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一級造價工程師 > 一級造價工程師備考資料 > 2014年造價師《造價管理》教材下載:3.6

2014年造價師《造價管理》教材下載:3.6

更新時間:2014-08-20 13:19:20 來源:|0 瀏覽0收藏0

一級造價工程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2014年造價工程師教材在2013年基礎上有所修訂,環球網校整理“2014年造價師《造價管理》教材”供大家參考使用!

   課程推薦:精品VIP―網+面強勢結合     環球造價工程師案例強化套餐

  相關推薦:2014年造價工程師在線模考   環球網校造價工程師培訓權威 

  第六節工程項目風險管理

  一、工程項目風險及其管理程序

  工程項目風險是指在決策和實施過程中,造成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的差異性及其發生的概率。項目風險的差異性包括損失的不確定性和收益的不確定性。這里的工程項目風險是指損失的不確定性。項目管理人員必須充分重視工程項目的風險管理,將其納入到工程項目管理之中。

  (一)工程項目風險的分類

  工程項目的風險因素有很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1.按照風險來源進行劃分

  風險因素包括自然風險、社會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和政治風險。

  (1)自然風險。如地震,風暴,異常惡劣的雨、雪、冰凍天氣等;未能預測到的特殊地質條件,如泥石流、河塘、流砂、泉眼等;惡劣的施工現場條件等。

  (2)社會風險。包括宗教信仰的影響和沖擊、社會治安的穩定性、社會的禁忌、勞動者的文化素質、社會風氣等。

  (3)經濟風險。包括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調整,銀根緊縮;項目的產品市場變化;工程承包市場、材料供應市場、勞動力市場的變動I工資的提高、物價上漲、通貨膨脹速度加快;金融風險、外匯匯率的變化等。

  (4)法律風險。如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相關法律內容發生變化;可能對相關法律未能全面、正確理解;環境保護法規的限制等。

  (5)政治風險。通常表現為政局的不穩定性,戰爭、動亂、政變的可能性,國家的對外關系,政府信用和政府廉潔程度,政策及政策的穩定性,經濟的開放程度,國有化的可能性、國內的民族矛盾、保護主義傾向等。

  2.按照風險涉及的當事人劃分

  (1)建設單位的風險。建設單位遇到的風險通常可以歸納為三類,即人為風險、經濟風險和自然風險。

  1)人為風險。包括政府或主管部門的專制行為,管理體制、法規不健全,資金籌措不力,不可預見事件,合同條款不嚴謹,承包單位缺乏合作誠意以及履約不力或違約,材料供應商履約不力或違約,設計有錯誤,監理工程師失職等。

  2)經濟風險。包括宏觀經濟形勢不利,投資環境惡劣,通貨膨脹幅度過大,投資回收期長,基礎設施落后,資金籌措困難等。

  3)自然風險。主要是指惡劣的自然條件,惡劣的氣候與環境,墨劣的現場條件以及不利的地理環境等。

  (2)承包單位的風險。承包單位作為工程承包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所面臨的風險并不比建設單位的小。承包單位遇到的風險也可以歸納為三類,即決策錯誤風險、締約和履約風險、責任風險。

  1)決策錯誤風險。主要包括信息取舍失誤或信息失真風險、中介與代理風險、保標與買標風險、報價失誤風險等。

  2)締約和履約風險。在締約時,合同條款中存在不平等條款、合同中的定義不準確、合同條款有遺漏;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協調工作不力,管理手段落后,既缺乏索賠技巧,又不善于運用價格調值辦法。

  3)責任風險。主要包括職業責任風險、法律責任風險、替代責任風險。

  3.按風險可否管理劃分

  1)可管理風險。是指用人的智慧、知識等可以預測、可以控制的風險。

  2)不可管理風險。是指用人的智慧、知識等無法預測和無法控制的風險。

  風險可否管理不僅取決于風險自身的特點,還取決于所收集資料的多少和掌握管理技術的水平。

  4.按風險影響范圍劃分

  1)局部風險。是指由于某個特定因素導致的風險,其損失的影響范圍較小。

  Z)總體風險。總體風險影響的范圍大,其風險因素往往無法加以控制,如經濟、政治等因素。

  (二)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程序

  工程項目風險管理是指風險管理主體通過風險識別、風險評價去認識項目的風險,并以此為基礎,合理地使用風險回避、風險控制、風險自留、風險轉移等管理方法、技術和手段對項目的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妥善處理風險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合理的成本保證項目總體目標實現的管理過程。

