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咨詢師 > 心理咨詢師備考資料 > 心理咨詢師考試復習輔導筆記:侵犯行為

心理咨詢師考試復習輔導筆記:侵犯行為

更新時間:2012-04-19 09:31:11 來源:|0 瀏覽0收藏0

心理咨詢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侵犯行為

  侵犯行為簡稱侵犯,也稱攻擊行為,是個體有意傷害他人的行動。侵犯是由侵犯動機引起的。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一)侵犯的構成

  侵犯是由傷害行為、侵犯動機及社會評價三方面的因素構成。傷害行為包括身體傷害和言語傷害;侵犯動機即侵犯的主觀意圖,是侵犯行為的直接原因;社會評價指的是,違反與破壞社會規范和社會準則的傷害行為具有反社會性質,而維持社會規范與準則的傷害行為(比如警察危急時刻擊斃劫匪)具有親社會性質。此外,還有介乎二者之問的傷害行為,即被認可的傷害行為。廣義的侵犯包括上面三種情況,而狹義的侵犯專指反社會的侵犯。

  (二)侵犯的原因

  1.本能論的解釋

  (1)弗洛伊德早期認為,人的性本能是個體行為的原動力,性本能遵循快樂原則,而自我保存本能使人趨利避害、適應環境。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后來,他修正了自己的觀點,認為人有生本能與死本能兩種對立的基本本能。死本能是個體一種向內的自我破壞的傾向。人只要活著,死亡本能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礙,因而對內的破壞轉向外部,以侵犯形式表現出來。侵犯是以社會不允許的方式表現的傷害意圖和沖動。若以社會認可的形式表現,則屬于競技、冒險等。侵犯沖動作為一種心理能量必須宣泄出來,否則不利身心健康。社會認可的宣泄方式,像體育比賽等,可視為替代性的侵犯沖動釋放途徑。

  (2)洛倫茨(K.Lorenz)是獲得過諾貝爾獎(醫學及生物學,1973)的習性學家和心理學家。他的侵犯理論是從動物習性研究中得出的:他認為侵犯是一種本能,具有生物保護的意義,其生存意義很重要。動物通過侵犯保護其求食、生存的領地,使幼小后代得以生存和發展,使物種能代代相傳。同類之間的侵犯不一定以毀滅為結局而可能是以失敗者的讓步為目的。他根據動物習性的研究推論人類的侵犯。認為侵犯是人類生活不可避免的,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級”,應該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辦法,例如發展冒險性體育活動。他指出,人口的擁擠可能會增加侵犯事件發生的機會,人口爆炸增大戰爭的危險性。

  2.挫折一侵犯學說挫折,既指阻礙個體達到目標的情境,也指行為受阻時個體產生的心理緊張狀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挫折主要是前者。挫折一侵犯學說最初由多拉德(J.Dollard,1939)等人提出。他們認為“侵犯永遠是挫折的一種后果”,“侵犯行為的發生,總是以挫折

  的存在為條件”。該學說的要點是:

  (1)侵犯強度同目標受阻強度呈正比例關系。

  (2)抑制侵犯的力量與該侵犯可能受到的預期懲罰強度呈正比例關系。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3)如果挫折強度一定,預期懲罰越大,侵犯發生的可能性則越小;如果預期懲罰一定,則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發生。

  后來,許多學者對這一學說提出修正。米勒(N.Miller,1941)指出,挫折也可以產生侵犯以外的結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茨(L.Berkowitz,1978)認為,挫折導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緒準備狀態即憤怒。侵犯的發生還與情境中的侵犯線索有關,與侵犯有關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強。

  3.社會學習論的觀點

  社會學習論認為侵犯行為是習得的。學習是侵犯的重要決定因素,個體通過學習學會侵犯,也可以通過新的學習消除侵犯。班杜拉(1977)提出的這一理論觀點得到了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持。侵犯行為的學習機制是聯想、強化和模仿。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導致個體的冷漠與畏縮,處于無能為力狀態,這個過程也是習得的。研究表明,習得的無能為力與個體歸因有很大關系。抑郁者傾向于把消極事件歸因于內部的、穩定的、普遍性因素;非抑郁者則傾向于外部的、暫時性的和特殊性因素的歸因。

  (三)侵犯的影響因素、

  1.情緒喚起水平

  高的非特異性的情緒喚起水平(比如惡劣的一tD境),會直接導致個體的侵犯行為的增加。而特異性情緒的喚起水平(如性喚起),也可能增加人們侵犯的可能性(侵犯性)。

  2.道德發展水平

  個體的道德發展水平越高,可以造成他人痛苦的侵犯行為就越難以發生。

  3.自我控制能力

  個體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水平下降時,侵犯行為就比較容易發生。

  4.社會角色與群體

  如果社會對一種社會角色較為容忍,那么擁有這種社會角色的個體的侵犯性就會明顯增加。在群體活動時,個體的侵犯性也傾向于增加。

  5.大眾傳媒的影響

  電影電視、網絡、報刊雜志等大眾傳媒的暴力和色情內容,會增加公眾尤其是兒童的侵犯性。去個性化和侵犯行為

  去個性化是一種自我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狀態。個體在去個性化狀態下行為的責任意識明顯喪失,會做出一些通常不會做的行為。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太專注于某事情,以至于完全忽略他人,甚至忽略我們自己是如何看待我們的行為的,這種情況下個體是處于去個性化狀態的。此外,藥物、酒精和催眠等因素,也可造成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水平迅速降低,使人處于去個性化的狀態。

  群體活動是去個性化最常見的情境。有過一則報道,說高樓頂上有個小伙子要跳樓自殺,救護車、消防車呼嘯而至,警察在為挽救生命苦苦努力。而高樓下看熱鬧的人越聚越多,突然人群中有人大叫“快跳呀”,其他人也跟著附和起哄,最后在眾人的“慫恿”和“鼓勵”聲中,年輕人對人間不再留戀,從樓頂飄然而下。在這種情境中,“看客”們是去個性化的,每個人都不再是自己,而是一個“匿名”的、和他人無差別的人。在去個性化的情境中,人們往往表現得精力充沛,不斷重復一些不可思議的行為而不能停止。人們會表現出平常受抑

  制的行為,而且對那些在正常情況下會引發自我控制機制的線索也不加反應。

  大量研究表明,侵犯行為與去個性化有密切的聯系。在去個性化狀態下,人群不分青紅皂白地攻擊目標,并且攻擊的強度遠超尋常而不能停止。球迷鬧事,一些“暴民”的打砸搶行為,都是非常典型的由于去個性化而引起侵犯的例子。心理學家認為,去個性化狀態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的意識,降低了對社會評價的關注,通常的內疚、羞愧、恐懼和承諾等行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從而使人表現出通常社會不允許的行為,使人的侵犯行為增加。

2012年心理咨詢師保過班套餐>>>      2012年心理咨詢師一對一輔導套餐>>>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免費試聽>>>    2012年心理咨詢師課程報名>>>         

2012年心理咨詢師考試報名>>>

更多信息請訪問:心理咨詢師頻道    心理咨詢師考試論壇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心理咨詢師資格查詢

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心理咨詢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