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咨詢心理學章節筆記3.1心理咨詢的對象和任務(3)


(四)使求助者學會理解他人
任何個體,都有發自人性的依附本能。彼此理解,是滿足此類本能的必要條件。無奈,現實世界里的名、利沖突以及其他沖突,打破了人性內在平衡,使依附本能被淹沒在這些沖突之中。這種狀況使人的心理產生扭曲,體驗到孤獨、嫉妒、怨恨,甚至產生嚴重心理問題。心理咨詢師如果協助求助者喚起自己的依附本能,他們就能自覺地理解他人以及理解群體對自己的重要性。一個人一旦把自己溶解于群體之中,一旦理解到自己與他人的這層關系,那么,這種理解,就可以成為緩解、甚至平復人際道德沖突、恢復人性平靜的關鍵。
(五)使求助者增強自知之明
個人的片面經驗、扭曲的社會需求以及不合理的生物需求,都可以產生片面的自我認知。使自己自覺、不自覺地對自己做出錯誤評估。這時,一個人就會處于“無自知不明”的狀態。
常言“人貴自知之明”?!百F”的意思是說,雖然人能“自知”,但達到“明”的地步,并不容易。所以如此,蓋因人的認知會受到種種局限。最大的局限是把“自我的需求”作為“自我認知”的參照系,而不是站在自我之外,使用客觀標準衡量自己。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這是加強修身的途徑,但是,通過這條途徑能否達到自知之明呢?答案不是惟一的,而是兩可的。如果使用客觀的做人標準,就可以通過反省自己,進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自己;如果按自我的需要(如只考慮“自我實現”的需要)來反思自己,其后果就不是這樣了。因為,按“自我實現”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思考的重點常常是“我的需要”而不是“客觀的需要”,所以,遇到心理問題時,多半歸因于外界阻礙個人成長,而不是“我的需要”是否合理。即便是發現了自己的弱點,也可以使用“自我接納”的原則搪塞過去。如此,雖然在“自我接納”的幌子下獲得一時平靜,但最終仍然不能達到“自知之明”和明確自己的前進方向。
“自知之明”的目標,是中國文化以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東方世界的修身標準,它與西方人關系不大。特別是與美國實用主義哲學以及“個人至上”的文化毫無相干。
(六)協助求助者構建合理的行為模式
受不合理行為模式困擾的求助者,若想改變自己的現狀,必須在心理咨詢師的協助下,建立一種新的、合理的行為模式。只有按這種合理的行為模式生活,他的行動才可以變成“新的有效行為”。所謂“新”,是過去從未嘗試過;所謂有效,是說這種行為可以滿足他自身發展的需要,如建立友好人際關系的需要、獲得知識的需要、成就感的滿足,等等。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啟發、鼓勵和支持求助者建構“新的有效行為”,可通過公開和直截了當的形式,如明確的建議和具體的指導,也可以通過含蓄的、間接的或暗示性的方式,如使用類比、列舉他人成功的事例,等等。
有時,求助者的確形成了合理的想法,可是他仍然不能行動起來。當他為此而深感苦惱時,這恰恰是協助他建立“合理有效行為模式”的最佳時機?!昂侠碛行袨槟J健笔怯扇舾删唧w的有效行動組成的,所以,心理咨詢師應當按計劃行事,逐個地協助求助者實施每個有效行動,比如,要建立合理的社會交往行為模式,必須實施以下若干有效行動:和藹誠懇地接待他人、平心靜氣地與人交談、耐心地傾聽別人、真實地表達自己、人情地理解別人、善于原諒他人、名利面前善于退避、危難時刻能挺身而出、對他人無私援助、對自己恪守勤儉……等等。如此,合理的社會交往行為模式一旦形成,它的反饋信息,就可以使你堅定地相信自己有能力自律,進而確立滿意的自我評價、合理的自我接納以及在道德水平上的自我肯定。與此同時,也滿足了自己的社會需求,清除道德沖突,維持持久的心理平衡,并且建立了維護心理健康的良好社會支持系統。只要針對求助者的心理問題,鼓勵求助者采取有效行為,就可使他擺脫苦惱,達到新的平衡。
解除心理問題的要害,不在于求助者能否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欲望,而在于求助者能否將合理的思想和欲望付諸行動。
最新資訊
- 2025年心理咨詢師考試考點記憶:心理健康到底有多重要2025-09-2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