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執業藥師中藥學學習要點:補虛藥


2015執業藥師中藥學專業知識一復習資料環球網校醫學考試網小編整理如下,希望對考友們有所幫助。
一、含義
凡能補益正氣,增強體質,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療虛證為主的藥物,稱為補虛藥,亦稱補養藥或補益藥。
二、分類
虛證的臨床表現比較復雜,但就其"證型"概括起來,不外氣虛、陽虛、血虛、陰虛四類。補益藥也可根據其功效和主要適應證的不同而分為補氣、補陽、補血、補陰四類。
三、功效
補益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四、適應范圍
1.補虛藥主治虛證。
2.若配伍祛邪藥,可用于邪盛正衰或正氣虛弱而病邪未盡的證候,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達到邪去正復的目的。
五、配伍方法
臨床除應根據虛證的不同類型選用相應的補虛藥外,還應充分重視人體氣、血、陰、陽相互依存的關系。一般說來,陽虛者多兼有氣虛,而氣虛者也易致陽虛;氣虛和陽虛表示人體活動能力的衰減。陰虛者每兼見血虛,而血虛者也易致陰虛;血虛和陰虛,表示體內精血津液的耗損。與此相應,各類補益藥之間也有一定聯系和共通之處。如補氣藥和補陽藥多性溫,屬陽,主要能振奮衰減的機能,改善或消除因此而引起的形衰乏力,畏寒肢冷等癥;補血藥和補氣藥和補陽藥多性寒涼或溫和,屬陰,主要能補充耗損的體液,改善或消除精血津液不足的證候。故氣藥和補陽藥,補血藥和補陰藥,往往相輔而用。至于氣血兩虧,陰陽俱虛的證候,又當氣血兼顧或陰陽并補。
此外,還應注意顧護脾胃,適當配伍健脾消食藥,以促進運化,使補虛藥能充分發揮作用。
六、使用注意
1.虛弱證一般病程較長,補虛藥宣作蜜丸、煎膏(膏滋)、片劑、口服液、顆粒劑或酒劑等,以便保存和服用。如作湯劑,應適當久煎,使藥味盡出?!夺t學源流論》說:“補益滋膩之藥,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頗有法度。個別挽救虛脫的補虛藥,則宜制成注射劑,以備急用。
2.補虛藥原為虛證而設,凡身體健康,并無虛弱表現者,不宜濫用,以免導致陰陽平衡失調,“誤補益疾”。
3.實邪方盛,正氣未虛者,以祛邪為要,亦不宜用,以免“閉門留寇”。
第一節 補氣藥
一、功效
本類藥物性味多甘溫或甘平,能補益臟腑之氣,尤其善于補益脾肺之氣。
二、適應范圍
主治脾肺氣虛的病證。
1.脾氣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虛脹,大便溏薄,甚或浮腫,脫肛,臟器下垂等。
2.肺氣虛,少氣懶言,語言低微,甚或喘促,易出虛汗等。
三、配伍方法
應用時,除應隨不同的氣虛證而選擇相宜的補氣藥外,還須根據兼證的酌精配伍,如兼見陽虛者配補陽經,兼見陰虛者配補陰藥。另外,氣能統攝血液,補氣又可以生血和生津,故臨床治療氣虛不攝的失血、出汗、小便不禁和血虛津虧等證,亦常使用補氣藥,或分別與止血、斂汗、縮尿、補血、生津藥同用。
四、使用注意
補氣藥性多壅滯,易致中滿,應用時須適當輔以理氣藥。
人參 黨參 太子參
共同點:
人參、黨參與太子參三者皆味甘,歸脾、肺經。均能補脾益肺(補益脾肺之氣),生津止渴。同可用治:
1.脾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癥,常配伍白術、茯苓、炙甘草;
2.肺氣虛弱,咳嗽,短氣喘促,懶言聲微,自汗脈虛等癥,常配伍蛤蚧、核桃仁等藥;
3.氣津兩傷,氣短口渴等癥。
不同點:
人參甘微苦微溫,又歸心經,補益的力量強,善于大補元氣,為補虛扶正的要藥,治療虛勞內傷第一品藥,凡氣血津液不足之證人參均可使用?,F代臨床主要用于急救虛脫和正虛久病重證的患者。
