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師之路】心理咨詢師的助人與自助


她在《第三調解室》《誰在說》《選擇》《半邊天》等電視節目上頻繁露臉,發言不多,一旦發言則一針見血,直打靶心,令人叫絕。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眼睛,專注而有神。無論是面對贊譽、哭訴乃至憤怒,這雙眼睛始終如湖水一般平靜,讓人幾乎看不到一絲情感波瀾的起伏。而這份穩重,對那些或矛盾錯綜、或情感困惑的當事者們來說,恰恰象征著可靠與寄托。
所以貼吧上網友這樣形容她:一個專業的、可靠的心理咨詢師。
而她的高中同學回憶起30年前:“她似乎有點游離于組織之外,以致高二時我才對她有點印象。她很安靜,不愛出風頭,但身上又帶著男孩子的那種不拘小節和豪爽灑脫?!?/P>
坐在北京電視臺《第三調解室》的錄播廳內,畢金儀一邊專注地觀察當事者、一邊用筆在紙上寫著。于是我要抵達的正是那個專業、以及專業背后的畢金儀。
1 多面畢金儀
畢金儀本人比電視上看著顯瘦也更顯干練:一襲未及肩長的短發干凈利落,不茍言笑的表情似乎有些嚴肅過度,堅定的眼神背后是一份遇事不亂的沉著。
最早在報刊上讀到畢金儀。2005年、2006年的時候,心理學的社會認知比現在貧乏,《法制晚報》《中國社區醫師》等編輯在論壇上發現了這位“出言不凡”的心理咨詢師,于是她開始用千字左右的文章深入淺出地介紹“家庭暴力的心理根源”、“非主流性關系同性戀”……
后來又看到畢金儀的書:《戀愛了》《在人間》。前者從“我是戀愛了嗎”到“當愛已成往事”,把戀愛經過用心理學視角詮釋了一遍。后者則由例而論,用簡練明了的文字撥開人際交往似是而非的迷霧,乍一看像本心理輔導工具書,而若一旦陷入戀情之惑、苦于人事之困,定能從中找到“病根兒”和“藥方子”。
印象最深的還是電視節目中的畢金儀:
大多時候,她發言不多,但“不言則已,一鳴驚人”,分析矛盾直指靶心,一針見血。早年在《夜空守望者》中,一位L男士提到很多女孩跟他提出約定:再過三五年,你未婚我未嫁咱們就在一塊兒。L男士都答應:好。
L:既然人家提出這么友好的邀請,不呼應配合一下,好像過不去。畢老師,您為什么用這種眼神看著我?
畢金儀:當有人向你發出這種邀約的時候,她通常并不是在跟你說話。
L:不、不是在跟我說話?她是在跟我說話。
畢金儀:不是在跟你說話,這個邀約也不是向你發出的,整個對這個事件的憧憬,都與你毫無關系,她其實只是在告慰自己,她想跟自己說:我有一個備胎。
有時候熒屏中的畢金儀也有溫柔、親切的一面?!兜谌{解室》的一次糾紛調解中,當事人情緒激動,憤然而起。畢金儀幾度安撫仍沒法兒讓她平靜,于是她問:“要不咱出去單聊?”說著就跟當事人走下臺,隨手拉一張小板凳坐下與當事人面對面,真誠傾聽對方哭訴,宛然是個耐心而包容的大姐。而轉身一檔處理急脾氣寶寶的節目時,她眼中又流露著媽媽一般的溫情。
偶爾畢金儀也不失風趣幽默。記得在一期相親交友節目《選擇》,主持人問男嘉賓是否介意女方年齡比自己大,男嘉賓性情憨厚,想說不介意又不太會表達,一旁的畢金儀干著急:“你就說現在流行姐弟戀啊!”隨后上來一位身材姣好的女嘉賓,女嘉賓說自己的好身材是天生的,吃不胖。主持人接茬兒:“那畢老師可要不高興了……”但畢老師卻挺高興:“我這身材也是爹媽給的,原裝的!”
