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城市規劃師規劃原理復習資料2


點擊進入:2013年城市規劃原理復習資料匯總
第二章 城市規劃學科的產生、發展及主要理論
共9個知識點
1、中國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會和政治體制背景
1)規劃理念的演變城市歷史約5000年,中國最早的城市距今約3500年。規劃思想最早形成:周代規劃思想多元化: 東周儒家-禮制-皇權至上-《周禮.考工記》-統治中國長達3000年-規矩管子、**-自然觀-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變通
2)唐長安城:中軸對稱、東西兩市、規整的方格路網、東南西三面各有三處城門、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設置坊墻,坊門朝開夕閉。元大都:三套方城,宮城居中,軸線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明清北京城:北部收縮2.5km、南部擴展0.5km。突出8km中軸線。在城外設置天、地、日、月四壇。皇城南形成商肆。 3)明南京城依山傍水,布局靈活,自然觀理念占主導的典型城市格局。
2、歐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會和政治體制背景
1)奴隸制社會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經歷奴隸制**政體,形成城邦國家-**、平等的城邦精神。代表:米立都城。廣場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宮殿,市民機會場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古羅馬:奴隸制發展的繁榮階段。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獸場和宮殿等供奴隸主享樂的設施。城市成為帝王宣揚功績的工具,廣場、銅像、凱旋門、記功柱成為城市空間的核心和焦點。
2)封建社會的中世紀中世紀的歐洲-眾多封建領主王國-封建割據和戰爭-城堡的出現教會勢力強大-教堂占據城市中心位置,成為空間和天際輪廓的主導因素。10世紀以后,一些城市擺脫封建領主的統治,成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市政廳、關稅廳和行業會所)占據城市空間的主導地位。不少城市(佛羅倫薩)突破封閉的城堡,不斷想外擴張。
3)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歐洲城市 14世紀后的文藝復興是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意大利修建了不少古典風格和構圖嚴謹的廣場和街道。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廣場;威尼斯-圣馬可廣場。17世紀后半葉,新生資產階級與國王聯盟-建立中央集權的絕對君權國家。巴黎-軸線放射街道、宏偉宮殿、公共廣場成為當時典范。
3、現代城市規劃產生的歷史背景
1)背景及當時存在的問題 18世紀工業革命-圈地運動-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城市快速發展時期的城市病-城市中住房短缺,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嚴重匱乏,導致傳染病流行(19世紀三四十年代蔓延于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霍亂)。
2)針對城市問題的關注與思考,促進了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的形成(理論基礎)空想社會主義,源于莫爾烏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歐文、傅立葉。歐文1817年在美國印第安那州實踐的協和村方案 。傅立葉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為單位及1500-2000人組成的大社會。戈定1859-1870年在法國的實踐。(法律基礎)英國1848年《公共衛生法》、1868年《貧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實踐基礎)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英國公園運動-西諦。奧姆斯特-紐約中央公園。美國城市美化運動-以1893年芝加哥博覽會為起點的對市政建筑物進行全面改進為標志。
4、現代城市規劃的早期思想
1)霍華德“田園城市” 理論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概念-是為健康、生活及產業設計的城市,其規模足以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農業地帶圍繞,城市土地歸公眾所有。田園城市實質-城市和鄉村的結合體,若干個田園城市(3萬人)圍繞中心城市(5.8萬人)呈圈狀布局,城市之間是農業用地。田園城市布局-圓形,中央為公園,六條主干道從中心向外輻射,核心部位為公共建設,環形林陰大道,城市外圍地區建設工廠、倉庫。第一座田園城市-萊徹沃斯,由恩溫、帕克設計完成。
2)柯布西埃的現代城市設想理性功能主義的規劃思想-集中體現在《雅典憲章》1933年 1922年發表“明天城市”規劃方案: 300萬人口的城市。中部為中心區,處公共設施外,40萬人居住在24棟60層高樓中,周圍有大片綠地。外圍是環形居住帶,60萬人居住在板式住宅。最外圍是居住200萬人的花園住宅。三層道路系統-地下重型車、地面市內交通、高價快速交通。市區與郊區由地鐵和郊區鐵路來聯系。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區,提供充足的綠地。 1931年發表“光輝城市”規劃方案-思想集中體現城市必須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擁擠問題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解決,即大量高層建筑+人車分離高效率交通系統。規劃實踐-20世紀50年代昌迪加爾規劃。
3)霍華德、柯布西埃規劃思想比較共同點:解決大城市的擁擠和不衛生狀況。不同點:霍華德-城市分散發展,在大城市周圍建設一系列規模較小的城市,從空想社會主義出發,理論奠基于社會改革的理想。柯布西埃-城市集中發展,通過對大城市結構的重組全面改造城市地區,希望以物質空間的改造來改造整個社會。
4)索里亞.瑪塔-線形城市理論:1882年提出西班牙工程師基本原則-運輸經濟,通勤耗時最少。城市形態-由鐵路和干道串聯在一起的、連綿不斷的長條形建筑地帶。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設施又不脫離自然。實踐-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1948指狀式發展、巴黎1971軸線延伸。
