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城規《相關知識》知識點:城市社區研究


城市社區的概念
1.社區概念的涵義
城市社區(urban community)是城市社會學中最常見的概念之一。"社區"一詞源于拉丁語,原意是親密的關系和共同的東西。最初將"社區"這個詞 作為社會學的一個范疇來研究的,始于德國社會學家F .騰尼斯于1887年出版的《社區 與社會》一書。他認為"社區"是通過血緣、鄰里和朋友關系建立的人群組合;人們為 了共同的利益而共同勞動,把人們聯系起來的紐帶是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標的家庭與鄰 里關系。
以后許多西方社會學家繼承了這種觀點,但隨著現代社會學的發展,許多社區研 究者們發現,這樣的社區概念并不能完全說明現代社區的狀況,現代社區的許多特質無法 包容在這種社區的概念中,認為應從一定地域社會關系結構的角度來研究社區。美國社會 學家R·M·馬克鮑爾于1917年首次將騰尼斯的社區概念翻譯成英語community時就強調 了它的地域性,并強調要研究城市或鄉村的地域社會共同體。
關于對社區含義的界定,盡管由于國內外的社會學家們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還存在 分歧,但對這個范疇的基本要素還是有共識的。美國社會學家C·H·希萊里1955年曾 對94種社區定義作了分類分析,結果發現有69種(2/3以上)定義提到了以下三個構成 要素,即社會關聯(social interaction)、地域( area)和共同的紐帶(commontie) 0因此 可以認為,所謂社區就是聚集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以多種社會關 系的結合,從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活動,組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域性社會實體。換 句話說,社區是由聚集在某一地域中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所形成的一個在生活上互相關 聯的社會實體。但是,社區這種實體與一般的行政區不同,其邊界常常是模糊的。因為社區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而行政區則是為了實施社會管理, 依據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因素人為劃定的,一般它的邊界是清楚的。
2.社區構成的基本要素
社區的構成要素是多樣而復雜的,但構成社區的基本要素有以下五個方面:
(1 )一定數量的社區人口。這是構成社區的第一要素。
(2)一定范圍的地域空間。它是社區存在的基本的自然環境條件,它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域社會提供了活動的空間和生存的資源。
(3)一定類型的社區活動。這是指社區的基本生活與生產活動。
(4)一定規模的社區設施。社區的設施是社區成員的生產與生活所必需的物質條件, 包括生活設施、生產設施、交通通訊設施、教育設施、醫療保健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等。社區設施的完善程度往往是一個社區發達程度的物質標尺。
(5)一定特征的社區文化。社區文化是一個社區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內在要素。不同特征的社區文化是一個社區與另一個社區相區別的主要標志之一,也是一個社區內在凝聚 力和認同感的基礎。
3.城市社區
城市社區與農村社區是人類社會兩大基本社區類型。城市社區是指以從事工商業及其 他非農社會活動的居民所組成的,有一定人口規模的地域性社會生活共同體。它相對于廣 大農村社區是一種在人口密度、社會分工及制度組織上都更加復雜的社區類型,在異質 性、相互依賴性等方面也與農村社區的特點不同。
二、社區研究的意義與方法
1.社區研究的意義
社區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社區是認識社會的窗口。社會是一個抽象、總體的概念,而社區則是個具體、局部的概念,要正確認識社會必須從研究具體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單位入手。與其他社會單 位相比,社區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和完整意義的社會單位,能更多地反映人類社會的一般 特征。同社會整體相比,社區又是個具體直觀的社會實體,剖析一個社區的結構與功能, 研究一個社區的建設與管理,比研究剖析社會整體容易得多。
(2)社區的研究在實踐上可以直接為城鄉社區的建設與發展服務。正確認識社區的 結構、功能及它與外部環境的關系,把握社區建設與發展的規律,可以為提高社區的功能 效率、規劃社區的發展遠景、加強社區的管理、探索新型社區的模式等提供科學的理論依 據,從而有力地促進城鄉社區的建設與發展。
2.社區研究的方法
社區研究的方法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實地調查方法,另一類是分析方法。社會學早 期關于社區的研究就是以調查為主的。社區研究的分析方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分析理論。不同的分析方法是用不同的研究觀點對同一對象一一社區進行剖析。
( 1 )人類生態學的方法。它主要著眼于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對城鄉環境合理布局與 利用,更好地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這一研究方法的核心。1970年美國社會學家鄧肯又提出了"新生態學",認為應從人口、組織、環境和技術四個變量(簡稱POET)組 成的生態復合體上加以研究。
(2)人類學的方法。它重在對文化和社會形態的考察。不同社區的文化特質和生活 方式是有不少差異的,進行比較,有助于全面了解社會的多樣性。
(3)社會體系(系統)的方法。它首先把社區看做一個互動系統,而后分成三方面 進行研究。一是研究系統本身的結構與功能,如社區的群體組織、主次體系等結構,以及 經濟、政治、教育、宗教、福利等多種功能的研究;二是研究互動關系,如同化、合作、 競爭等,特別是社區沖突的研究,是互動研究的重要內容;三是研究社會場域(空間) , 社會場域是社區互動的場所,這種研究方法主要從人們活動的社會范圍(組織網等)來 考察人們的社區互動。此外,還有學者運用人口學、政治學(研究社區權利結構)以及人文地理學等方法分析社區。
三、城市社區鄰里關系與社會網絡研究
這主要是對社區居民歸屬感、成員共同情感或鄰里關系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有三種 不同的