  項目風險管理程序是指對項目風險進行管理的一個系統的、循環的工作流程,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與評估、風險應對策略的決策、風險對策的實施和風險對策實施的監控五個主要環節。

  1.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中的首要步驟,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系統而全面地識別影響項目目標實現的風險事件并加以適當歸類,并記錄每個風險因素所具有的特點的過程。必要時,還需對風險事件的后果進行定性估計。

  2.風險分析與評價

  風險分析與評價是將項目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損失后果進行定量化的過程。該過程在系統地識別項目風險與合理地作出風險應對策略的決策之間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風險分析與評價的結果主要在于確定各種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及其對項目目標影響的嚴重程度,如項目投資增加的數額、工期延誤的天數等。

  3.風險應對策略的決策

  風險應對策略的決策是確定項目風險事件最佳對策組合的過程。一般來說,風險管理中所運用的對策有以下四種:風險回避、風險控制、風險自留和風險轉移。這些風險對策的適用對象各不相同,需要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對不同的風險事件選擇最適宜的風險對策,從而形成最佳的風險對策組合。

  4.風險對策的實施

  對風險應對策略所作出的決策還需要進一步落實到具體的計劃和措施。例如,在決定進行風險控制時,要制定預防計劃、災難計劃、應急計劃等;在決定購買工程保險時,要選擇保險公司,確定恰當的保險險種、保險范圍、免賠額、保險費等。這些都是實施風險對策決策的重要內容。

  5.風險對策實施的監控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不斷地跟蹤檢查各項風險應對策略的執行情況,并評價各項風險對策的執行效果。當項目實施條件發生變化時,要確定是否需要提出不同的風險應對策略。因為隨著項目的不斷進展和相關措施的實施,影響項目目標實現的各種因素都在發生變化,只有適時地對風險對策的實施進行監控,才能發現新的風險因素,并及時對風險管理計劃和措施進行修改和完善。

  二、工程項目風險的識別與評價

  (一)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指風險管理人員在收集資料和調查研究之后,運用各種方法對尚未發生的潛在風險以及客觀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系統歸類和全面識別。風險識別的主要內容是:識別引起風險的主要因素,識別風險的性質,識別風險可能引起的后果。

  1.風險識別方法

  (1)老師調查法。老師調查法主要包括頭腦風暴法、德爾菲法和訪談法。

  (2)財務報表法。財務報表有助于確定一個特定企業或特定的項目可能遭受哪些損失以及在何種情況下遭受這些損失。通過分析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損益表及有關補充資料,可以識別企業當前的所有資產、負債、責任及人身損失風險。將這些報表與財務預測、預算結合起來,可以發現企業或項目未來的風險。

  (3)初始風險清單法。如果對每一個項目風險的識別都從頭做起,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缺陷:一是耗費時間和精力多,風險識別工作的效率低;二是由于風險識別的主觀性,可能導致風險識別的隨意性,其結果缺乏規范性;三是風險識別成果資料不便積累,對今后的風險識別工作缺乏指導作用。因此,為了避免以上缺陷,有必要建立初始風險清單。

  初始風險清單法是指有關人員利用他們所掌握的豐富知識設計而成的初始風險清單表,盡可能詳細地列舉項目所有的風險類別,按照系統化、規范化的要求去識別風險。建立項目的初始風險清單有兩種途徑:一是參照保險公司或風險管理機構公布的潛在損失一覽表,再結合某項目所面臨的潛在損失,對一覽表中的損失予以具體化,從而建立特定工程的風險一覽表;二是通過適當的風險分解方式來識別風險。對于大型、復雜的項目,首先將其按單項工程、單位工程分解,再對各單項工程、單位工程分別從時間維、目標維和因素維進行分解,可以較容易地識別出項目主要的、常見的風險。項目初始風險清單參見表3.6.1。

  表3.6.1項目初始風險清單

    風險因素

    典型風險事件

 

  

    設計

 

  設計內容不全,設計缺陷,錯誤和遺漏,應用規范不恰當,未考慮地

質條件,未考慮施工可能性等

  

  

  

 

    施工

 

  施工工藝落后,施工技術和方案不合理,施工安全措施不恰當,應用

 

新技術新方案失敗,未考慮場地情況等

 

    其他

  工藝設計未達到先進性指標,工藝流程不合理,未考慮操作安全性等

  

  

  自然與環境

 

  洪水、地震、火災、臺風、雷電等不可抗拒自然力,不明的水文氣象

條件,復雜的工程地質條件,惡劣的氣候,施工對環境的影響等

  