5)戈涅-工業城市法國 1904展出,1917出版《工業城市》基本思路-將各類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擴建,直接孕育《雅典憲章》功能分區的原則。
6)西諦-城市建設的藝術原則在主要廣場和街道的設計中強調藝術布局,在次要地區強調土地的最經濟使用。
7)格迪斯的學說 1915出版《進化中的城市》將城市和鄉村規劃納入到統一體系之中,使規劃包括若干個城市以及它們周圍所影響的整個地區。經美國芒福德等發揚,形成了對區域德綜合研究和區域規劃。工組模式-調查-分析-規劃。 5、現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演變
1)《雅典憲章》1933 思想基礎:奠基于物質空間決定論的基礎上,認為通過物質空間變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環境,則可自動解決城市中的社會、經濟、政治問題,促進城市的發展和進步。
核心內容:提出功能分區,認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動。它依據城市活動對城市土地使用進行劃分,突破了過去追求圖面效果和空間氣氛的局限,引導規劃向科學的方向發展。功能分區及其之間的機械聯系-從對城市整體的分析入手,對城市活動進行分解,在揭示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改進建議,將各個部分結合在一起復原成為一個完整的城市。城市規劃的基本任務-制定規劃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區在終極狀態下的平衡狀態,將城市看成了一種產品的創造,物質空間規劃成為城市建設的藍圖。
2)《馬丘比丘憲章》1977 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將之視為城市規劃的基本任務。城市是一個動態系統,必須把城市看作為在連續發展與變化的過程中的一個結構體系,不應當把城市當作一系列的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慮,而必須努力去創造一個綜合的、多功能的環境。區域和城市規劃是個動態過程,不僅要包括規劃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規劃的實施,城市規劃成為一個不斷模擬、實踐、反饋、重新模擬的循環過程。強調規劃的公眾參與-理論基礎是戴衛多夫20世紀60年代“規劃的選擇理論”和“倡導性規劃”-基本意義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體具有不同的價值觀,規劃師要表達不同的價值判斷并為不同的利益團體提供技術幫助。
3)兩個憲章之間的有關變化雅典憲章的主導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組成部分;馬丘比丘憲章的目標是將這些部分重新有機統一起來,強調他們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和關聯性。雅典憲章的思想基石是機械主義和物質空間決定論;馬丘比丘憲章宣揚社會文化論,認為物質空間只是影響城市生活的一項變量,并不能起決定性作用,而起決定性作用的應該是城市中各人類群體的文化、社會交往模式和政治結構。
雅典憲章將城市規劃視作終極狀態描述,馬丘比丘憲章更強調城市規劃的過程性和動態性。
6、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述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規劃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僅憑感性認識是不適宜的,要運用理論和理性思維,科學的預測城市得未來發展,保證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理論涉及內容:功能理論-城市形態和結構。決策理論-系統分析(自然、經濟、社會、歷史)方法論、科學決策。規范理論-規劃價值目標及其與城市空間形態之間的關系。
1)城市分散發展理論(建設小城市來分散大城市)霍華德 田園城市理論分化為兩種形式:農業地區的孤立小城鎮:形不成城市群;
城市郊區:只能促進大城市的無序蔓延。衛星城(20世紀20年代恩溫):1924年,阿姆斯特丹 提出建設衛星城概念。衛星城市是一個經濟上、社會上、文化上具有現代城市性質的獨立城市單位,同時從屬于一個大城市的派生產物。問題-對中心城市的過度依賴,造成子母城之間交通壓力,難以真正疏解大城市。新城(20世紀50年代以后建設的新城市) 形成職能健全的相對獨立的城市;基本上是一定區域的中心城市,成為城鎮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對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有機疏散理論 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發展、衰敗和未來》,提出對城市發展及其布局結構進行調整的有機疏散理論。將城市分解成為一個即統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機整體,各部分形成相對半獨立單元,并用綠化地帶隔離開來,以高速交通相聯系。將城市各種功能適當集中,并將這些集中點做有機疏散。
2)城市集中發展理論理論基礎:經濟活動的聚集;城市的集中發展-城市現象;大城市發展-世界城市。1966年,豪爾《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經濟體制中將承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業、人才、人口、文化娛樂中心。5個特征。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說》世界城市的國際功能決定于該城市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相聯系的方式與程度。世界城市指標:主要金融中心、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國際性機構集中地、商業部門(第三產業)的高度增長、主要的制造業中心(具有國際意義的加工工業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尤指港口和國際航空港)、城市人口規模達到一定標準。城市聚集區:被一群密集地、連續的聚居地所形成地輪廓線包圍的人口居住區,包括一個以上的城市。大城市帶:法國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地城市連綿區,人口的下限是2500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3)城市形成網絡體系的發展理論城市分散與集中發展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兩個方面。每個城市影響力的大小,取決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務及各種機會的數量和種類。不同規模的城市及其影響的區域組合形成城市的等級體系。城鎮之間交通、通信所組成網絡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賦予了該城市在城市體系中的相當地位(引力模型)。
