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社會心理學章節筆記第一節第四單元: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


第四單元 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
知識點: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
1.社會學習論
2.社會交換論
3.符號互動論
4.社會認知論及場論
5.精神分析論
要點:社會學習論(領會)
試圖用行為主義解釋人們社會行為的學說叫社會學習論。行為主義主要的理論假設是,先前的學習對現在的行為有決定作用。
1.簡史
社會行為(識記):社會行為是人對社會因素引起的并對社會產生影響的反應系統,包括群體的決策行為、建設性及破壞性行為與個體的習見行為,以及人際之間的合作與競爭。
2.學習的機制
3.觀察學習
要點:社會交換論(識記)
主張從經濟學投入與產出關系的視角研究社會行為的理論。重點強調,“人們之間的互動是物質與非物質的一種交換”。
符號互動論(識記)
主張從與他人處于互動關系的個體的日常情境研究人類群體生活德,始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社會認知論及場論(識記)
強調個體認知過程在其行為中的重要性的社會心理學理論派別。沒有統一的理論體系。社會認知論的基本觀點主要是,個體并不是被動面對客觀世界的各類事物,而是把自己的知覺、思維和信念組織成簡明的有意義的形式。無論情境怎樣復雜,人們都能把某種意義賦予它。這種組織、認知和解釋,對個體在社會情境的行為影響很大。
精神分析論(識記)
奧地利著名學者弗洛伊德在治療神經癥及精神病的臨床實踐中創立的一種學說,后來發展為一種強調潛意識過程對人的行為有決定作用的理論,亦稱深層心理學。
要點:緊張與沖突(領會)
心理生活空間中,一個區域處于與周圍區域相對平衡的狀態稱作緊張;沖突是“近乎相等的強場力的對立狀態”。如果內外刺激使某一區域平衡狀態被打破,個體為恢復平衡,在心理生活空間尋求滿足需要的目標,釋放能量,驅動行為達到目標。如目標能滿足需要是正誘發力,使個體趨向目標;反之則為負誘發力,使個體回避目標。沖突有三種類型即雙趨沖突,雙避沖突與趨一避沖突。
人格結構(領會)
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與超我。
本我存在于無意識中的本能、沖動與欲望構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
自我介于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
超我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作用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在正常情況下,三者相對平衡,個體能得以適應環境和現實。
最新資訊
- 2025年心理咨詢師考試考點記憶:心理健康到底有多重要2025-09-25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取!2025-09-17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