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城市規劃師規劃原理復習資料2-2
更新時間:2009-10-19 15:27:29
來源:|0
瀏覽
收藏


城鄉規劃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3)兩個憲章之間的有關變化雅典憲章的主導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組成部分;馬丘比丘憲章的目標是將這些部分重新有機統一起來,強調他們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和關聯性。雅典憲章的思想基石是機械主義和物質空間決定論;馬丘比丘憲章宣揚社會文化論,認為物質空間只是影響城市生活的一項變量,并不能起決定性作用,而起決定性作用的應該是城市中各人類群體的文化、社會交往模式和政治結構。雅典憲章將城市規劃視作終極狀態描述,馬丘比丘憲章更強調城市規劃的過程性和動態性。
6、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述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規劃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僅憑感性認識是不適宜的,要運用理論和理性思維,科學的預測城市得未來發展,保證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理論涉及內容:功能理論-城市形態和結構。決策理論-系統分析(自然、經濟、社會、歷史)方法論、科學決策。規范理論-規劃價值目標及其與城市空間形態之間的關系。
1)城市分散發展理論(建設小城市來分散大城市)霍華德 田園城市理論分化為兩種形式:農業地區的孤立小城鎮:形不成城市群;城市郊區:只能促進大城市的無序蔓延。衛星城(20世紀20年代恩溫):1924年,阿姆斯特丹 提出建設衛星城概念。衛星城市是一個經濟上、社會上、文化上具有現代城市性質的獨立城市單位,同時從屬于一個大城市的派生產物。問題-對中心城市的過度依賴,造成子母城之間交通壓力,難以真正疏解大城市。新城(20世紀50年代以后建設的新城市) 形成職能健全的相對獨立的城市;基本上是一定區域的中心城市,成為城鎮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對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有機疏散理論 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發展、衰敗和未來》,提出對城市發展及其布局結構進行調整的有機疏散理論。將城市分解成為一個即統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機整體,各部分形成相對半獨立單元,并用綠化地帶隔離開來,以高速交通相聯系。將城市各種功能適當集中,并將這些集中點做有機疏散。
2)城市集中發展理論理論基礎:經濟活動的聚集;城市的集中發展-城市現象;大城市發展-世界城市。1966年,豪爾《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經濟體制中將承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業、人才、人口、文化娛樂中心。5個特征。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說》世界城市的國際功能決定于該城市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相聯系的方式與程度。世界城市指標:主要金融中心、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國際性機構集中地、商業部門(第三產業)的高度增長、主要的制造業中心(具有國際意義的加工工業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尤指港口和國際航空港)、城市人口規模達到一定標準。城市聚集區:被一群密集地、連續的聚居地所形成地輪廓線包圍的人口居住區,包括一個以上的城市。大城市帶:法國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地城市連綿區,人口的下限是2500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3)城市形成網絡體系的發展理論城市分散與集中發展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兩個方面。每個城市影響力的大小,取決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務及各種機會的數量和種類。不同規模的城市及其影響的區域組合形成城市的等級體系。城鎮之間交通、通信所組成網絡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賦予了該城市在城市體系中的相當地位(引力模型)。城市體系:一定區域內城市之間存在的各種關系的總和。格迪斯、芒福德確立了區域城市關系是研究城市問題的邏輯框架;德國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理論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間的現實關系。貝利等人結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賴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體系理論。城市體系內容:職能、規模、地域空間分布上的相互關系。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結構理論城市內部各類土地規劃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運行規律,一般可歸納為三個理論,均與城市的經濟地租密切相關。同心圓理論: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劃分為5個同心圓。居中是中央商務區(cbd),第二環是過渡區,是衰敗了的居住區,第三環是工人居住區,第四環是良好住宅區,第五環是通勤區。扇形理論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從市中心區既有的同類土地使用的基礎上,有內向外擴展,并繼續留在同一扇形范圍內。多核心理論哈里斯、烏爾曼1945年提出。影響城市活動分布的四項基本原則,
7、當代城市規劃面臨的形式
1)可持續發展 1987年,聯合國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全面闡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核心是經濟、社會和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1992年,聯合國發布《全球21世紀議程》提出了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綱領,變革現行政策,改變貧窮國家和社區的生活水平,變革現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以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 1994年,中國政府公布《中國21世紀議程》,強調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未來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其中,人類居住區的可持續發展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2)知識經濟與科技創新知識經濟直接以生產、分配和利用知識與信息為基礎,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于《1996年底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中提出。知識經濟四個特點:科技創新-成為重要的發展資源;信息技術-使知識以有限知識傳播;服務產業-產業結構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人力因素-空前重要。高科技園區四種類型:高科技企業的聚集區,以大學所提供的科技創新環境為基礎;科學研究中心,與制造業無直接地域聯系;技術園區,提供優惠政策,吸引投資;建設完整的科技城市,作為區域發展和產業布局的一項計劃;我國先后建立了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3)經濟全球化與城鎮體系的結構重組 經濟全球化-發展資源(信息、技術、資金和人力)的跨國流動。城鎮體系結構性變化工業經濟時代-產業的管理與控制、研究與開發和制造與裝配三個層面集中在同一城鎮--城鎮體系水平結構。知識經濟時代-三個層面的聚集向不同的城鎮分化,經濟空間結構重組表現為制造與裝配層面的空間擴散(眾多的制造與裝配基地)、管理與控制層面的空間集聚(少量的經濟中心城市)--城鎮體系垂直結構。
4)信息化社會和城鎮空間結構變化知識傳播的信息化縮短了從知識產生到應用的周期,促進了知識對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信息革命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如親近大自然、家庭內工作、中心區娛樂等。
6、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概述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規劃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僅憑感性認識是不適宜的,要運用理論和理性思維,科學的預測城市得未來發展,保證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理論涉及內容:功能理論-城市形態和結構。決策理論-系統分析(自然、經濟、社會、歷史)方法論、科學決策。規范理論-規劃價值目標及其與城市空間形態之間的關系。
