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大綱內容:貨幣基礎


【摘要】環球網校編輯為考生發布“銀行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大綱內容:貨幣基礎”的新聞,為考生發布銀行專業人員職業資格的相關報考指南,希望大家認真學習和復習,預祝考生都能順利通過考試。銀行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大綱內容:貨幣基礎的具體內容如下:
第二章 金融基礎知識
第一節 貨幣基礎知識
貨幣是在商品交換出現以后,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作為商品交換媒介的特殊商品。
貨幣幣材和形制,經歷了不斷發展過程,主要包括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信用貨幣(包括可兌換的信用貨幣和不兌現信用貨幣)、電子貨幣。
(二)貨幣的本質
貨幣的本質表現在:貨幣是一般等價物,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1.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貨幣的特殊性表現在:貨幣是衡量一切商品價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的能力。
2.貨幣體現了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
(三)貨幣的職能
貨幣的職能是貨幣本質的具體體現,貨幣在與商品交換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職能。
1.價值尺度
貨幣在表現商品的價值并衡量商品價值量的大小時,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作為價值尺度,貨幣把一切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同名的量,使商品在質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較。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特點:可以是觀念形態的貨幣
2.流通手段
在商品交換中,當貨幣作為交換的媒介實現商品的價值時就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特點:第一,必須是現實的貨幣。第二,不需要具有十足價值,可以用符號代替。
3.貯藏手段
當貨幣暫時退出流通而處于靜止狀態被當做獨立的價值形態和社會財富而保存起來時,就執行貯藏手段職能。
貨幣執行貯藏手段的特點:第一,必須是現實的、足值的貨幣。第二,必須是退出流通領域處于靜止狀態。
4.支付手段
貨幣在實現價值的單方面轉移時就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如償還欠款、上交稅款、銀行借貸、發放工資、捐款、贈與等。
積極作用表現在:一是使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突破了現貨交易的限制,促進了商品生產和流通的發展。二是借助于貨幣的支付手段,一部分債權債務關系可以相互抵消,可以節約現金流通費用。
消極作用表現在:使商品生產者之間形成錯綜復雜的債權債務關系,擴大了商品經濟的矛盾,存在支付危機和信用危機的可能性。
二、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
(一)貨幣需求及影響因素
1.貨幣需求的含義
貨幣需求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社會各階層(個人、企業單位、政府)愿意以貨幣形式持有財產的需要,或社會各階層對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貯藏手段的貨幣需求。
2.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
(1)收入水平
貨幣需求量與收入水平成正比。
(2)利率水平
利息率與貨幣需求呈反比。
這是因為:利息收入可以看做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利息率提高,意味著人們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上升(因持有貨幣而放棄的利息收入),會帶來貨幣持有的減少,因此,貨幣需求趨于減少。相反利息率下降,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減少,貨幣需求趨于增加。
(3)社會商品可供量、物價水平、貨幣流通速度
若以M代表貨幣需求量,P代表物價水平,Q代表社會商品可供量,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則根據貨幣流通規律有如下公式:M=PQ/V。可見,物價水平和社會商品可供量同貨幣需求成正比;貨幣流通速度同貨幣需求成反比。
(4)信用制度發達程度
信用貨幣制度發達程度與貨幣需求量成反比。
信用制度發達時,一方面,可以通過支付結算減少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貨幣數量,從而使貨幣需求降低,另一方面,信用制度的發展有利于金融市場完善,增加可供人們選擇的資產形式,人們的資產配置就有更多的選擇,以貨幣形式持有的財富量就會減少
(6)公眾的預期和偏好
當人們預期物價水平上升、貨幣貶值時,會減少貨幣持有,則貨幣需求減少。人們偏好貨幣,則貨幣需求增加,人們偏好其他金融資產,則貨幣需求減少。
(7)其他因素
人口數量、人口密集程度、經濟結構、社會分工、交通通訊等技術狀況
(二)貨幣供給及貨幣層次劃分
1.貨幣供給的含義
貨幣供給是指一國在某一時點上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量。一般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供應的現金貨幣和存款貨幣構成。
