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師輔導之城市規劃主要理論(十)


3、經濟全球化與城鎮體系的結構重組
(1)經濟全球化
定義:指各國之間在經濟上越來越相互依存,各種發展資源(如信息、技術、資金和人力)的跨國流動規模越來越擴大。
基本特征:
(1)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越來越突出,管理與控制――研究與開發――生產與裝配三個基本層面的空間配置已經不再受到國界的局限。
(2)各國的經濟體系越來越開放,國際貿易額占各國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上升,關稅壁壘正在徹底瓦解之中。
(3)各種發展資源(如信息、技術、資金和人力)的跨國流動規模不斷擴大。
(4)信息、通訊和交通的技術革命使資源跨國流動的成本日益降低,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2)城鎮體系結構性變化
從以經濟活動的部類為特征的水平結構到以經濟活動的層面為特征的垂直結構)
(1)工業經濟時代:產業的管理與控制、研究與開發和制造與裝配三個層面往往集中在同一城鎮,城鎮間依賴程度相對較小,因而城鎮之間的經濟活動差異在于部類不同而不是層面不同 ――城鎮體系水平結構。
(2)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三個層面的聚集向不同城鎮分化,經濟空間結構重組表現為制造與裝配層面的空間擴散和管理與控制層面的空間集聚,城市間依賴程度較大――城鎮體系垂直結構。典型例子――春蘭集團
這種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導致城鎮體系的兩極分化。在城鎮體系的頂部,是少數城市對于全球或區域經濟起著管理與控制作用,末端是作為制造與裝配基地的一大批城鎮。
經濟中心城市的特點:1作為跨國公司(全球性或區域性)總部的集中地,因而是全球或區域經濟的管理與控制中心;2金融中心;3高度發達的生產性服務業(如房地產、法律、財務、信息、廣告和技術咨詢等),以滿足跨國公司的服務要求;4知識創新的基地和市場;5信息通訊和交通設施的樞紐。
典型城市――紐約、倫敦、東京
4、信息化社會和城鎮的空間結構變化
(1)知識傳播的信息化大大縮短了從知識產生到知識應用的周期,促進了知識對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
(2)信息革命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如親近大自然、家庭內工作、中心區娛樂、消費、社交等。
(二)當代城市規劃的主要理論或理念(熟悉)
1、從城鄉規劃到環境規劃
現代城市規劃的核心是土地資源配置,目的是控制人類的土地利用活動可能產生的消極外部效應(特別是環境影響)。
(1)環境規劃產生的標志―1993年英國城鄉規劃協會成立可持續發展研究小組發表《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對策》,提出將可持續發展的規粘合原則引入城市規劃實踐的行動框架,成為環境規劃。
(2)環境規劃的主要特征
①預警性
②整合性
③戰略性
(3)環境規劃的基本原則
①土地使用和交通:通過倡導公共交通,縮短出行距離,節約和有效利用土地;
②自然資源: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的破壞和對自然資源的消耗;
③能源:減少能源的浪費,更多地采用可再生能源;
④污染與廢棄物:減少污染排放,提高廢棄物的再生利用程度。
相關連接: 城市規劃師頻道>>> 城市規劃師論壇>>>
最新資訊
- 2025注冊城鄉規劃師考點深度圖譜:歷年常考易錯點一文吃透2025-09-09
- 【福利來襲】環球網校2025年城鄉規劃師課程免費兌換!2025-04-2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相關知識點2025-01-19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監督檢測相關知識點2025-01-1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土地管理相關知識點2025-01-17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歷史文化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6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居住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5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村莊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3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中心城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2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綜合交通及海洋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