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城鄉規劃師考試相關知識預習題(7)


1、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的單元是()
A:家庭
B:單位
C:人群
D:社區
正確答案為:C
解析:城市是一個由人與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交往和作用,會形成一定的群體。
2、城市社會整合機制一般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和認同性整合,其中制度性整合是指 ()
A:運用國家的各種政策、法規和法律對各種社會關系進行條理化和合法化梳理,使其納入統一管理和控制的軌道
B:從統一社會勞動的角度出發,對伴隨社會化分工出現的職業異質性加以整合
C:在意識形態領域里進行的思想性整合
D:各專業之間將達成一種有機的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正確答案為:A
解析:的考點是城市社會整合。城市社會整合機制一般包括如下內容。(1)制度性整合是指運用國家的各種政策、法規和法律對各種社會關系進行條理化和合法化梳理,使其納入統一管理和控制的軌道。(2)功能性整合是從統一社會勞動的角度出發,對伴隨社會化分工出現的職業異質性加以整合。社會化分工越深入,各專業之間的依賴性就越強,在市場供求關系的調節下,各專業之間將達成一種有機的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3)認同性整合則是在意識形態領域里進行的思想性整合。它通過社會化的學習過程讓人們在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達到認識上的一致,避免因主流價值觀的不同而產生的行為緊張和沖突,達到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協調一致。城市規劃的社會學思維的內容,了解即可。
3、能量環境的具體組成為光環境和()
A:水環境
B:大氣環境
C:溫度環境
D:營養環境
正確答案為:C
4、()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包含著無數小的生態系統
A:生物圈
B:巖石圈
C:大氣圈
D:土壤圈
正確答案為:A
解析:的考點是生物圈。生物圈也叫生態圈,是地球上活的(生物的)有機體存在和與其他有機體以及非生命(非生物的)環境相互作用的部分,位于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土壤圈這幾個圈層的交接的界面處。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包含著無數小的生態系統。生物圈總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它的每個發展階段具有歷史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物質結構和組成。生物圈現階段的平衡是生物有機體與其棲居的自然環境經過長期相互作用、協調適應共同形成的
5、生態系統能量只能朝單一方向流動,是不可逆的。其流動方向為()
A:太陽能一綠色植物一食草動物一食肉動物一微生物
B:太陽能一微生物一食草動物一食肉動物一綠色植物
C:太陽能一綠色植物一食肉動物一食草動物一微生物
D:太陽能一綠色植物一微生物一食肉動物一食草動物
正確答案為:A
解析:的考點是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1)生產者(綠色植物)對太陽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0.14%。(2)能量只能朝單一方向流動,是不可逆的。其流動方向為:太陽能一綠色植物一食草動物一食肉動物一微生物。(3)流動中能量逐漸減少,每經過一個營養級都有能量以熱的形式散失掉。(4)各級消費者之間能量的利用率不高,在4.5%~17%之間,平均約10%。
6、以下屬于城市人類生存環境中技術物質環境的是()
A:大氣
B:除人類外的動物
C:水
D:公共設施
正確答案為:D
解析:的考點是城市生態系統的構成。城市生態系統是由城市人類及其生存環境兩大部分組成的統一體。其中城市人類是由不同的人口結構、勞力結構和智力結構的城市居民所組成的;而城市人類生存環境是由自然環境(大氣、水、土壤等)、生物環境(除人類外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和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以及技術物質環境(建筑物、道路、公共設施等)組成的。城市生態系統構成的內容,可作簡單了解
7、城市生態系統能量在流動中不斷有損耗,不能構成循環,具有明顯的()
A:單向性
B:雙向性
C:變化性
D:循環性
正確答案為:A
解析:的考點是城市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征。包括如下內容。(1)在能量使用上,能量來源不僅僅局限于生物能源,還包括大量的非生物能源。(2)在傳遞方式上,城市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方式要比自然生態系統多。(3)在能量流運行機制上,自然生產系統能量流動是自發的,而城市生態系統能量流動以人工為主,如一次能源轉換成二次能源、有用能源等皆依靠人工。(4)在能量生產和消費活動過程中,除造成熱污染外,還有一部分物質伴隨著以“三廢”形式排入環境,使城市環境遭受污染。(5)能量流動在流動中不斷有損耗,不能構成循環,具有明顯的單向性。(6)除部分能量是由輻射傳輸外(熱損耗),其余的能量都是由各類物質攜帶。城市生態系統中原生能源一般皆需從城市外調入,其運輸量十分驚人,可簡單了解其基本過程。