治療氣虛欲脫,脈微欲絕的重危證候,無論因于大失血、大吐瀉或久病、大病所致者,單用人參大量(15~30g)濃煎服。
若氣脫兼見四肢逆冷,陽氣衰微者,可配附子以益氣回陽,即參附湯;
若氣脫兼見汗多口渴,氣陰兩傷者,可配麥冬、五味子以益氣斂陰,即生脈散。
同時,人參又能安神增智,也可用治氣血虧虛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癥,常配伍當歸、龍眼肉、酸棗仁等藥。
此外,對血虛證,氣不攝血的病證,以及陽萎證,能益氣生血,益氣攝血和益氣壯陽;對體虛外感或邪實正虛之證,可配伍解表藥、攻里藥,以扶正祛邪。
本品入湯劑,5~10g;用于急重證,劑量可酌增為15~30g。宜文火另煎兌服。研末吞服,每次1.5~2g。
此外,野山參補益的力量強,但貨少價貴,臨床少用;園參補力不如野山參,但藥源充足,價格比較便宜,臨床多用。
高麗參較國產紅參力強。
生曬參、紅參藥力較強,其中生曬參適用于氣陰不足者,而紅參適用于氣弱陽虛者;糖參功同生曬參而藥力較緩;參須藥力最緩,尤宜于虛不受補者,且價格較便宜。
黨參味甘性平,益氣生津之功與人參相似而藥力較緩,為補中益氣的良藥,并能養血。多用于脾胃氣虛、中氣不足,肺氣虧虛,氣津兩傷,氣血雙虧的面色萎黃,頭暈心悸,以及氣虛外感、正虛邪實之證。
在一般的補益劑中多用黨參代替人參。但黨參沒有大補元氣之功,治療氣虛欲脫不能用黨參代替人參。
注意:黨參反藜蘆,不宜同用。
太子參甘微苦平,補氣之力不如黨參,生津作用較黨參為好,為補氣藥中一味清補之品。常用治病后氣津兩傷,氣陰不足之證。
人參 西洋參
人參與西洋參同屬常用名貴中藥,均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皆能補氣生津。都可用治熱傷氣津,煩倦口渴,以及消渴等證。
二者入湯劑均宜文火另煎。
不同點:
人參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的根。本品甘微苦微溫,善于大補元氣,補脾益肺,補氣的力量強。主治氣虛欲脫,脾氣不足,肺氣虧虛的病證。
同時,人參又能安神增智,也可用治氣血虧虛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證。
人參為補虛扶正的要藥,治療虛勞內傷第一品藥。
西洋參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西洋參的根。本品苦微甘寒,補氣之力不及人參,但長于養陰清火生津,為補氣藥中一味清補之品,尤宜于氣陰虛而有火熱者。
同時,本品也可用治:
1.陰虛火旺的喘咳痰血。
2.腸熱津虧的便血等證。
西洋參 太子參
共同點:
西洋參與太子參均能補氣生津,都可用治氣津兩傷,氣陰不足的病證。
不同點:
西洋參補氣養陰生津的力量強,清火的力量也強,氣陰兩傷而火熱盛者多用之。
太子參補氣生津之力較弱,清熱之力亦弱,氣津兩傷而火不盛者多用太子參。
若氣津兩傷、氣陰不足的輕證,可用價廉的太子參代替貴重的西洋參。
人參 黃芪
共同點:
人參與黃芪皆味甘性微溫,均能補脾益肺,以及益氣而補血、攝血、生津止渴。都可用治:
1.脾氣虛弱、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
2.肺氣虛弱,短氣喘促、懶言聲微、自汗脈虛等癥。
3.氣血不足,面色萎黃,頭暈心悸,氣短乏力等癥;
4.氣虛不能攝血,便血、崩漏;
5.氣津兩傷,短氣口渴,消渴等證。
不同點:
人參補氣之力強,善于大補元氣,用治氣虛欲脫,脈微欲絕者。
并能安神增智,用治氣血虧虛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證。
本品為補虛扶正的要藥,治療虛勞內傷第一品藥。
黃芪補氣之力不及人參,而升陽的作用好,為補氣升陽的要藥,善治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所致的久瀉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等臟器脫垂。
