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心理咨詢師二級專項練習題:教育心理學(27)


9.教師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中,承擔的責任比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中責任要少。(×)
由于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進行講授與解釋,似乎教師的作用也減弱了。然而,教師的作業其實更加重要而且更加困難。教師自己理解并掌握知識是一回事,將這些知識進行解釋并讓學生掌握是另一回事。因此,指導學生并使學生形成對某一主題的深入理解,需要更熟練的教學技巧。
10.在教育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比不使用多媒體更能促進學生學習。(√)
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教學由于能提供較多的視聽資源,學生不僅能聽能看,有時還能對其進行操作,故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理解、保持與使用新知識,有助于學生解決直觀性較強的問題,同時也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更強的主體感,更愿意參與學習。此外,該種教學方法常鼓勵學生整合自己的知識(如自然科學、數學與歷史等),以促進自己解決問題。
(十)動機與學習
1.動機的產生依賴于兩類因素(AD)
A、 需要 B、興趣 C、偏好 D、誘因
首先,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需要必須達到一定強度并指引行為朝向一定方向時,才有可能激發動機。其次,誘因,即使個體趨向或逃避刺激而獲得滿足后,也會影響人的動機。個體的行為往往取決于需要和誘因的相互作用,只有需要和誘因相結合才能成為實際活動的動機。
2.影響個體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三類(ABC)
A、 學習狀況 B、榜樣 C、他人評價 D、學習興趣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這個效能信息源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一般來說,成功經驗會提高效能期望,反復的失敗會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這么簡單,成功經驗對效能期望的影響還要受個體歸因方式的左右,如果歸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會增強效能感,把失敗歸因于內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會降低效能感。因此,歸因方式直接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②替代經驗。人的許多效能期望是來源于觀察他人的替代經驗。這里的一個關鍵是觀察者與榜樣的一致性。③言語勸說。因其簡便、有效而得到廣泛應用,但缺乏經驗基礎的言語勸說其效果則是不鞏固的。④情緒喚醒。
最新資訊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9日)2025-09-19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8日)2025-09-18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7日)2025-09-17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6日)2025-09-16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5日)2025-09-15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2日)2025-09-12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1日)2025-09-11
- 環球網校2025年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9月10日)2025-09-10
- 2025年心理咨詢師《基礎心理學知識》每日一練(9月9日)2025-09-09
- 2025年心理咨詢師《基礎心理學知識》每日一練(9月8日)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