8、我國每燃燒1 t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煙塵分別為()
A:2.9kg;1~45kg
B:3.5kg;1~49kg
C:4.5kg;1~35kg
D:4.9kg;1~45kg
正確答案為:D
解析:
9、補償中最重要的是(),因為它是整個生態環境功能所依賴的基礎
A:植被補償
B:經濟補償
C:耕地補償
D:森林補償
正確答案為:A
解析:的考點是補償。補償有就地補償和異地補償兩種形式。補償中最重要的是植被補償,因為它是整個生態環境功能所依賴的基礎。植被補償可按照物質生產等當量的原理確定具體的補償量。補償措施的確定應考慮流域或區域生態環境功能保護的要求和優先次序,考慮建設項目對區域生態環境功能的最大依賴和需求。補償措施體現了社會群體平等使用和保護環境的權利,也體現生態環境保護的特殊性要求。
10、采用清潔和高效的()是從工程本身來減少污染和減少環境影響或破壞的根本性措施。
A:替代方案
B:生產技術
C:環境保護工程措施
D:管理措施
正確答案為:B
解析: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措施須從建設項目所處地域的環境特點及其保護要求和開發建設工程項目的特點兩個方面考慮。從環境的特點及其保護要求考慮,主要采取保護、恢復、補償和建設四大途徑。
1、在進行功能分區時,為了使各部分空間都能得到合理安排,遵循的空間的關系不包括( )。
A:“內”與“外”
B:“鬧”與“靜”
C:“上”與“下”
D:“主”與“次”
正確答案為:C
解析:的考點是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區。在進行功能分區時,應從空間的“主”與“次”、“鬧”與“靜”、“內”與“外”等的關系加以分析,使各部分空間都能得到合理安排。功能分區是進行建筑空間組織時必須考慮的問題,特別是當功能關系與房間組成比較復雜時,更需要將空間按不同的功能要求進行分類,并根據它們之間的密切程度加以區分,并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達到既分區明確又聯系方便的目的。
12、沖溝的防治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兩個方面,生物措施不包括( )
A:填土
B:植樹
C:封山育林
D:植草皮
正確答案為:A
解析:的考點是不良的地質現象及其防預措施。沖溝是土地表面較松軟的巖層被地面水沖刷而成的凹溝。沖溝的防治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兩個方面。前者指植樹、植草皮、封山育林等工作;后者為斜坡上做魚鱗坑、梯田、開辟排水渠道或填土以及修筑溝底工程等。工程地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建筑的安全及投資量和建設進度,因此,場地設計必須考慮建設項目對地基承力和地層穩定性的要求。
13、滑坡是斜坡上的巖層或土體在自重、水或震動等的作用下,失去平衡而沿著一定的滑動面向下滑動的現象,可采取的防治措施不包括( )。
A:降低地下水位
B:減少地表水侵蝕
C:加固
D:修筑保護坡腳
正確答案為:C
解析:的考點是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巖層或土體在自重、水或震動等的作用下,失去平衡而沿著一定的滑動面向下滑動的現象。場地設計時,應明確滑坡地帶與穩定地段邊界的距離,項目和建筑應盡量避開。也可通過降低地下水位、減少地表水浸蝕或修筑保護坡腳的措施予以防治。掌握不良的地質現象及其防預措施。
14、選擇設計地面連接形式,要綜合考慮的因素不包括()
A:自然地形的坡度大小
B: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及運輸聯系
C:場地面積大小
D:建筑場地的供水與供電
正確答案為:D
解析:的考點是選擇設計地面連接形式時要綜合考慮的因素。選擇設計地面連接形式,要綜合考慮以下因素:(1)自然地形的坡度大小;(2)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及運輸聯系;(3)場地面積大小;(4)土石方工程量多少等。一般情況下,自然地形坡度小于3%,應選用平坡式;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時,采用臺階式。但當場地長度超過500m時,雖然自然地形坡度小于3%,也可采用臺階式。熟悉場地總平面設計的內容,該考點曾出現在歷年考題中,不排除今年也有被考核的可能性。
15、場地排水的暗管排水形式的適用范圍不包括( )
A:多用于建筑物、構筑物較集中的場地
B:建筑物、構筑物比較分散的場地
C:運輸線路及地下管線較多、面積較大、地勢平坦的地段
D:道路低于建筑物標高,并利用路面雨水口排水的情況
正確答案為:B
解析:的考點是場地排水的形式。場地排水一般有以下兩種形式。(1)暗管排水。多用于建筑物、構筑物較集中的場地;運輸線路及地下管線較多,面積較大、地勢平坦的地段;大部分屋面為內落水;道路低于建筑物標高,并利用路面雨水口排水的情況。(2)明溝排水。多用于建筑物、構筑物比較分散的場地,斷面尺寸按匯水面積大小而定,明溝排水坡度為0.3%~0.5%,特殊困難地段可為0.1%。熟悉場地排水形式的同時也要熟悉場地排水坡度,為了方便排水,場地最小坡度為0.3%,最大坡度不大于8%。