下午4點,調解進行到最后,畢金儀讓執拗的兒子(當事人)起身去擁抱母親,為了使同樣執拗的母親與兒子冰釋前嫌,她再幫他一把:“要不要給母親跪下?”50多歲的兒子跪下磕了三個響頭,輪椅上的七旬老母一時潸然淚下。老太太在節目結束后要求一定要跟畢金儀合影。
難得畢金儀爽朗地笑了,可立在照相機鏡頭前,她臉上又恢復了面無表情的堅硬―這是她的常態。節目編導在一旁悄悄說:“老百姓們買老畢的賬,不少人就是沖著她才上我們節目。”
兩小時的錄制終于結束,但兩小時后還得接著錄下一場。她的生活節奏里沒有周末:上午10點準時到咨詢室就診,下午給簽訂的公司講心理培訓課,晚上趕往電視臺錄節目,通常凌晨才到家。她已經兩星期沒去看望母親,一星期沒跟同住一間屋子的女兒見面……
制片人有些不好意思:“畢奶奶都是被我們連哄帶騙逼過來的!”
其實有好幾次,畢金儀計劃好了周末帶女兒去跟老人聚聚,又碰上節目組的電話:“老畢,這期糾紛不好整,當事人特希望你在……”這樣一來老畢面兒上又掛不住了。有時她還會出現在一些奇怪的節目上,其實這多是些不成熟的新節目,一沒經費,二沒知名度,邀請嘉賓常吃閉門羹,畢金儀被叫上了不去不忍心。尤其碰上年輕、經驗不成熟的編導,她總覺得幫一把小輩兒是應該的。為此她的哥兒們用老北京的話形容她:“老畢你就是面兒!”其實畢金儀是學法律出身的,就連她法碩畢業后轉念心理學的原因都充滿江湖氣:“我要是回公司,我的繼任者就得走人,對人家太不公平了!”
2 心理咨詢師:一面鏡子、一把椅子
和畢金儀坐在沙發上,立馬能感受到她強大的氣場。一開始她的回答直來直去、快言快語,甚至只是幾個關鍵詞,讓人一下有些無所適從。但想到她午飯沒吃,依舊眼神專注、思路清晰、不露一絲疲憊之態,心下又佩服起來。畢金儀喝了兩口熱水,似乎想到面對的是小輩兒,又似乎是被記者提問的執拗逗樂了,一改先前的凌厲,轉而帶著母性地溫情用手在我臉上輕輕一夾:“我就是一個心理咨詢師啊,還能是什么?”
心理咨詢師,這是她在電視臺上唯一的角色定位。盡管在不同電視臺、形式多變的節目中頻繁露臉,如調解民事糾紛的《第三調解室》《誰在說》,交友相親類的《選擇》《下班回家談戀愛》,但畢金儀說:“我所做的其實都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幫對方更好地認識自己,希望能讓他走得更順一些?!?/P>
而最讓觀眾好奇的正是,為什么畢金儀總能“看透”一個人限制自己的地方,“戳穿”問題所在?
臺上兩小時,臺下十年功,畢金儀從學習心理學到從事心理咨詢師經歷了11年。接觸不同流派的理論、接待心理情感矛盾的咨客、不斷總結自己的生活經歷……她的腦子仿佛存著一本人際心理的活詞典,根據不同的案例就能索引相關目錄。而專業之外,畢金儀跟其他心理咨詢師所不一樣的在于她本科、研究生的法律背景,故用詞精準,斷人判事都講究證據。只不過,律師是站在辯護人的立場尋找證據,而心理咨詢師則是抓住證據推出論點。
熟悉畢金儀的觀眾會發現,節目上半場她基本不發言,直到接近結束的三分之一她開始拿起話筒發問、求證、分析、判斷。其實不發言的時候,畢金儀就是在收集證據―傾聽。
“70%的時間我都在傾聽,只有認認真真地傾聽對方訴說,才能體驗對方的感受。沒有任何人會比當事者本人更了解自己生活的真相,只是當事者在紛繁的現實和不確定的解決辦法中迷失了方向。我并不能臆斷和編造,能做的不過是用心理學的語言重新解讀咨客的內心需求,并幫他們重新理解自己。”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共情”,超越了傾聽層面去理解和體驗對方的情感。這不是判斷而是體驗,用你的內心體驗對方的體驗;不是喚醒自己的內在感受,而是理解對方的內心體驗,一切因別人而激發起來的自身固有情感都不是共情。通過共情,畢金儀從對方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理解他,并促成與對方一同思考的情感互動。
