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三級心理咨詢師社會心理學重點串講(7)


1、利他的原因:(1)社會生物學的觀點(2)社會規范論的觀點,(交互性規范是社會交換的基本原則)
2、利他行為的影響因素(1)外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會情境、時間壓力和利他對象的特點。社會情境中他人在場對利他行為往往具有負面影響,在場人數越多,利他行為越少,獨自一人時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這是由于他人在場,導致去個性化,使個體責任意識喪失;或者個體傾向于把責任分給在場的其他人,導致責任分散,使自己的責任減輕。但研究表明,如果情境中出現助人行為的榜樣,就會產生示范效應,增加人們的利他行為。(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包括心境、內疚和人格(3)利他技能
3、幾種基本的社交情緒(1)社交焦慮(2)嫉妒,嫉妒是于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復雜情緒狀態。嫉妒的特點:具有針對性、具有持續性、具有對抗性、具有普遍性(3)羞恥與內疚,羞恥是個體因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陷,或者在思想與行為方面與社會常態不一致,而產生的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內疚是個體認為自己對實際的或想像的罪行或過時負有責任,而產生的強烈的不安、羞愧和負罪的情緒體驗。
4、態度是個體對特定的對象的總的評價和穩定性的反應傾向。
5、態度的特點(1)內在性(2)對象性(3)穩定性。
6、態度的成分有下三種:認知成分、情感成分、行為傾向性成分。由于上述三種成分的英文單詞首字母分別為C、A、B,因而有人把態度的ABC模型。一般地說,態度的三種成分是協調一致的。在它們不協調是,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導地位,決定態度的基本取向于行為傾向。
7、社會心理學家卡次提出,態度有四個方面的社會功能(1)工具性功能(2)自我防御功能(3)價值表現功能(4)認知功能。
8、態度的屬性:(1)方向(2)強度(3)深度(4)向中度(5)外顯度
9、美國學者凱爾曼提出態度形成的三個階段(1)依從(2)認同(3)內化,內化是態度形成的最后階段,個體真正從內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觀點,并使之納入自己的態度體系,成為自己態度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10、態度轉變的影響因素(1)傳遞者方面的影響效果①傳遞者的威信②傳遞者的立場③說服的意圖④說服者的吸引力(2)溝通信息方面的影響因素(3)接受者方面的影響因素(4)情境,溝通信息重復效率與說服效果呈倒U型曲線關系,中等頻率的重復,效果較好,重復頻率過低或過高,說服的效果均不好。
最新資訊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取!2025-09-17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什么是焦慮型人格障礙?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