并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又常用治:
1.表虛衛陽不固的自汗;
2.氣虛水濕失運,浮腫、小便不利;
3.氣血不足所致的癰疽膿成不潰或潰久不斂等證。
此外,黃芪對氣虛血滯的痹痛、麻木或半身不遂等,能補氣以行滯。
本品煎服,10~15g,大劑量30~60g。益氣補中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黃芪 黨參
共同點:
黃芪與黨參皆味甘,歸脾肺經,均能補脾益肺(補益脾肺之氣)。都可用治:
1.脾氣虛弱,中氣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癥;
2.肺氣虛弱的咳嗽,短氣喘促,懶言聲微,自汗脈虛等癥。
3.氣血虧虛,面色萎黃、神疲、脈虛等癥。
二者臨床常相須為用。
不同點:
黃芪長于補氣升陽,為治氣虛下陷之要藥。并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補氣行滯。又常用治:
1.表虛衛陽不固的自汗,以及氣虛外感;
2.氣虛水濕失運的浮腫、小便不利;
3.氣血不足所致的癰疽膿成不潰或潰久不斂;
4.氣虛血滯的痹痛、麻木或半身不遂等證。
黨參長于補中益氣,為治療脾肺氣虛之常用藥。并能生津,養血,又常用治:
1.氣津兩傷,氣短口渴等癥;
2.氣血雙虧,面色萎黃,頭暈心悸等證。
白術 山藥 白扁豆
共同點:
白術、山藥與扁豆皆味甘,歸脾經,均能補脾止瀉。都可用治脾虛泄瀉,大便溏薄,食少體倦等癥,三者常相須為用,常配伍人參、茯苓等藥。
不同點:
白術苦甘溫,主歸脾胃經,善于補氣健脾,燥濕利水,為補氣健脾燥濕之要藥,故脾虛濕盛的大便溏瀉尤為適宜。并常用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停留(脾虛水停)所致的痰飲(常配伍桂枝、茯苓等藥)、水腫(常配伍茯苓、澤瀉等藥)、帶下等證。凡脾虛濕盛者,白術均可使用。
同時,白術又能固表止汗,安胎。又常用治:
1.脾虛氣弱、肌表不固而自汗;
2.脾虛氣弱、胎動不安等證。(白術補脾益氣而安胎)
本品燥濕利水宜生用,補氣健脾宜炒用,健脾止瀉宜炒焦用。
山藥甘平,既能益氣,又能養陰,為平補脾肺腎三經的良藥,且兼澀性,又能固精止帶。也可用治:
1.肺虛咳喘,或肺腎兩虛之久咳虛喘;
2.腎虛不固的遺精滑精、遺尿、尿頻;
3.腎虛不固,以及脾腎兩虛的帶下清稀,綿綿不止;
4.陰虛內熱,口渴多飲,小便頻數的消渴等證。
山藥補陰生津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用。
注意:白術甘苦溫燥,適用于中焦有濕的病證,對于陰虛內熱的病證不宜使用;而山藥養陰助濕,可用于陰虛內熱的病證,對于濕盛中滿者不宜使用。
白扁豆甘微溫,補力較弱,但長于化濕,為健脾化濕之良藥,且補脾不膩,除濕不燥,多用治脾虛濕盛之便溏泄瀉,白帶過多等證。
并能消暑,也可用治暑濕傷中、脾胃失和之嘔吐泄瀉,脘腹脹痛。
此外,扁豆能解酒毒,解藥毒,解河豚魚毒。
本品健脾止瀉宜炒用,消暑解毒宜生用。
白術 蒼術
共同點:
白術與蒼術一類二種,《本經》中只有術而無蒼、白術之分,《名醫別錄》始分赤術、白術,《名醫別錄》所說的赤術即今之蒼術,至宋代《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始有蒼術的名稱。
白術、蒼術皆味苦性溫,主歸脾胃經,均能燥濕健脾。都可用治脾濕偏盛的大便溏瀉、水腫、帶下、痰飲等證。若脾虛濕盛者,二者常相須為用。
不同點:
白術味又甘,長于補氣健脾,燥性不及蒼術。故補脾益不足,治療脾弱的虛證多用白術。
且白術又能固表止汗,安胎。也常用治:
1.脾虛氣弱、肌表不固而自汗;
2.脾虛氣弱、胎動不安等證。
蒼術味又辛,長于運脾,燥性過于白術,故運脾瀉有余,治療濕盛的實證多用蒼術。