她接著說:“剛才錄播現場你也在,母親要求每月1170元的贍養費,兒子的眼神明顯很恍惚。我問他是猶豫錢嗎,他說錢不是問題。說明什么,他想親自扶養母親。但因為他跟母親鬧過矛盾,倆人的倔脾氣又如出一轍,誰也不會讓步,所以這就是問題的癥結。”
顯然畢金儀擁有“共情”的能力,她能洞悉人的心理情感,但若就此寄希望于畢金儀,等她開啟頓悟,那么畢金儀只會帶著“沒有誘惑的深情”和“不含敵意的堅決”說:“對不起,頓悟在你自己的修為里,沒有你的努力和體證,棒喝毫無意義?!?/P>
畢金儀認為:心理咨詢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詢師要做一塊上馬石,只能幫助他們上馬,而不能代替他們去騎馬。她相信,每個人都是自信完滿的,生來就具備了充足的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有時候這個能力被忽略、掩蓋了。
曾有位35歲的白領訪客,發現丈夫婚外情后深受打擊,一度想到輕生。畢金儀先進行危機干預,化解她的自殺念頭。然后通過對婚姻歷程的剖析陪伴她從自身角度思考婚姻,祛除無助感。繼而幫助她自我探索和成長,逐漸發現獨立的自我意識,與丈夫理性溝通。歷時兩年的咨詢,她挽救了婚姻也找回了自我。所以畢金儀把心理咨詢比喻成種花―幫助人們找到內心幸福和智慧的種子,陪伴他們一同灌溉、施肥、修剪枝杈,等待生命如花一般迎接陽光,自在而歡暢地綻放。
然而人非圣賢,畢金儀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也會分析錯位、判斷失誤。她說,要戰勝的敵人永遠是自己―一個性格封閉的人第一次見面居然無話不談,你要明白這種人不可能輕易建立信任,這些話不都是真的;一個依賴性很強的人,卻在你面前聲稱自己好了,你要明白他沒那么快獨立。
這要求心理咨詢師要有自查能力,即“內觀”,內觀是每天進行的,并每月進行一次朋輩督導:交流心理情緒、坦白咨詢中的失誤、反思被自己搞砸的溝通……更要求心理咨詢師在甘愿成為別人的“情感垃圾桶”的同時,能寵辱不驚,臨危不亂。
所以畢金儀從來不用“成功”和“失敗”來定義心理治療,而是“理所應當”和“繼續努力”。她知道,一個人要把幾十年來根植于心的思維習慣轉變過來,背后需要多大的毅力與勇氣,絕非咨詢師一個人的功勞。而正因為戰勝自我如此艱難,咨詢師更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求助者一起向前走。
“我希望自己像面鏡子,再給他一把椅子,不摻雜任何個人意見,而是讓他照鏡子,反饋出他真實的自己,認清自己的優點與缺點,然后轉身離開,不再需要這椅子和鏡子。”
3 四十不掙扎,五十順勢而為
畢金儀的人生履歷表簡潔明晰,一如她的表述風格:
21歲,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法律專業,任職一家公司的法律顧問,很快進入決策層,從銷售經理、銷售總監、干到CEO。
35歲,攻讀中國科學院民商法律研究生。
37歲,轉念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生,繼而和同學聯合開辦聞心齋心理咨詢所,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
然而,二十年來商業打拼的經歷看似光鮮亮麗,卻在她簡短明快的敘述中被一筆帶過,平步青云和悄然轉身的背后是什么?
畢金儀平淡地說:“可以說,工作上還沒有什么撂倒過我。因為我年輕的時候舍棄的幾乎是我生活的全部,我的生活就是工作。你能想象我多年里有2/3的時間都在出差的生活嗎?”
