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心理咨詢師二級知識點:發展心理學(8)


11、道德情感包括:移情、情感共鳴、內疚、羞愧、良心等
12、道德認知是指:個體對社會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的認識包括三個階段①前道德階段(道德判斷之前的階段)②他律階段(兒童認為規則規范是權威人定的,不能改變,對好壞的評定,只根據后果而不根據行為者的動機)③自律道德階段(認識的規則具有相對性,是可以改變的,對好壞的判斷標準著重于主觀意圖或動機,而不只是后果)
13、道德行為的發展:道德行為是以習得的道德準則為指導的行為,包括兩個方面:親社會行為和攻擊行為。
14、親社會行為指對他人或社會有利的積極行為趨向。攻擊行為是指針對他人的具有敵視性、傷害性或破壞性的行為。哈特普把攻擊行為分為工具型攻擊(兒童為了獲得某個物品而做出的搶奪推搡等動作)和敵意型攻擊(以人為指向的,,采用嘲笑罵人等言語指責,其根本目的是打擊傷害他人)。欺負的行為有三種:一是直接身體欺負,二是直接言語欺負、三是間接欺負
15、實施親社會行為需要具備的條件:①道德動機的發展②逐漸形成能設身處地為需要幫助者著想的能力③需要具備親社會行為能力。
16、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義:①是童年期集體歸宿感的心理需求②促進兒童的社會認知和社會交往技能的發展③有利于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④增進良好個性品質和社會責任感。
17、童年期兒童友誼的發展:一、友誼是建立在相互依戀的基礎上的個體間持久的密切關系,友誼是同伴關系的高級形式。
18、親子關系的發展:第一階段:父母控制(6歲以前)大部分重要決定由父母做出,第二階段,共同控制(6-12歲),第三階段兒童控制(12后)兒童自己做出更多重要決定。
19、童年期親子關系的特點:從幼兒期父母對其行為的單方面控制盒調節為主,逐漸轉變為由父母和兒童一起做決定。
20、兒童伙伴集體形成:依從性集合關系期;平行性集合關系期;整合性集合關系期(五六年級是伙伴關系依從性的高峰期,即團伙現象)。
21、家長和老師應坐好兒童入學的心理準備,主要包括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三方面。
最新資訊
- 2025年心理咨詢師考試考點記憶:心理健康到底有多重要2025-09-25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取!2025-09-17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