理論:
1.社區失落論
社區失落論的觀點認為,一個社會經過大規模城市化后,居民的社區觀念失落,人與 人之間的關系,已不再具有一種團聚共享的社區鄰里的情感,社區中的人變成一群陌生 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當冷淡,毫無群體感,個人心理上疏離感嚴重。人與人之間以高 度分化的社會角色交往,情感與交往相當表面化、粗淺化。
2.社區繼存論
社區繼存論的主要觀點認為,城市化與工業化對人類社區的影響,并不如失落論者認 為的那樣走向失落滅亡之途。相反,他們認為人性具有群居的特質,人類社會中社區的情 感與關系繼續存在。
3.社區解放論
社區解放論是20世紀70年代由費希爾(c. S. Fischer)、韋爾曼和雷頓(B. Wellman andB. Leighton)提出來的。社區解放論觀點的主張者認為城市人口眾多與城市社會 問題有關,但這并不是由于人口眾多造成的過度神經刺激、高密度和高度異質化帶來的。 認為任何人在社會上生活,都需要他人的幫助和關心,這種人際關系中的相互依賴性若得 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個體心理上的孤獨與疏離感。
為了描述和研究這種跨社區際交往,應該用"社會網絡" (Social network)作為研究 城市居民社會生活的分析工具。所謂社會網絡,就是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各種群體、組織、 朋友和親屬關系中,在這種人際關系中,個人可看成是點,個人與個人的關系可用線來表示,這種點與線的結構和動態變化就是社會網絡。
四、我國城市體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區組織與社區建設
1.城市體制改革對城市基層社區的影響
以街道和居委會為基本組織形式的我國城市基層社區組織模式始創于新中國成立初 年,并隨著我國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形成而進一步得以普及和確立。盡管這種城市基層社 區組織始終是我國城市社會管理體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但在以"單位制"為核心的 傳統社會管理體制下,它也始終是"單位制"的一種附屬物或補充物,帶有一種邊緣性 制度的性質。
"單位"是我國當代社會生活中廣泛流行的一個名詞,它主要指人們就業于其中的社 會組織或機構,如工廠、商店、學校、醫院、研究所、文化團體、黨政機關等。"單位 制"則是對國家以每個具體"單位"為中介來對人們的社會生活進行全面管理這樣一種 社會管理體制的簡稱,它是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社會管理體制的核心。在傳統的計 劃經濟條件下,我國的各個單位都程度不同地具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重功能, 是一個功能相對完整的小社會。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基層社區失去了其獨立存在的價值, 而只能成為各個單位下屬的結構部分或環節之一。
1980年代以來,伴隨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逐步轉變、社會 體制和社會結構的整體性變遷,我國城市居民的經濟與社會生活出現了一系列重要的變 化,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與現象。這些新的問題與現象對既存的城市基層社區組織提出了 一系列重大的挑戰: (1)城市居民中"單位"外人員增加。這部分人口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顯然要依靠基層社區組織來加以管理。
(2) "單位制"的改革,使許多原來由單位承擔的社會職能逐漸外移。"單位"的社 會職能弱化以后,職工的相關社會需求只能到單位之外的社會上去獲取滿足,另一方面, 職工生活與行為的有關方面也只能通過單位外的其他機構來加以管理與控制。在這兩個方 面,將更多地依賴城市基層社區。
(3)人口的老齡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我國正迅速步入"老齡 化社會",在城市社區尤其如此。大量離、退休老人的出現,為單位和城市基層社區帶來了服務與管理上的巨大壓力。在單位社會功能趨于弱化的情況下,這些壓力將更多地向基 層社區傾斜。
(4)外來流動人口的增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戶籍制度等制度的弱化和變革,我國人口的地域性流動率尤其是城鄉流動率大為提高,且主要方向是從農村流向城市、從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大量的外來人口,從環境衛生、治安秩序、居住交通、計劃生育、就 業安置、人際關系、子女教育以及日常生活服務等多方面向城市基層社區組織提出了新的 問題,原有的那套以城市固定居民為對象的組織結構與管理制度需要改革與創新。 2.城市體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區建設
(1)社區建設的社會發展目標
在西方社會,社區建設即建設社區(building community) ,它指的是政府和社會機構 強化社區要素,發展社區組織,增強社區活力,提高社區居民生活的活動。社區建設與社 區規劃、社區內外資源的發掘、社區力量的凝聚相聯系,是社區工作和發展領域的重要內容。社區建設與社區發展是十分相近的兩個概念。聯合國1950年倡導的社區發展運動是 指社區居民在政府和社會機構的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社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狀 況,改善社區居民生活,促進社區社會進步的過程。如果說二者有什么不同的話,那么社 區建設更強調社區規劃、強調社區結構的建構,而社區發展更偏重于社區要素的強化和社 區運行機制的改進。當然,要把社區建設同社區發展割裂開來是不可能的。因為社區建設 的對象是社區,而社區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是人們生活的共同體。這種生活共同體的改善不 但在于社區服務設施及組織體系的建設,而且在于社區成員對社區的認同感和相互支持網 絡的建立和增強,而這正是社區發展的精髓。這也就是說,社區建設包含了社區發展的內 容,它以社區的社會發展為目標。