腦中忽然反應過來,她結婚時已經37歲。
畢金儀出身音樂世家,父親擔任藝術團音樂指揮,母親是一名歌劇演員和作曲家。作為家里的老大,父母對她的管教方式不是嚴厲,而是極其嚴厲。“因為從小學琴,挨打是少不了的,這在我小時候的成長環境里是必不可少的?!彼f:“我母親的手是彈鋼琴的,手勁力道特足,這么一下就夠我受的了!”她抬手一壓,笑著自嘲一番。
正是父母對她自小以來的嚴格,內化成畢金儀對自身的高標準要求―不容出錯。以致她無論是任職法律顧問還是擔任CEO,那根工作的弦繃緊著從來沒松過,更沒讓手上的活兒搞砸過。經歷過商業競爭的大風大浪,她已經學會用高效、專注、冷靜去應對一道又一道的坎兒。然而二十年來扮演商業女強人的經歷她不愿多提,就像她不喜歡在那環境中熏染出抽煙的壞習慣一樣,畢竟那都是過去的事兒了。
她不喜歡的和最終選擇的,或許在她對自己的性格分析中能找到答案:“我是一個內向的摩羯座。”―她承認自己骨子里是個非常安靜的人。
畢金儀曾參加過心理學研究生院的專業性格測試,測試分為“極度外向、外向、中性、內向、極度內向”五個評級里。她測過4次,每次的答案都一樣―極度內向。
她節目場上話很少,非得說的時候,就壓縮成最直白、明了的話;越是跟熟悉的親友一塊兒,她的話越少。為此還鬧過笑話:有一次畢金儀參加初中同學聚會,一個長居國外、多年未見的老同學得知畢金儀是心理咨詢師,竟為她的飯碗擔憂起來:“你這么不愛聊天兒,這一行你快混不下去了吧……”
對于“內向”,畢金儀很坦然,甚至帶著幾分無所謂。她說:"內向"不過是一個標簽,它并不能影響我們快樂地生活。因為世界上并沒有一樣東西是被定義為"快樂",快樂是你用內心感受到的。如果你內心足夠強大,你會擁有自己內心的力量,有很好的知識體系,有朋友、家人、事業或孩子,生活任何一點小小的元素都可以讓你快樂得無以復加。”
但無法否認的是,商業打拼需要決策者的主動出擊,而這并非畢金儀性格所彰顯的。于是在人生的分岔口她另尋它道,選擇了心理學,并且是人際心理學―直接觸及人性內在本質的一門學科。
“這或許跟我是摩羯座有關?!蹦︳勺簽槿怂钠桨朔€,凡事刨根問底。雖然不迷信星座,但既然星座能作為一門被廣泛認同和風靡的學科,她相信必有其可取之處。十多年的律師經歷,畢金儀體會到當判決一個問題,越往深處挖就越要向人性內心尋求答案。她說,看似朦朧飄渺、紛繁復雜、難以拿捏尺度的人際關系卻恰恰是有章可循的,就像一個人對社會的認知態度一定來自生活環境(家庭),他也一定會用這種認知模式去面對工作、朋友、婚姻。她喜歡人際心理學,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溫度的。
如今畢金儀把她的生活分為“必須做的”和“喜歡做的”。
“喜歡做的”有太多:她喜歡整理院落的菜園子,種菜、澆水、施肥、除草;她喜歡在廚房里蒸炸煎炒,端出全家人贊不絕口的拿手好菜;她喜歡和女兒一起看宮崎駿的動漫、出門旅游;她的包里隨時隨地帶著偵探小說……
“必須做的”依舊是工作,她仍然少有時間做“喜歡做的”,但不同的是“必須做的”也變成她所喜歡的。然而無論是商業打拼還是做心理咨詢,畢金儀對工作的那種專注、負責早已經深入骨髓,只要她能使十分的勁兒就絕不只出九分力,她自嘲:“我這人挺貪心的,干得來就總想多干點?!?/P>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畢金儀對生命的感悟是:“活到四十歲不掙扎,年近五十順勢而為?!?/P>
她說即便當初沒有選擇心理學,也會在四十歲時自動離休,從她所拼搏過的商業戰場退下,遵從內心的方向選擇她所熱衷的。
有人說,在社會的急速劇變、人心浮躁的背景下,人際心理學的價值會越來越被看重,心理咨詢師會有更廣闊的舞臺。畢金儀微微一笑:“我不對未來的潮流做預判,如果有一天媒體和觀眾不再需要我時,我會順勢而退、瀟灑轉身。但我依舊會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并且隨著年齡增長、閱歷豐富,我的內心也會更強大,依舊為需要的人當一面鏡子,留一把椅子?!?/P>
2013年下半年心理咨詢師考試成績查詢專題 網校代報名服務! 2014上半年各地報名時間
最新資訊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取!2025-09-17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什么是焦慮型人格障礙?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