貨幣供給是一個存量概念。
社會公眾持有現金的愿望、社會各部門的現金需求、社會的信貸資金需求、財政收支等因素,都會影響貨幣供給總量。
2.貨幣供給量層次劃分
M0=流通中現金;
M1=M0+企業單位活期存款+農村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銀行卡項下的個人人民幣活期儲蓄存款(狹義貨幣,是現實購買力);
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單位定期存款+證券公司保證金存款+其他存款
(廣義貨幣,通常反映社會總需求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是一般所指的貨幣供應量)。
(M2—M1)稱為準貨幣,是潛在購買力。
(三)存款貨幣創造過程及影響因素
1.存款貨幣創造過程
存款準備金(rd):指商業銀行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資金。
派生存款:銀行用轉賬方式發放貸款、貼現和投資時創造的存款。
貨幣創造過程:商業銀行創造信用貨幣是在它的資產負債業務中,通過創造派生存款形成的。
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創造的基礎,派生存款是信用擴張的條件。
2.貨幣乘數及影響因素
貨幣乘數也稱貨幣擴張系數或貨幣擴張乘數,是指在基礎貨幣(高能貨幣)基礎上,貨幣供給量通過商業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作用而產生的信用擴張倍數,是貨幣供給擴張的倍數。貨幣乘數的大小決定了商業銀行貨幣供給擴張能力的大小。
影響因素:
(1)法定存款準備金率(rd) (反比)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越高,銀行吸收的存款中可用于放款的資金越少,創造存款貨幣的數量則越少,反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越低,創造存款貨幣的數額則越大。因此,許多國家都把調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作為緊縮或擴張信用的一個重要手段。
(2)現金漏損率(c) (反比)
在存款派生過程中,客戶提取現金,則現金就會流出銀行系統,出現現金漏損,使銀行系統的存款準備金減少,派生倍數也必然縮小,銀行創造存款的能力下降。
(3)超額準備金率(e) (反比)
超額準備金:超過法定準備金要求的準備金。
留有的超額準備金越多,用于貸款的部分就越少,使銀行創造存款的能力削弱。
(4)定期存款的存款準備金率(rt) (反比)
貨幣創造乘數K
K=1/(rd+c+e+rt*t)
銀行吸收一筆原始存款能夠創造多少存款貨幣,要受到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現金漏損率、超額準備金率、定期存款準備金率等許多因素的影響。

編輯推薦:
【摘要】環球網校編輯為考生發布“銀行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大綱內容:貨幣基礎”的新聞,為考生發布銀行專業人員職業資格的相關報考指南,希望大家認真學習和復習,預祝考生都能順利通過考試。銀行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大綱內容:貨幣基礎的具體內容如下:
三、通過膨脹與通貨緊縮
(一)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貨幣供應量超過需要量,引起紙幣貶值、物價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
1.通貨膨脹的原因
(1)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當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對比處于供不應求狀態,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時,過多的需求拉動價格水平上漲。即“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引起了物價上漲。
(2)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這種類型的通貨膨脹,其根源在于社會總供給的變化,在商品和勞務的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因生產成本的提高而推動物價上漲。生產成本的提高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
二是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
(3)供求混合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在現實經濟社會中,通貨膨脹的原因往往既有來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來自供給方面的因素。
(4)結構型通貨膨脹:在整個經濟總供給與總需求大體均衡的情況下,由于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化而引起。
2.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1)對生產和流通的影響
第一,通貨膨脹不利于生產正常發展。
第二,通貨膨脹打亂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
(2)對分配和消費的影響
第一,通貨膨脹會引起不利于固定薪金收入階層的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第二,通貨膨脹是有利于債務人而不利于債權人的分配。
第三,通貨膨脹降低消費規模
(3)對金融秩序和經濟、社會穩定的影響
