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學”課堂筆記(六)


言語、思維的腦機制
失語癥是一類由于腦局部損傷而出現的語言理解和產出障礙。這類病人意識清晰、智能正常,與語言有關的外周感覺和運動系統結構與功能無恙。所以,失語癥不同于智能障礙、意識障礙和外周神經系統的感覺或運動障礙。它是語言中樞局部損傷所造成的一類疾病。
語言產出障礙分為語詞發音、用語、語法和書寫功能障礙,統稱為運動性失語癥。除書寫困難稱為的失寫癥是左額下回語言運動區受損傷所致。這類病人說話很慢,似乎像初用外語講話的人,邊說邊尋找單詞,句子結構錯亂或用詞不當,常常用一些零散的名詞作為主題詞,缺乏謂語的正常表達方式。
感覺性失語癥。病人主動性語言產出功能基本正常,但聽不懂別人的口頭言語,稱為聽覺性失語癥,是維爾尼克區受損所致。看不懂書面語言稱為失讀癥,又稱視覺失語癥,是頂葉皮層的頂下小葉和角回受損致。
言語、思維的腦機制
大腦3個相互作用的機能結構單元,完成言語、思維的功能。首先,一些非言語活動區接觸外部事物產生知覺,作為形成概念的基礎。其次,語言功能區或概念形成區是位于額、顳葉皮層、基底神經節和間腦某些結構間的復雜網絡。這一功能結構可分為名詞、概念區、構詞與句子執行區和動詞調節區。最后,言語、思維調節的高級功能區,不僅在言語、思維功能間發生調節作用,也在言語思維和情感意志間發揮調節作用。如果這一高級調節區發生病變,就會造成言語思維貧乏和嚴重的衰退狀況。顯然,這一高級調節區位于旁海馬回附近的顳葉和額葉皮層。支持這種理論設想的科學事實多來自失語癥和精神分裂癥的研究。
簡述什么是韋達試驗?證明了什么問題。
對人腦兩半球言語功能進行實驗性研究的早期方法是韋達試驗。韋達首先應用異戌巴比妥單側頸動脈注射法選擇性地麻痹左腦半球或右腦半球,以考查人類言語功能的變化。他發現藥物注射后,在5分鐘之內注射藥的一側半球功能短暫喪失、除偏癱偏盲和偏身感覺障礙外,還伴有失語癥。如果注入藥物一側為優勢半球,則失語癥可持續2分鐘,隨后伴有認知不能和計數障礙。反之,藥物作用于非優勢半球,只能引起幾秒鐘的言語障礙,且不伴有命名和計數障礙。對言語功能來說,70%的人以左半球為優勢,15%的人以右側半球為優勢,還有15%的人兩半球的言語功能相等。
韋達試驗考查人腦對言語運動功能的不對稱性。
怎樣用實驗證明正常人大腦兩半球思維的不對稱?
⑴韋達試驗;
⑵雙耳分聽試驗則考查言語聽覺功能的兩半球不對稱性。通過立體聲耳機將成對的聲音刺激(但內容不同)送至雙耳,這樣連續給予聲音刺激,每次同時到達兩側半球的聲音刺激內容不同。最后請被試說出聽到的聲音內容。結果表明,言語性刺激的聽覺能力以左側半球(右耳)為優勢的人居多,右側半球(左耳)對音樂性刺激的分辨能力為優勢者居多;
⑶對語言視覺功能中兩半球不對稱性的實驗研究多采用速示試驗,將文字材料或非文字的簡單圖形材料在速示器中連續呈現。被試注視速示器的屏幕,每次快速呈現的材料由于時間極短,不超過200毫秒,來不及眼動和形成雙眼視野的變換。所以,速示器試驗保證每個半邊視野的刺激沿視覺通路投射至對側半球皮層中。根據反應時和錯誤率判定被試哪側半球為優勢。結果表明,對文字性材料大多數人以左半球為優勢,而對非語言文字的圖形材料以右側半球為優勢。
病人用隔裂腦來做實驗,正常人用麻醉做實驗。
本能與動機的生理心理學基礎
簡述饑、飽感的腦結構
50年代初發現,動物下丘腦外側區的損傷導致動物不吃、不飲狀態;如果電刺激此區則引起動物大量飲食的行為。因此,50年代以來一直把下丘腦外側區視為饑餓中樞。在發現饑餓中樞的同時,也注意到下丘腦腹內側核的電刺激能使攝食中的動物停止進食;損毀此區導致動物過度飲食與肥胖的后果。又將下丘腦腹內側核視為飲中樞。在下丘腦中就存在著饑、飽的兩個對立中樞,它們之間的機能關系決定著攝食行為,故統稱為攝食中樞。
近年來,對飽中樞的精細研究所積累的科學事實表明,具有這種生理功能的腦結構并不是下丘腦腹內側核。下丘腦的旁室核的軸突在腦垂體后葉附近形成的突觸和與迷走神經運動背核間形成的突觸聯系,對“飽”感的調節具有更重要作用。除下丘腦腹內側區和旁室核之外,下丘腦穹窿柱周圍區也具有飽效應。
