》)有的人可做一部門或一地方的長官。
環球網校聯手多位老師隆重推出教師資格輔導
【試題】中學歷年真題 中學模擬試題 小學歷年真題 小學模擬試題
【經驗】教學經驗交流
最新資訊
- 面試不熟怎么辦?2025下半年考教師資格證面試需要注意什么2025-11-14
- 面試備考必看!2025下半年幼兒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題目模板2025-11-14
- 教案寫的不好,面試扣分嗎?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教案如何寫?2025-10-14
- 2025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內容趨勢分析2025-09-28
- 2025年下半年幼兒園教師資格面試內容趨勢分析2025-09-28
- 幼兒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作文2025-09-02
- 20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綜合素質分析題-學生觀2025-09-02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簡答題,務必收藏!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重點:法律法規16分原來這么好拿!一文分清責任歸屬2025-08-29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二重點考點:一文速記“三大定律”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