  政治法律

  法律法規的變化,戰爭、騷亂、罷工、經濟制裁或禁運等

  

  

 

 

 

 

    經濟

 

 

  通貨膨脹或緊縮,匯率變化,市場動蕩,社會各種攤派,資金不到位,

 

資金短缺等

    風險因素

    典型風險事件

 

 

  組織協調

 

  業主、項目管理咨詢方、設計方、施工方、監理方內部的不協調以及

 

他們之間的不協調等

 

  

 

 

    合同

 

  合同條款遺漏,表達有誤,合同類型選擇不當,承發包模式選擇不當,

 

索賠管理不力,合同糾紛等

  

  

  

  

 

 

    人員

 

 

  業主人員、項目管理咨詢人員、設計人員、監理人員、施工人員的素

 

質不高、業務能力不強等

 

 

  材料設備

 

  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或設備供貨不足或拖延,數量誤差或質量規格

問題,特殊材料和新材料的使用問題,過度損耗和浪費,施工設備供應

不足、類型不配套、故障、安裝失誤、選型不當等

  初始風險清單只是為了便于人們較全面地認識風險的存在,而不至于遺漏重要的項目風險,但并不是風險識別的最終結論。在初始風險清單建立后,還需要結合特定項目的具體情況進一步識別風險,從而對初始風險清單作一些必要的補充和修正。為此,需要參照同類項目風險的經驗數據,或者針對具體項目的特點進行風險調查。

  (4)流程圖法。流程圖是將項目實施的全過程,按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制成流程圖,針對流程圖中的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進行調查和分析,找出風險存在的原因,從中發現潛在的風險威脅,分析風險發生后可能造成的損失和對項目全過程造成的影響有多大。

  運用流程圖分析,項目管理人員可以明確地發現項目所面腦的風險。但流程圖分析僅著重于流程本身,而無法顯示發生問題的損失值或損失發生的概率。

  (5)風險調查法。由工程項目的特殊性可知,兩個不同的項目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項目風險。因此,在項目風險識別過程中,花費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風險調查是必不可少的,這既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項目風險識別的重要方法。

  風險調查應當從分析具體項目的特點人手,一方面對通過其他方法已識別出的風險(如初始風險清單所列出的風險)進行鑒別和確認;另一方面,通過風險調查有可能發現此前尚未識別出的重要的項目風險。通常,風險調查可以從組織、技術、自然及環境、經濟、合同等方面分析擬建工程項目的特點以及相應的潛在風險。

  2.風險識別的成果

  風險識別的成果是進行風險分析與評估的重要基礎。風險識別的最主要成果是風險清單。風險清單是記錄和控制風險管理過程的一種方法,并且在作出決策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風險清單最簡單的作用是描述存在的風險并記錄可能減輕風險的行為。風險清單格式參見表3.6.2。

  (二)風險分析與評價

  風險分析與評價是指在定性識別風險因素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和評價風險因素發生的概率、影響的范圍、可能造成損失的大小以及多種風險因素對項目目標的總體影響等,達到更清楚地辨識主要風險因素,有利于項目管理者采取更有針對性的對策和措施,從而減少風險對項目目標的不利影響。

  風險分析與評價的任務包括:確定單一風險因素發生的概率;分析單一風險因素的影響范圍大小;分析各個風險因素的發生時間;分析各個風險因素的風險結果,探討這些風險因素對項目目標的影響程度;在單一風險因素量化分析的基礎上,考慮多種風險因素對項目目標的綜合影響、評估風險的程度并提出可能的措施作為管理決策的依據。

  1.風險的度量

  (1)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及概率分布。

  1)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根據風險事件發生的頻繁程度,用O~4將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分為5個等級,即經常、很可能、偶然、極小、不可能,見表3.6.3。等級的劃分反

  映了一種主觀判斷。因此,等級數量的劃分和賦值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

  表3.6.3風險事件發生概率的指數(或可能性)

  2)風險事件的概率分布。連續型的實際概率分布較難確定。一般應用概率分布函數來描述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與概率分布。在實踐中,均勻分布、三角分布及正態分布最為常用。

  (2)風險度量方法。風險度量可以用下列一般表達式來描述:

  R=F(O,P) (3.6.1)

  式中R――某一風險事件發生后對項目目標的影響程度;

  O―一該風險事件的所有風險后果集;