1)城市分散發展理論(建設小城市來分散大城市)霍華德 田園城市理論分化為兩種形式:農業地區的孤立小城鎮:形不成城市群;城市郊區:只能促進大城市的無序蔓延。衛星城(20世紀20年代恩溫):1924年,阿姆斯特丹 提出建設衛星城概念。衛星城市是一個經濟上、社會上、文化上具有現代城市性質的獨立城市單位,同時從屬于一個大城市的派生產物。問題-對中心城市的過度依賴,造成子母城之間交通壓力,難以真正疏解大城市。新城(20世紀50年代以后建設的新城市) 形成職能健全的相對獨立的城市;基本上是一定區域的中心城市,成為城鎮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對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有機疏散理論 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發展、衰敗和未來》,提出對城市發展及其布局結構進行調整的有機疏散理論。將城市分解成為一個即統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機整體,各部分形成相對半獨立單元,并用綠化地帶隔離開來,以高速交通相聯系。將城市各種功能適當集中,并將這些集中點做有機疏散。
2)城市集中發展理論理論基礎:經濟活動的聚集;城市的集中發展-城市現象;大城市發展-世界城市。1966年,豪爾《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經濟體制中將承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業、人才、人口、文化娛樂中心。5個特征。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說》世界城市的國際功能決定于該城市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相聯系的方式與程度。世界城市指標:主要金融中心、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國際性機構集中地、商業部門(第三產業)的高度增長、主要的制造業中心(具有國際意義的加工工業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尤指港口和國際航空港)、城市人口規模達到一定標準。城市聚集區:被一群密集地、連續的聚居地所形成地輪廓線包圍的人口居住區,包括一個以上的城市。大城市帶:法國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地城市連綿區,人口的下限是2500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3)城市形成網絡體系的發展理論城市分散與集中發展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兩個方面。每個城市影響力的大小,取決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務及各種機會的數量和種類。不同規模的城市及其影響的區域組合形成城市的等級體系。城鎮之間交通、通信所組成網絡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賦予了該城市在城市體系中的相當地位(引力模型)。城市體系:一定區域內城市之間存在的各種關系的總和。格迪斯、芒福德確立了區域城市關系是研究城市問題的邏輯框架;德國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理論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間的現實關系。貝利等人結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賴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體系理論。城市體系內容:職能、規模、地域空間分布上的相互關系。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結構理論城市內部各類土地規劃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運行規律,一般可歸納為三個理論,均與城市的經濟地租密切相關。同心圓理論: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劃分為5個同心圓。居中是中央商務區(cbd),第二環是過渡區,是衰敗了的居住區,第三環是工人居住區,第四環是良好住宅區,第五環是通勤區。扇形理論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從市中心區既有的同類土地使用的基礎上,有內向外擴展,并繼續留在同一扇形范圍內。多核心理論哈里斯、烏爾曼1945年提出。影響城市活動分布的四項基本原則,
7、當代城市規劃面臨的形式
1)可持續發展 1987年,聯合國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全面闡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核心是經濟、社會和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1992年,聯合國發布《全球21世紀議程》提出了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綱領,變革現行政策,改變貧窮國家和社區的生活水平,變革現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以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 1994年,中國政府公布《中國21世紀議程》,強調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未來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其中,人類居住區的可持續發展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2)知識經濟與科技創新知識經濟直接以生產、分配和利用知識與信息為基礎,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于《1996年底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中提出。知識經濟四個特點:科技創新-成為重要的發展資源;信息技術-使知識以有限知識傳播;服務產業-產業結構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人力因素-空前重要。高科技園區四種類型:高科技企業的聚集區,以大學所提供的科技創新環境為基礎;科學研究中心,與制造業無直接地域聯系;技術園區,提供優惠政策,吸引投資;建設完整的科技城市,作為區域發展和產業布局的一項計劃;我國先后建立了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3)經濟全球化與城鎮體系的結構重組 經濟全球化-發展資源(信息、技術、資金和人力)的跨國流動。城鎮體系結構性變化工業經濟時代-產業的管理與控制、研究與開發和制造與裝配三個層面集中在同一城鎮--城鎮體系水平結構。知識經濟時代-三個層面的聚集向不同的城鎮分化,經濟空間結構重組表現為制造與裝配層面的空間擴散(眾多的制造與裝配基地)、管理與控制層面的空間集聚(少量的經濟中心城市)--城鎮體系垂直結構。
4)信息化社會和城鎮空間結構變化知識傳播的信息化縮短了從知識產生到應用的周期,促進了知識對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信息革命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如親近大自然、家庭內工作、中心區娛樂等。
編輯推薦
下一篇:注冊城市規劃師規劃原理復習資料二
最新資訊
- 2025注冊城鄉規劃師考點深度圖譜:歷年常考易錯點一文吃透2025-09-09
- 【福利來襲】環球網校2025年城鄉規劃師課程免費兌換!2025-04-2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相關知識點2025-01-19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監督檢測相關知識點2025-01-1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土地管理相關知識點2025-01-17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歷史文化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6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居住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5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村莊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3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中心城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2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綜合交通及海洋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