城市體系:一定區域內城市之間存在的各種關系的總和。格迪斯、芒福德確立了區域城市關系是研究城市問題的邏輯框架;德國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理論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間的現實關系。貝利等人結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賴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體系理論。城市體系內容:職能、規模、地域空間分布上的相互關系。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結構理論城市內部各類土地規劃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運行規律,一般可歸納為三個理論,均與城市的經濟地租密切相關。同心圓理論: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劃分為5個同心圓。居中是中央商務區(cbd),第二環是過渡區,是衰敗了的居住區,第三環是工人居住區,第四環是良好住宅區,第五環是通勤區。
扇形理論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從市中心區既有的同類土地使用的基礎上,有內向外擴展,并繼續留在同一扇形范圍內。多核心理論哈里斯、烏爾曼1945年提出。影響城市活動分布的四項基本原則,
7、當代城市規劃面臨的形式
1)可持續發展 1987年,聯合國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全面闡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核心是經濟、社會和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1992年,聯合國發布《全球21世紀議程》提出了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綱領,變革現行政策,改變貧窮國家和社區的生活水平,變革現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以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 1994年,中國政府公布《中國21世紀議程》,強調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未來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其中,人類居住區的可持續發展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2)知識經濟與科技創新知識經濟直接以生產、分配和利用知識與信息為基礎,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于《1996年底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中提出。知識經濟四個特點:科技創新-成為重要的發展資源;信息技術-使知識以有限知識傳播;服務產業-產業結構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人力因素-空前重要。高科技園區四種類型:高科技企業的聚集區,以大學所提供的科技創新環境為基礎;科學研究中心,與制造業無直接地域聯系;技術園區,提供優惠政策,吸引投資;建設完整的科技城市,作為區域發展和產業布局的一項計劃;我國先后建立了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3)經濟全球化與城鎮體系的結構重組 經濟全球化-發展資源(信息、技術、資金和人力)的跨國流動。城鎮體系結構性變化工業經濟時代-產業的管理與控制、研究與開發和制造與裝配三個層面集中在同一城鎮--城鎮體系水平結構。知識經濟時代-三個層面的聚集向不同的城鎮分化,經濟空間結構重組表現為制造與裝配層面的空間擴散(眾多的制造與裝配基地)、管理與控制層面的空間集聚(少量的經濟中心城市)--城鎮體系垂直結構。
4)信息化社會和城鎮空間結構變化知識傳播的信息化縮短了從知識產生到應用的周期,促進了知識對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信息革命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如親近大自然、家庭內工作、中心區娛樂等。
2011年城市規劃師成績查詢匯總 2012年注冊城市規劃師論壇交流
編輯推薦:2013年城市規劃師VIP套餐 搶先熱招
最新資訊
- 2025注冊城鄉規劃師考點深度圖譜:歷年常考易錯點一文吃透2025-09-09
- 【福利來襲】環球網校2025年城鄉規劃師課程免費兌換!2025-04-2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相關知識點2025-01-19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監督檢測相關知識點2025-01-1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土地管理相關知識點2025-01-17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歷史文化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6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居住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5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村莊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3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中心城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2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綜合交通及海洋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