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空間及社區可持續發展研究現狀與趨勢(2)


2.2 城市生活空間結構及其基本理論研究
城市生活空間結構及其基本理論是諸多學科研究的課題,目前,我國學者在這一領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2.2.1 城市生活空間結構研究
地理學者從城市的地理空間觀出發研究城市生活空間,認為城市生活空間由物質空間、經濟空間和社會空間三個子空間構成,每個子空間又分為若干個次子空間。王興中從人本主義和結構主義出發研究城市生活空間,認為城市生活空間由家庭生活空間、鄰里交往空間、城市社區空間和城市社會空間構成[3];柴彥威從中國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最基本空間組織“單位”入手研究城市生活空間結構,城市生活空間結構由以單位構成的基礎活動圈、以同質單位為主形成的低級活動圈和以區為主的高級活動圈三部分構成。
2.2.2 城市生活空間結構的基本理論研究
目前研究城市生活空間結構借用的西方理論主要有:① 古典區位理論(同心圈理論、中心地理論、扇形理論、多中心理論、折衷理論);② 現代區位理論(社會文化區位理論、新正統區位理論、社會區域分析理論);③ 社會系統理論(交往場地理論、社會大變遷理論、縱向與橫向格局理論)④人 ――環境理論(人格理論、態度理論、生態理論、空間選擇理論);⑤ 現代城市空間結構理論(三地帶理論、理想城市理論、殖民化城市理論、區域城市理論、大都市結構理論)。城市生活空間結構理論研究薄弱是我國在這一領域落后于西方國家的主要原因,今后應加強該領域的基本理論研究。
2.3 城市生活空間質量評價與實踐探索
城市生活空間質量一直是城市居民所關心的重要問題之一。
最初,我國學者對城市生活空間質量評價與實踐探索僅散見于文章中零散的、宏觀上的表述,如王興中的《中國內陸中心城市日常城市體系及其范圍界定――以西安為例》[15];柴彥威的《以單位為基礎的中國城市內部生活空間結構――蘭州市的實證研究》;寧越敏、查志強的《大都市人居環境評價和優化研究――以上海為例》[10];陳浮的《城市人居環境滿意度評價研究――以南京為例》。真正對城市生活空間質量評價進行實證研究者,王興中在這一領域做了開拓性的工作。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對城市生活空間質量的評價實現了兩個轉變,即從區域經濟性評價轉向空間生態評價;從唯條件評價轉向人本需求評價[29]。王興中以此為基本指導思想,在借鑒國外城市生活空間質量評價的模式上,運用實證主義方法、人本主義方法和行為主義方法,建立城市生活空間質量評價體系,以西安市為例,首次探討了中國的內陸大城市生活空間質量的分異規律。通過實證研究發現:① 城市生活空間質量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發展;② 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和土地利用模式決定著城市生活空間質量;③ 社會因素對城市生活空間質量的影響越來越大;④ 城市生活空間質量的整合提高有利于社區可持續發展。王興中的這項開拓性工作,為我國今后的城市生活空間質量評價奠定了基礎。寧越敏、陳浮在城市生活空間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應能全面反映城市人居環境的特征,又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思想指導下,遵循:① 針對性原則;② 可比性原則;③ 全面性原則;④ 可操作性原則,構建的城市生活空間質量評價體系及其評價的方法和步驟,對城市生活空間質量的定量評價,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2.4 城市生活空間規劃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新中國成立以來到現在,我國除了四合院、里弄等傳統居住形態理論之外,基本上沒有屬于自己的現代城市生活空間規劃理論,主要是引進研究西方的有關理論,用以指導我國城市生活空間規劃的實踐。
2.4.1 城市生活空間規劃的理論研究現狀
目前,我國城市生活空間規劃的理論主要源于西方,通過對西方等理論的研究,尋找出其符合我國國情部分用于指導我國的城市生活空間規劃。西方城市生活空間規劃的理論主要有:① 英國空想家r?歐文(r?owen,1771-1858)的“新協和村理論”,盡管該理論帶有空想社會主義理想,但其重視居民和建筑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觀點,對現代城市生活空間規劃仍具有指導意義;② 英國建筑師e?霍華德(e?howard,1850-1928)的“花園城市(田園城市)理論”,其核心是改造大城市,使工業化城市與理論的居住條件相適應;③ 法國建筑師l?柯布西耶(le?corbusier,1887-1965)的“伏瓦生規劃理論”(臥龍理論或明日城市方案),其中心思想是在大城市周圍建立若干居住區,分散大城市居民,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大城市生活空間質量;④ 法國建筑師t?加尼埃(t?garnier,1869-1948)的“工業城理論”,適于規模不大的城市生活空間配置,其城市生活空間協調合理,頗具特色,對今天城市居住區生活空間規劃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⑤ 美國建筑師c?a?佩里(c?a?perry,1872-1944)的“鄰里單位理論”,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以居住地域為基本構成單元,以創造完備的基本生活空間環境為主旨,把生活的安全、寧靜、舒適和衛生等功能放在首位,特別強調鄰里的親和氛圍與社區活動,是一種理想的城市居住生活空間模式,對城市生活空間規劃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研究有其深遠的指導意義。除此之外,還有西方的小區規劃理論和前蘇聯的小區規劃理論。
2.4.2 城市生活空間規劃的實踐探索
王興中從實證主義、人本主義、結構主義和行為主義觀點出發,在研究西方城市生活空間規劃理論的基礎上,總結了城市生活空間規劃的6種方法,即:① 地理分析分類法(形態分析);② 生態分析分類法(自然區分析);③ 生態區界限確定法;④ 社會區域分析法(生態多變量分類法);⑤ 因子生態分析法(綜合分析法);⑥ 感應鄰里區法(行為方法)[3]。目前,我國城市生活空間規劃的實踐探索基本上都是在上述理論和這些方法的指導下進行的,這種實踐探索的典型事例有:① 西安市棉紡城生活區和北京市棉紡廠生活區的生活空間規劃,所采用的理論是前蘇聯的街坊理論;② 西安市的八里村,北京市的復外鄰里,上海市的曹楊新村,蘭州市的城關鄰里,在城市生活空間規劃上,所采用的理論是西方鄰里單位理論;③ 北京市的和平里小區、恩濟里小區、方莊新區,上海市浦東的嶗山新村,天津市的衛星新村,在城市生活空間規劃上采用了西方的小區規劃理論[3,5,14]。
從目前我國城市生活空間規劃的實踐來看,盡管多采用西方的理論作為指導,但并不是死搬硬套,而是結合國情和市情不斷創新,突出人本主義思想,在城市生活空間規劃上最大可能滿足居民對日照、通風、生活、交往、安全、健身、綠地等多種需求,以促進城市社區可持續發展。
最新資訊
- 2025注冊城鄉規劃師考點深度圖譜:歷年??家族e點一文吃透2025-09-09
- 【福利來襲】環球網校2025年城鄉規劃師課程免費兌換!2025-04-2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相關知識點2025-01-19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監督檢測相關知識點2025-01-1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土地管理相關知識點2025-01-17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歷史文化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6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居住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5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村莊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3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中心城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2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綜合交通及海洋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