  P――該風險事件對應于所有風險結果的概率值集。

  最簡單的一種風險量化方法是:根據風險事件產生的結果與其相應的發生概率,求解項目風險損失的期望值和風險損失的方差(或標準差)來具體度量風險的大小,即;

  1)若某一風險因素產生的項目風險損失值為離散型隨機變量X,它的可能取值為 x1,x2,…,xn,這些取值對應的概率分別為P(x1,),P (x2),…,P(xn),則隨機變量X的數學期望值和方差分別為:

  E(X)一∑xiP(xi) (3.6.2)

  D(X)=∑[Xi一E(X)]2 P(xi) (3.6.3)

  2.風險評定

  (1)風險后果的等級劃分。為了在采取控制措施時能分清輕重緩急,需要給風險因素劃定一個等級。通常按事故發生后果的嚴重程度劃分為五級,即:災難性的、關鍵的、嚴

  重的、次重要的、可忽略的。風險后果的等級劃分參見表3.6.4。

  表3.6.4風險后果的等級劃分

  (2)項目風險重要性評定。將風險事件發生概率的指數(表3.6.3)與風險后果的等級(表3.6.4)相乘,根據相乘所得數值即可對風險的重要性進行評定。風險重要性評定結果參見表3.6.5。

  表3.6.5項目風險重要性評定

  (3)項目風險的可接受性評定。根據表3.6.5項目風險重要性評定結果,可以進行項目風險可接受性評定。在表3.6.5中,項目風險重要性評分值在8分以上的風險因素表示風險重要性較高,是不可以接受的風險,需要給予重點關注。項目風險可接受性評定參見表3.6.6。

  表3.6.6項目風險可接受性評定

  3.風險分析與評價的方法

  風險的分析與評價往往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這二者之間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補充的。目前,常用的項目風險分析與評價的方法主要有調查打分法、蒙特卡洛模擬法、計劃評審技術法和敏感性分析法等。這里僅介紹調查打分法。

  調查打分法又稱綜合評估法或主觀評分法,是指將識別出的項目可能遇到的所有風險,列成項目風險表,將項目風險表提交給有關老師,。刮用老師的經驗,對可能的風險因素的等級和重要性進行評估,確定出項目的主要風險因素。這是一種最常見、最簡單且易于應用的風險評估方法。

  (1)調查打分法的基本步驟。

  1)針對風險識別的結果,確定每個風險因素的權重,以表示其對項目的影響程度。 2)確定每個風險因素的等級值,等級值按經常、很可能、偶然、極小、不可能分為五個等級。當然,等級數量的劃分和賦值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3)將每個風險因素的權重與相應的等級值相乘,求出該項風險因素的得分。計算式如下:

   

(3.6.6)

  式中 ri――風險因素i的得分;

  wij――0老師對風險因素i賦的權重;

  Sij――j老師對風險因素t賦的等級值; .

  m――參與打分的老師數。

  4)將各個風險因素的得分逐項相加得出項目風險因素的總分,總分越高,風險越大。總分計算如下:

   

  式中R――項目風險得分;

  ri――風險因素i的得分;

  n――風險因素的個數。

  調查打分法的優點在于簡單易懂、能節約時間,而且可以比較容易地識別主要的風險

  因素。

  (2)風險調查打分表。表3.6,7給出了工程項目風險調查打分表的一種格式。在表中,風險發生的概率按照高、中、低三個檔次來進行劃分,考慮風險因素可能對成本、工

  期、質量、安全、環境五個方面的影響,分別按照較輕、一般和嚴重來加以度量。

  表3.6.7風險調查打分表

 

 

  式中R――項目風險得分;

  ri――風險因素i的得分;

  n――風險因素的個數。

  調查打分法的優點在于簡單易懂、能節約時間,而且可以比較容易地識別主要的風險

  因素。

  (2)風險調查打分表。表3.6,7給出了工程項目風險調查打分表的一種格式。在表中,風險發生的概率按照高、中、低三個檔次來進行劃分,考慮風險因素可能對成本、工

  期、質量、安全、環境五個方面的影響,分別按照較輕、一般和嚴重來加以度量。

  表3.6.7風險調查打分表

  三、工程項目風險應對策略及監控

  (一)風險應對策略

  工程項目風險的應對策略包括風險回避、風險轉移、風險自留。

  1.風險回避

  風險回避是指在完成項目風險分析與評價后,如果發現項目風險發生的概率很高,而且可能的損失也很大,又沒有其他有效_的對策來降低風險時,應采取放棄項目、放棄原有計劃或改變目標等方法,使其不發生或不再發展,從而避免可能產生的潛在損失。通常,當遇到下列情形時,應考慮風險回避的策略:

