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普通心理學簡答題考點:第十七章 人際過程


第17章 人際過程
01.引起人際吸引的因素,包括接近、相似、獎賞和軀體吸引力。社會交換理論認為,關系的基礎是相互獎賞。
02.心理學家對愛有多種解釋。其中一種將情感型愛(以強烈的生理喚醒和溶入他人為標志)和友愛型愛(涉及內心的感情、友誼和情緒上的親近的愛)加以對比。Sternberg將愛分為:親密、熱情和決定/承諾三種成分。Sternberg認為這三種因素兼備才稱得上完美的愛。其他理論家認為,浪漫的愛是嬰兒依戀機制的延續。進化理論家強調性策略,即選擇配偶的技巧,性策略因性別而不同,反映了男女身上不同的進化選擇壓力。
03.愛的能力源于生物基礎,但是由文化定型,就象很多文化認為婚姻關系中不一定要有浪漫愛,甚至認為它不重要。
04.利他,指行為方式對他人有所幫助,自己沒有明顯的收獲,或者還有潛在的損失。哲學家心理學家在是否有真正的利他行為上存在分歧。利他行為可能是自私和非自私動機的混合物。
05.對旁觀者干預現象的研究發現,有不采取行動的他人在場,人們在危機時刻往往不會出手相助。這在部分程度上反映了責任分散(感到個人行動的責任減小)的結果。
06.攻擊,指意在傷害別人或生命體的言語或軀體行為。不同文化、不同種屬的動物中,雄性的攻擊性總是顯得比雌性的強。
07.心理動力學和進化論心理學家認為攻擊性根源于生物屬性。神經系統有組織、分層次地對攻擊性實施控制,其中杏仁核和下丘腦起了主導作用。攻擊性還特別受激素,尤其是睪丸激素的控制。認知-行為觀點則把攻擊行為解釋為社會學習和獎懲的結果。
08.挫折-攻擊假說,認為攻擊行為出自受到挫折的愿望或需要。修改后的一個假說認為,如果挫折或不愉快的情形引發不愉快的情緒,那么就可能引起攻擊。
09.社會影響,指他人出現對思想、情感和行為的影響方式。服從,是個體遵照權威的指示的一種社會影響過程。Milgram的系列研究顯示,如果人們相信權威的合法性,多數人會失去良心的控制而一味服從。
10.從眾,是人們改變自己的態度或行為一適合同伴或團隊的標準的過程。Asch的研究顯示,當面對一組人具有一致的意見,哪怕意見明顯錯誤,相當數量的人也會順從一致。從眾,是認知的需要,也是追求或規避獎懲的需要。在農業社會,人口密集,從眾現象更多,在那里,獨立是一種對適應不利的個性。
11.團隊,是人的行動會影響其他成員的人的集合體。自然出現的團隊一般有規范(團隊成員的行為標準),角色(對處于社會模式化的位置上的人所規定的適宜行為),領導者(比一般人施加更大影響的人)。
12.心理學家發現,團體決策的結果往往出現團體極化現象,即團體決策趨向冒險或謹慎兩個極端。
13.我們這個世紀巨大的社會變遷,諸如飛速的技術發展和傳統家庭結構和價值的崩潰,產生了深遠的心理變化,提出了進退維谷的適應和應付的難題。
最新資訊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9日)2025-09-19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8日)2025-09-18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7日)2025-09-17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6日)2025-09-16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5日)2025-09-15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2日)2025-09-12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1日)2025-09-11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0日)2025-09-10
- 2025年心理咨詢師《基礎心理學知識》每日一練(9月9日)2025-09-09
- 2025年心理咨詢師《基礎心理學知識》每日一練(9月8日)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