關于社區建設的本質的認識在實際工作部門并不一致,這在人們對社區建設包含的內 容的看法上有所表現。例如,有的認為社區建設包括社區政治、社區管理、社區衛生、社 區規范;也有的認為社區建設包括社區管理、社區服務、社區經濟、社區文化、社區教 育、社區衛生和社區治安等。然而,如果我們從更加本質的角度看問題,用"以人為本" 的價值理念去看待社區建設,那么社區服務、社區衛生、社區治安、社區文化建設就應該成為 社區建設的核心內容。因為這些方面的活動更能直接地促進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
(2)社區建設的理論模式 社區建設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在社區層面的具體體 現。作為一個有價值取向的社區發展活動,它需要動 員各種力量不懈努力,可以大略地表達為如下模式 文化(社會)。
從理論上講,社區建設是由三大行為主體在三個 社區成員層面互動的過程。政府(及其派出機構)、社區組織 (自治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和社區成員(駐街道企 事業單位和居民)是社區建設的共同推動者,三者形 成一個體系。當前,在我國社區建設不能沒有政府的力量,政府是社區建設的倡導者和推 動者,它以轉換體制、服務居民和有效管理為目標。社區建設常常需要解決一些重要的、 深層次的問題,這些問題一般與政策相關,所以政府參與社區建設是必然的。社區組織一 般指各種類型的社區自治組織和社區服務機構。
在外國,社會服務機構常常被委托來執行 社區發展項目,推進社區建設。目前我國的社會服務機構還不發達,作為社區自治組織的 居民委員會(某些城市的居民議會)就更多地負起推進社區建設的責任。社區成員,特 別是居民是社區建設的第一主體,因為社區成員的參與及其程度是社區建設成敗的最重要 標準。沒有他們的參與社區建設就失去了主體,也就丟失了意義和根本目標。在社區建設 中,政府、社區組織與社區成員是互動關系,他們在具體的社區建設活動中既有合作,也 可能有不協調,三方互動的結果決定著社區建設的面貌。
社區建設需要動員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力量,并力圖使他們整合。社區建設需要經濟的投入,尤其對于經濟落后的社區來說,經濟的投入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例如在 社區居民收入低或較多下崗者的情況下,幫助他們提高職業能力(如進行培訓、介紹就業機會等) ,是減少社區問題、提高社區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國城市,社區建設是政府建構"小政府大社會"格局,在向市場體制過渡的進程中探索服務民眾、管理社會策 略的活動。當前政府的主導作用十分明顯,但長遠看來,社區自治力量將發揮更大作用自 社區文化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是深層的,也是不能忽視的。社區文化主要是指社區成員的 心理上的聯系,
他們對社區的認同和相互支持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區生活的氛圍。在 社區建設中,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力量(因素)也是密切相關的,它們之間的相互作 用也在影響著社區建設的面貌與進程。
(3)社區的類型
社區的具體形態是多種多樣的,由于人們分類的標準和角度不同,分類的結果也就不 同。常見的社區分類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分類方法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把社區劃分成四種類型:流動性社區、村舍式社 區、農村社區、城市社區。
第二種分類方法是根據空間特征把社區劃分成居住社區(又稱生態社區)和精神社區。
第三種分類方法是根據社區結構和特點把社區分為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農村社區是 以各種農業生產為基本特征,由同質性勞動人口組成的,社會關系比較簡單,人口相對稀疏的地域社會。城市社區是指大多數居民從事工商業及其他非農業勞動的社區。
不管城市社區或農村社區,都有對外、對內兩種功能。對外是指一社區與外社區進行 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交流與聯系。對內功能則包括:組織社區內居民的生產、交 換、分配、
消費;組織各種社區社會活動,實現居民的社會參與;施加影響使居民接受社 區的規范、傳統和習'慣;培養社區意識;協調社區成員之間的關系,解決社區成員之間的 矛盾、沖突,維護社區生活秩序等。
例題:
城市社會學收集資料方法中,( B )是現在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具有許多優點。
A訪談法
B問卷法
C觀察法
D文件法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2019年城規《相關知識》知識點:城市社區研究,此外,小編還給大家整理了歷年真題、考試大綱等考試資料,可點擊下方按鈕免費下載,更多備考資料持續更新中。
最新資訊
- 2025注冊城鄉規劃師考點深度圖譜:歷年常考易錯點一文吃透2025-09-09
- 【福利來襲】環球網校2025年城鄉規劃師課程免費兌換!2025-04-2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相關知識點2025-01-19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監督檢測相關知識點2025-01-1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土地管理相關知識點2025-01-17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歷史文化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6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居住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5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村莊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3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中心城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2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綜合交通及海洋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