  (1)風險事件發生概率很大且后果損失也很大的項目;

  (2)發生損失的概率并不大,但當風險事件發生后產生的損失是災難性的、無法彌補的。

  2.風險轉移

  風險轉移是進行風險管理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手段,當有些風險無法回避、必須直接面對,而以自身的承受能力又無法有效地承擔時,風險轉移就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選擇。必須注意的是,風險轉移是通過某種方式將某些風險的后果連同對風險應對的權力和責任轉移給他人。轉移的本身并不能消除風險,只是將風險管理的責任和可能從該風險管理中所能獲得的利益移交給了他人,項目管理者不再直接地面對被轉移的風險。

  風險轉移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非保險轉移和保險轉移兩大類。

  (1)非保險轉移。非保險轉移又稱為合同轉移,因為這種風險轉移一般是通過簽訂合同的方式將項目風險轉移給非保險人的對方當事人。項目風險最常見的非保險轉移有以下三種情況:

  1)建設單位將合同責任和風險轉移給對方當事人。建設單位管理風險必須要從合同管理人手,分析合同管理中的風險分擔。在這種情況下,被轉移者多數是承包商。例如,在合同條款中規定,建設單位對場地條件不承擔責任}又如,采用固定總價合同將漲價風險轉移給承包商等。

  2)承包商進行項目分包。承包商中標承接某項目后,將該項目中專業技術要求很強而自己缺乏相應技術的項目內容分包給專業分包商,從而更好地保證項目質量。

  3)第三方擔保。合同當事人的一方要求另一方為其履約行為提供第三方擔保。擔保方所承擔的風險僅限于合同責任,即由于委托方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以及違約所產生的責任。第三方擔保的主要有建設單位付款擔保、承包單位履約擔保、預付款擔保、分包商付款擔保、工資支付擔保等。

  與其他的風險應對策略相比,非保險轉移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一是可以轉移某些不可保的潛在損失,如物價上漲、法規變化、設計變更等引起的投資增加;二是被轉移者往往能較好地進行損失控制,如承包單位相對于建設單位能更好地把握施工技術風險,專業分包單位相對于總承包單位能更好地完成專業性強的工程內容。

  但是,非保險轉移的媒介是合同,這就可能因為雙方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發生分歧而導致轉移失效。另外,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因被轉移者無力承擔實際發生的重大損失而導致仍然由轉移者來承擔損失。例如,在采用固定總價合同的條件下,如果承包商報價中所考慮漲價風險費很低,而實際的通貨膨脹率很高,從而導致承包商虧損破產,最終只得由建設單位自己來承擔漲價造成的損失。

  (2)保險轉移。保險轉移通常直接稱為工程保險。通過購買保險,建設單位或承包單位作為投保人將本應由自己承擔的項目風險(包括第三方責任)轉移給保險公司,從而使自己免受風險損失。保險之所以能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原因在于其符合風險分擔的基本原則,即保險人較投保人更適宜承擔項目有關的風險。對于投保人來說,某些風險的不確定性很大,但是對于保險人來說,這種風險的發生則趨近于客觀概率,不確定性降低,即風險降低。

  在決定采用保險轉移這一風險應對策略后,需要考慮與保險有關的幾個具體問題:一是保險的安排方式;二是選擇保險類別和保險人,一般是通過多家比選后確定,也可委托保險經紀人或保險咨詢公司代為選擇;三是可能要進行保險合同談判,這項工作最好委托保險經紀人或保險咨詢公司完成,但免賠額的數額或比例要由投保人自己確定。

  需要說明的是,保險并不能轉移工程項目的所有風險,一方面是因為存在不可保風險,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些風險不宜保險。因此,對于工程項目風險,應將保險轉移與風險回避、損失控制和風險自留結合起來運用。

  3.風險自留

  風險自留是指項目風險保留在風險管理主體內部,通過采取內部控制措施等來化解風險。

  (1)風險自留的類型。風險自留可分為非計劃性風險自留和計劃性風險自留兩種。

  1)非計劃性風險自留。由于風險管理人員沒有意識到項目某些風險的存在,或者不曾有意識地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風險發生后只好保留在風險管理主體內部。這樣的風險自留就是非計劃性的和被動的。導致非計劃性風險自留的主要原因有:缺乏風險意識、風險識別失誤、風險分析與評價失誤、風險決策延誤、風險決策實施延誤等。