且蒼術又能祛風濕、發汗、明目。也常用治:
1.風濕痹證;
2.外感風寒挾濕之表證;
3.夜盲癥、眼目昏澀等證。
甘草 蜂蜜
共同點:
甘草與蜂蜜均為甘平之品,生用偏涼能清熱,炙用偏溫能補虛。均能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和解藥性。都可用治:
1.脾胃虛弱,中虛攣急作痛;
2.肺虛久咳;
3.瘡瘍腫毒;
4.緩解某些藥物的毒性、烈性。
注意:二者均有助濕壅氣、令人中滿之弊,故濕盛中滿者均忌用。
不同點:
甘草又能調和百藥,應用較廣,與石膏、知母等寒藥同用,可緩和寒性,以防傷胃;與大黃、芒硝等攻下藥同用,可緩和其瀉下,使其瀉而不速;與人參、白術、熟地、當歸等補藥同用,能緩和補力,使作用緩慢而持久;與半夏、干姜、黃連、黃芩等熱藥寒藥同用,可起到協調作用。
1.血虛臟躁、精神不安;
2.心氣血不足之心動悸、脈結代;
3.脘腹、四肢攣急作痛;
4.咽喉腫痛;
5.藥物、食物中毒等證。
且甘草潤肺祛痰止咳,對于咳嗽氣喘,無論寒熱虛實,均可配伍使用。
本品清熱解毒宜生用,補中緩急宜炙用。
蜂蜜質潤,又能潤腸通便,也可用治津枯腸燥便秘。
此外,許多滋補丸劑、膏劑常用以賦形,以及有某些中藥之采用蜜炙,不僅取其矯味及粘性,還主要取其補養與緩和藥性的作用。
大棗 飴糖
共同點:
大棗與飴糖皆甘溫,歸脾胃經,均能補中益氣。都可用治勞倦內傷,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所致的體倦乏力、短氣食少等癥。在一般的補益劑中可以起到增強補脾胃的作用。
不同點:
大棗又能養血安神,緩和藥性。也可用于:
1.血虛萎黃,婦女臟躁、神志不安;
2.在藥性較峻烈的方劑中,能減少烈性藥的副作用,并保護正氣。
飴糖又能緩急止痛,潤肺止咳。也可用治:
1.中虛里急、脘腹疼痛;
2.肺虛干咳少痰等證。
本品入湯劑須烊化沖服。
第二節 補陽藥
一、功效
本類藥物性味多甘溫或咸溫或辛熱,能溫補人體之陽氣。因腎陽為一身之元陽,乃諸陽之本。腎陽之虛得補,就能溫煦其他臟腑,從而消除或改善全身的陽虛諸證。故本節介紹的補陽藥,大多是以溫補腎陽為主(其他以助心陽,溫脾陽為主的藥物,可與溫里藥等章節互參)。
二、適應范圍
?、倌I陽不足的怯寒肢冷,腰膝酸軟,性欲淡漠,陽萎早泄,宮冷不孕,尿頻、遺尿。
?、谀I陽虛而不能納氣的呼多吸少,咳嗽喘促。
?、勰I陽衰微,火不生土,脾失溫運的腹中冷痛,黎明泄瀉。
?、苣I陽虛而精髓亦虛的眩暈耳鳴,須發早白,筋骨痿軟,小兒發育不良,鹵門不合,齒遲行遲。
⑤腎陽虛而氣化不行的水泛浮腫。
?、尴略摾?,沖任失調,崩漏不止,帶下清稀等證。
編輯推薦:
環球網校醫學考試網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醫學考試論壇,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最新資訊
- 2025執業藥師重點總結:全科目核心考點整合2025-09-19
- 2025執業藥師中藥一知識重點:中藥基礎 + 炮制考點,清晰梳理2025-09-18
- 2025執業藥師西藥一知識重點:教材核心內容提煉,針對性復習2025-09-17
- 2025執業藥師法律法規重點口訣:實用記憶技巧,輕松掌握考點2025-09-16
- 2025執業藥師重點歸納:四科核心知識梳理,助力高效記憶2025-09-15
- 2025年執業藥師法規重點總結:覆蓋高頻考點+易混點解析,備考必看2025-09-12
- 狂背!10個執業藥師法規考點(附各科高頻考點),建議收藏2025-09-10
- 2025年執業藥師西藥綜合重點章節,藥綜高頻考點總結2025-09-08
- 【考前急救包】2025年執業藥師西藥一知識重點,高頻考點總結2025-09-06
- 2025年執業藥師備考,常見病癥論治202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