第一,通貨膨脹使貨幣貶值,當名義利率低于通貨膨脹率,實際利率為負值時,常常會引起居民擠提存款,用于搶購商品。而企業爭相貸款,將貸款的資金用于囤積商品,賺取暴利。導致銀行資金緊張,擾亂了金融領域的正常秩序。
第二,嚴重的通貨膨脹,會使社會公眾失去對本國紙幣的信心,不愿意接受和使用紙幣,甚至會出現排斥貨幣的現象,導致一國的貨幣制度走向崩潰。
第三,由于通貨膨脹使生產領域受到打擊,生產性投資的預期收益普遍低落,而流通領域則存在過度的投機,導致經濟紊亂。
第四,通貨膨脹引起的經濟領域的混亂,會直接波及整個社會,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分配不公會激化社會矛盾,導致政府威信下降,政局不穩定。
3.通貨膨脹的治理對策
(1)緊縮的貨幣政策
第一,減少貨幣供應量(減少基礎貨幣投放或者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第二,提高利率(如再貼現率)。
(2)緊縮的財政政策
主要是增收節支、減少赤字。增收的措施主要是增加稅賦。節支的措施主要是壓縮政府機構費用開支,抑制公共事業投資,減少各種補貼和救濟等福利性支出。
此外,還可以通過緊縮的收入政策、積極的供給政策以及貨幣改革等措施對通貨膨脹進行治理。
(二)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是指經濟中貨幣供應量少于客觀需要量,社會總需求小于總供給,導致單位貨幣升值、價格水平普遍和持續下降的經濟現象。
1.通貨緊縮的原因
(1)貨幣供給減少
主要是由于政策時滯的原因,在通貨膨脹時期的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沒有及時調整,導致投資和需求的下降,進而影響社會有效供給。
(2)有效需求不足
當實際利率較高時,消費和投資就會出現大幅下降而導致有效需求不足,進而物價持續下跌;
金融機構貸款意愿下降和提高利率時,會減少社會總需求,導致物價下跌;
制度變遷和轉型等體制因素,導致居民消費行為發生變化,儲蓄傾向上升,消費傾向下降,即期支出大量地轉化為遠期支出,也會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導致物價下降。
(3)供需結構不合理
由于經濟中存在不合理的擴張和投資,造成了不合理的供給結構和過多的無效供給,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加劇供給之間的矛盾,導致供過于求,產品價格下跌。
(4)國際市場的沖擊
對于開放度較高的國家,在國際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國內市場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出口下降,外資流入減少,導致國內供給增加、需求減少,產品價格下降。
2.通貨緊縮的影響
(1)導致社會總投資減少
(2)減少消費需求
在通貨緊縮過程中,物價下跌使貨幣實際購買力不斷提高,人們會盡可能地推遲支付,導致消費支出的延遲和消費規模的減小。
(3)影響社會收入再分配
通貨緊縮會使政府的收入向企業和個人轉移,主要是通過降低所得稅實現的;會使企業在價格下降中受到損失;會使工人的實際工資增加;會形成有利于債權人而不利于債務人的資金再分配。
3.通貨緊縮的治理對策
(1)擴大有效需求
擴大投資需求的對策:擴大政府公共支出,以促進經濟增長;刺激企業及民間投資;合理調整經濟結構。
增加消費需求的對策:消除各種不利于增加消費的政策措施和制度約束,充分利用各種政策組合,引導社會消費穩定增長;提高公眾收入水平,增加其購買能力以提高消費需求;通過提高就業水平和增加失業補助刺激低收入階層的消費需求;擴大消費信貸的規模和品種;加快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2)實行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擴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擴大財政開支,興建公共工程,增加財政赤字,減免稅收。
擴張的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降低再貼現率、公開市場買人有價證券等手段,以增加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增加基礎貨幣,擴大貨幣乘數,增加社會貨幣供給總量;降低基準利率,以減少商業銀行借款成本,降低市場利率,刺激總需求。
(3)引導公眾預期
通過公開宣傳等措施對公眾進行政策性引導,調整企業和個人對未來的預期,可以對擴大投資需求和增加消費需求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特定經濟目標而采用的控制和調節貨幣、信用及利率等方針和措施的總稱,是國家調節和控制宏觀經濟的主要手段之一。

編輯推薦: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閱讀完銀行職業資格論壇與廣大朋友一起交流學習,共求進步!
最新資訊
- 2021年銀行從業資格《銀行管理》知識點:銀行對消費者的主要義務2021-04-30
- 2021年銀行從業資格《公司信貸》知識點:波特五力模型2021-04-30
- 2021年銀行從業資格《個人貸款》知識點:個人貸款押品管理2021-04-30
- 2021年銀行從業資格《風險管理》知識點:融資流動性風險(負債角度)2021-04-30
- 2021年銀行從業資格《個人理財》知識點:信托計劃2021-04-30
- 2021年銀行從業資格《法律法規》知識點: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概況2021-04-30
- 2021年銀行從業資格《銀行管理》知識點:銀行業消費者的主要權利2021-04-29
- 2021年銀行從業資格《公司信貸》知識點:行業風險的產生2021-04-29
- 2021年銀行從業資格《個人貸款》知識點:農戶貸款2021-04-29
- 2021年銀行從業資格《風險管理》知識點:市場流動性風險(資產角度)202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