總之,50-60年代提出的經典饑餓中樞(下丘腦外側區)和飽中樞(下丘腦腹內側核),經過近20多年的研究得到修正。現在認為與饑、飽感有關的腦結構主要是下丘腦的外側區、旁室和圍穹窿區。
為什么這些腦結構是饑飽的生理機制的重要中樞呢?一方面,由于這些腦結構與腦內化學通路有著交錯的關系;另一方面,它們與復雜的體液調節機制也有復雜關系,與多種激素和葡萄糖代謝有關。
作為本能行為,性反射的初級中樞位于脊髓腰段,更具體地說是腰髓前角的球海綿狀核,該核的運動神經元發出軸突直接支配生殖器的肌肉,以保證交配行為的完成。下丘腦的前部存在一個腦高級的雄性性行為中樞,它位于內側視前區,稱為性兩形核。在雌性動物中,腦內高級性中樞位于下丘腦的腹內側枋。
除了雄性動物的性兩形核和雌性動物下丘腦的腹內側核之外,兩性動物的性行為還受更高級的腦中樞調節,顳葉皮層在性對象的識別和選擇中發揮重要作用。顳葉損傷的人或動物均表現出嚴重的性功能異常。
防御、攻擊行為類型
最常見的防御行為是逃避危險或有害目標的行為。根據危險或有害目標的特點,可能出現不同類型的防御行為,主動逃避反應或被動逃避反應。大多數動物以主動逃避為主要防御行為模式;但刺猬、龜等動物則以被動逃避為主要防御行為模式。除了逃避的自我防御行為,各種動物都有種屬內個體間為了爭奪食物、領地或性對象而引起的攻擊行為。這些行為的共同特點是帶有情緒色彩,所以有時稱之謂情緒性攻擊行為。
母性攻擊行為與保護自身的生存無關,而是一種保存和延續種族的本能行為。哺乳期的動物為保護幼仔不受外來者的侵害,以猛烈地攻擊驅逐外來者。
殺幼行為是將幼仔殺死的行為。殺幼行為也是對種族延續有利的行為,這是由于雄性動物只有殺掉哺乳中的幼仔,才能使雌性動物較早地擺脫哺乳期而重新受孕。雌性動物的殺幼行為可能與幼仔多、過于擁擠或哺乳能力所不及而引起的。母動物總是選擇最弱小仔動物除掉以保證有強壯的后代延續種族。
根據現有的科學事實,下丘腦是防御攻擊行為的重要中樞,它的不同區影響著不同類型的防御、攻擊行為。杏仁核、隔區等邊緣系統對下丘腦的這一功能進行著調節與控制。對于情緒性攻擊行為而言,杏仁核發生興奮性調節作用,隔區產生抑制性調節作用;對于捕食攻擊行為而言,杏仁核實現著抑制性調節作用。
最新資訊
- 別再到處找題了!心理咨詢師歷年真題完整版,一鍵獲取!2025-09-17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為什么我們總愛“隨大流”?2025-09-16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容易焦慮的人,常常陷入這個習慣2025-09-15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別被小事氣炸!教你克服“野馬效應”2025-09-13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職場中感到不開心該怎么辦?如何緩解?2025-09-12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職場實用心理學訓練營2025-09-11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在心理咨詢中,如何處理來訪者的情感反應?2025-09-10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在職場中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個人魅力?2025-09-09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如何判斷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情感需求?2025-09-08
- 環球網校心理知識小課堂:什么是焦慮型人格障礙?202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