  2)計劃性風險自留。計劃性風險自留是主動的、有意識的、有計劃的選擇,是風險管理人員在經過正確的風險識別和風險評價后制定的風險應對策略。風險自留絕不可能單獨運用,而應與其他風險對策結合使用。在實行風險自留時,應保證重大和較大的項目風險已經進行了工程保險或實施了損失控制計劃。

  (2)風險控制措施。風險控制是一種主動、積極的風險對策。風險控制工作可分為預防損失和減少損失兩個方面。預防損失措施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或消除(通常只能做到降低)損失發生的概率,而減少損失措施的作用在于降低損失的嚴重性或遏制損失的進一步發展,使損失最小化。一般來說,風險控制方案都應當是預防損失措施和減少損失措施的有機結合。

  在采用風險控制對策時,所制定的風險控制措施應當形成一個周密的、完整的損失控制計劃系統。該計劃系統一般應由預防計劃、災難計劃和應急計劃三部分組成。

  1)預防計劃。預防計劃的目的在于有針對性地預防損失的發生,其主要作用是降低損失發生的概率,在許多情況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損失的嚴重性。在損失控制計劃系統中,預防計劃的內容最廣泛,具體措施最多,包括組織措施、經濟措施、合同措施、技術措施。

  2)災難計劃。災難計劃是一組事先編制好的、目的明確的工作程序和具體措施,為現場人員提供明確的行動指南,使其在災難性的風險事件發生后,不至于驚慌失措,也不需要臨時討論研究應對措施,可以傲到從容不迫、及時妥善地處理風險事故,從而減少人員傷亡以及財產和經濟損失。災難計劃的內容應滿足以下要求:①安全撤離現場人員;②援救及處理傷亡人員;③控制事故的進一步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資產和環境損害;④保證受影響區域的安全盡快恢復正常。災難計劃在災難性風險事件發生或即將發生時付諸實施。

  3)應急計劃。應急計劃就是事先準備好若干種替代計劃方案,當遇到某種風險事件時,能夠根據應急預案對項目原有計劃的范圍和內容做出及時地調整,使中斷的項目能夠盡快全面恢復,并減少進一步的損失,使其影響程度減至最小。應急計劃不僅要制定所要采取的相應措施,而且要規定不同工作部門相應的職責。應急計劃應包括的內容有:調整整個項目的實施進度計劃、材料與設備的采購計劃、供應計劃;全面審查可使用的資金情況;準備保險索賠依據;確定保險索賠的額度;起草保險索賠報告;必要時需調整籌資計劃等。

  (二)風險監控

  1.風險監控的主要內容

  風險監控是指跟蹤已識別的風險和識別新的風險,保證風險計劃的執行,并評估風險對策與措施的有效性。其目的是考察各種風險控制措施產生的實際效果、確定風險減少的程度、監視風險的變化情況,進而考慮是否需要調整風險管理計劃以及是否啟動相應的應急措施等。風險管理計劃實施后,風險控制措施必然會對風險的發展產生相應的效果,監控風險管理計劃實施過程的主要內容包括:

  1)評估風險控制措施產生的效果;

  2)及時發現和度量新的風險因素;

  3)跟蹤、評估風險的變化程度;

  4)監控潛在風險的發展、監測項目風險發生的征兆;

  5)提供啟動風險應急計劃的時機和依據。

  2.風險跟蹤檢查與報告

  (1)風險跟蹤檢查。跟蹤風險控制措施的效果是風險監控的主要內容,在實際工作中,通常采用風險跟蹤表格來記錄跟蹤的結果,然后定期地將跟蹤的結果制成風險跟蹤報告,使決策者及時掌握風險發展趨勢的相關信息,以便及時地作出反應。

  (2)風險的重新估計。無論什么時候,只要在風險監控的過程中發現新的風險因素,就要對其進行重新估計。除此之外,在風險管理的進程中,即使沒有出現新的風險,也需要在項目的關鍵時段對風險進行重新估計。 .

  (3)風險跟蹤報告。風險跟蹤的結果需要及時地進行報告,報告通常供高層次的決策者使用。因此,風險報告應該及時、準確并簡明扼要,向決策者傳達有用的風險信息,報告內容的詳細程度應按照決策者的需要而定。編制和提交風險跟蹤報告是風險管理的一項日常工作,一報告的格式和頻率應視需要和成本而定。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一級造價工程師資格查詢

一級造價工程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一級造價工程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一級造價工程師各地入口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