16、下列不是按材料在建筑物中的功能劃分的是()
A:建筑結構材料
B:圍護和隔絕材料
C:其他功能材料
D:照明材料
正確答案為:D
解析:的考點是建筑材料的分類。按材料在建筑物中的功能分類可將建筑材料分為如下幾種。(1)建筑結構材料。在建筑中承受各種荷載,起骨架作用。這類材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結構安全,因此,其力學性能以及耐久性能,應特別予以重視。(2)圍護和隔絕材料。這類材料應具有隔熱、隔聲、防水、保溫等功能,其對建筑空間的舒適程度和建筑物的營運能耗有決定性影響。(3)裝飾材料。用于建筑物室內外的裝潢和修飾,其作用在于滿足房屋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美觀要求,同時起保護主體結構在室內外各種環境因素的作用下的穩定性和耐久性。(4)其他功能材料。包括耐高溫、抗強腐蝕、太陽能轉換等特種功能材料。它們將被用于特種工業廠房和民用
17、隔熱的主要手段不包括( )
A:加設隔熱層
B:采用遮陽—通風構造
C:采用淺色光潔的外飾面
D:采用淺色光潔的外飾面
正確答案為:A
解析:的考點是隔熱的主要手段。隔熱的主要手段為:(1)采用淺色光潔的外飾面;(2)采用遮陽——通風構造;(3)合理利用封閉空氣間層;(4)綠化植被隔熱。熟悉保溫構造。這是命題者很喜歡的命題素材。
18、私家園林面積都不大,要在有限的空間里,人工創造出有山有水、曲折迂回、景物多變的環境,既要滿足各項功能,又要富于自然意趣,關于其基本設計原則與手法的表述錯誤的是( )
A:水面處理聚分不同,以分為主,以聚為輔
B:把全園劃分為若干景區,每區各有特點但又互相連通
C:景物布置也要主次分明,在相互連通時,對景是一個主要手法
D:建筑造型輕巧典雅,空間力求開敞流通
正確答案為:A
解析:的考點是私家園林的基本設計原則與手法。基本設計原則與手法可歸納為以下5點。(1)把全園劃分為若干景區,每區各有特點但又互相連通,且景物布置也主次分明,在相互連通時,對景是一個主要手法,隨著曲折的平面布局,步移景異,層層推出。(2)水面處理聚分不同,以聚為主,以分為輔,聚則水面遼闊,分則似斷似續。(3)以假山創造峰巒回抱、洞壑幽深的意趣。假山有土山、石山及土石并用之山。(4)建筑常與山、池、花木共同組成園景,在局部園景中它也可作為構圖的主題。(5)花木在私家園林中以單株欣賞為主,較大的空間也成叢成林地栽植。私家園林明清時最盛,北方以北京為中心,江南以蘇州、揚州、杭州、南京為多,廣州地區則有嶺南風格的園林。該內容只要了解即可。
19、車輛在道路上行駛時,要求道路及道路兩旁提供一定的視距空間以保證行車安全,稱為視距限界。限界的主要種類不包含( )。
A:停車視距限界
B:平面彎道視距限界
C:縱向視距限界
D:交叉口視距限界
正確答案為:A
解析:的考點是視距限界。車輛在道路上行駛時,要求道路及道路兩旁提供一定的視距空間以保證行車安全,稱為視距限界。主要有以下三種。(1)平面彎道視距限界。車輛在平曲線路段上行駛時,曲線內側的邊坡、建筑物、樹木或其他障礙物可能會遮擋駕駛人員的視線,影響行車安全。(2)縱向視距限界。車輛翻越坡頂時,與對面駛來的車輛之間應保證必要的安全視距,約等于兩車的停車視距之和。(3)交叉口視距限界。為了保證交叉口上的行車安全,需要讓駕駛員在進入交叉口前的一段距離內,看清駛來交會的車輛,以便能及時采取措施,避免兩車交會時發生碰撞。掌握車輛視距與視距限界,可能會涉及相關考題。
20、在嚴寒地區,為從設計上解決建筑保溫問題,所能采取的有效措施不包括( )
A:安裝采暖設施
B:加大建筑的進深
C:盡量減少每戶所占的外墻面
D:縮短外墻長度
正確答案為:A
解析:的考點是嚴寒地區住宅設計中的保溫。從設計上解決建筑保溫問題,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大建筑的進深,縮短外墻長度,盡量減少每戶所占的外墻面。在寒冷地區,住宅設計的主要矛盾是建筑的防寒問題。另外,還應熟悉其基本特點、住宅的朝向與形式和炎熱地區的住宅設計。
最新資訊
- 2025注冊城鄉規劃師考點深度圖譜:歷年常考易錯點一文吃透2025-09-09
- 【福利來襲】環球網校2025年城鄉規劃師課程免費兌換!2025-04-2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相關知識點2025-01-19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監督檢測相關知識點2025-01-18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土地管理相關知識點2025-01-17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歷史文化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6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居住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5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村莊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3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中心城區規劃相關知識點2025-01-12
- 2025年《城鄉規劃實務》備考重點:綜合交通及海洋保護相關知識點202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