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施工知識分享:城市環境設計與人文價值開發的思考
編輯推薦:2021裝配式《案例分析》模擬題
溫馨提示:中國建設教育協會將在4月25日進行裝配式考試,點擊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及時獲取裝配式考試節點信息。
一、未來城市建筑環境設計的剖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筑的發展之路, 可謂曲折艱難,步履蹣跚。在經歷了長期封閉自鎖的文化斷裂之后,中國建筑界重新放眼世界,這已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多元化的世界, 一個令我們歡喜而又困頓的世界。在西方當代建筑的沖擊下,我國建筑界終于又開始認真地思考建筑的問題了。 外國特別是西方文化和各種思潮在國內迅速傳播, 出現了諸多與傳統思維和傳統文化反差很大的現象。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植根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現代化模式同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協調, 是經濟現代化與文化現代化的不同步。 我們迫切需要植根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現代化模式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合對接起來。
中西建筑文化的和合, 在經歷了系列思想的沖突和論戰,從“神似”與“形似”到傳統與創新,從民族化與現代化到地方文脈與世界大同, 從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到建筑觀念的傳承與更新……, 毫無疑問,這些論爭與我國建筑界接受外來建筑文化,特別是西方當代建筑思想有關, 其中已經隱伏了對舊有價值觀念的懷疑甚至挑戰。但同時,這些論爭又明顯地反映出我們思想的混亂和迷惘, 反映出我們的理論和創作, 我們對建筑的基本理解以及對當代世界建筑潮流等等認識的表面化傾向[1]。我們至今沒有形成自己比較完整的建筑理論體系。 如果用一句話描述我國當代建筑創作與理論的現狀,那就是“多主義而又無主義”。 而建筑的的根本目標是什么? 我們引進和吸收外來建筑思想、理論的目的何在?當代中國建筑在疲于摹仿,借鑒了一個個流派、主義之后,自己的路應當如何走?我們自己的主義在哪里?這就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所謂主義, 就是有鮮明特色的完備的理論體系和相應的創作實踐。一個主義就是一個學派,主義和學派的形成,是思想深刻和成熟的標志。歐洲建筑無比豐富的發展過程, 就是各色各樣主義和學派形成與交替的過程。主義和學派是為解決問題而存在的,它代表著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西方當代文化與建筑正是在一個個主義的推動下發展前進的。
“當不同文化發生相互碰撞時,‘雜交’的結果也許更健康和更富創造力。在文化史上,東西方交會已不新鮮,但實質上東、西文化的真正交流并不多,至少在中國這方面直到最近為止都一直沒受什么大的影響或發生根本的改變。在漫長的將來,既然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重大問題, 我們不應該再作過多的猶豫了。東西方交會是不可避免的。中國傳統設計為了自己的國家和世界四分之一人口也應作些改革了,老子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2]研究外國,更有利于認識中國、發展中國;研究近現代,對古代的東西也可以學活了,回過頭來更有利于用之現代;借用多學科的不同觀點,有助于更深入地剖析問題;著眼于現實問題的研究與創造,更有利于發掘中外古代文化的積極有用的部分。 錯綜復雜的現實問題,不是某一種傳統,或某一種現成的近代理論、方法、途徑所能解決的,我們必須在這五彩繽紛的世界遺產中廣泛地汲取營養, 在比較文化中認識和發展自己,博采所長,取其所需。 未來城市建筑環境設計更重要的是融會貫通,立足于創造。
長期以來, 我們的理論與創作給人以這樣的印象,仿佛我國建筑的發展就是形式與風格的發展,而社會對建筑的要求也僅僅是形式與風格的要求,使得我們的建筑活動形成了一種只注重表面形式。 這種風氣必然地引導了一種錯誤的創作態度。 由于不是把建筑當作一個充滿人類活動和各種意義的事情研究, 而是作為一種單純的物質實體, 或 “藝術作品”。建筑師面對具體、現實的設計任務,便很難自覺地從哲學、 美學的高度去探討建筑的終極目標與意義,甚至也很難想到應當對人的日常生活作深入、細致的體察和分析,卻極易沉湎于形式與色彩、結構與空間等一類“真實”的存在之中,對建筑的手段投之以巨大的熱情和全部的精力, 而對建筑的目的卻報之以漠然。 這種態度無可避免地導致了建筑意義的喪失和形式主義的泛濫。 我們的建筑設計之所以總令人感到缺乏內涵, 之所以學習, 借鑒了那么多主義、流派,卻仍未使我們走出這一困境,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思維方式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在這種思維方式的引導下, 我們的建筑學一邊積累著構圖、造型、功能分析、空間構成以及材料使用的經驗和技術,一邊卻把人、人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審美取向等這些決定著建筑存在、 目的與意義的東西遺忘了。而要扭轉這種局面,就必須從根本上反思和清理我們的建筑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 探尋并追問建筑存在和終極的價值與意義。
當今,世界正走向多元格局,一個開放性城市當然是諸多建筑文化的集合體, 但應當至少有一種或幾種,對形成民族地域性格起主導作用的傳統,即主流傳統。 事實上, 每個民族地域都有某些突出的性格, 這種民族地域性格對創造民族地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反過來也可以說,民族地域文化熔鑄了民族地域性格,而這種文化也包括了建筑文化在內。建筑有自己的語言體系, 每一民族地域的建筑形式都產生于本地區的自然及人文條件, 而且和語言文字一起構成了本民族地域獨特的表述和交往手段。 從地域分布的橫向層面上看, 各地的歷史建筑無不閃爍著鮮明個性風采。 而時至現代,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群體的文化性征卻模糊了,趨同的模式化現象極為嚴重。 由于盲目借鑒國外的建筑文化,塑鋼、涂料、面磚等成為建筑的標準套裝,這些組裝出來的成品雖然功能完善,設施先進,時髦氣派,但地域特色、文化脈絡卻蹤影全無。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固然有信息傳播全球化沖擊滲透導致的建筑文化趨同的外因,但最原始的窠臼恰恰是我們自己創設的。一方面對古代建筑文化精華缺乏系統的研究與提升,要么摒棄,要么復古。另一方面對世界建筑文化精華采取囫圇吞棗式的拿來主義, 或簡單地把中外建筑進行雜交,造成不倫不類。而我們只有對傳統建筑文化不斷傳承發揚, 同時又消化吸收外來建筑文化的養分與先進技術,因地制宜,才能創造出具有個性化風格的優秀建筑。
二、人文價值的開發與運用
當代建筑的發展中存在著各種矛盾的現象和思想,使我們無法確立共同的方向和目標。只有對生活意義與價值的追求在無形中引導著我們對建筑的探求, 使我們在混亂和迷惘中尚有可能把握其發展的合理走向,因這才是建筑真正永恒與內在的目標。今天,正是在這一目標的激勵下,一些建筑師和理論工作者重新開始了一種嚴肅的工作。他們從人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和環境需要出發, 通過建筑的物質創造與表現, 恢復并強化那些正在失去的人性和文化相關性的觀念。由此產生的建筑才是充滿人文精神的,屬人的生命世界,具有人情味。同時確立建筑為人服務的價值觀念和價值標準,或者更準確地說,為建筑的創造與評價確立一種根本的內在的人文尺度。 人文尺度的確立, 目的在于重建和發掘建筑的人文價值,為人類尋求、發現和設計出生活與生命精神的理想之境。 這就決定了其關注的焦點必然從對建筑物質形態自律性的認識轉向對作為主體的人及其文化活動的把握, 以謀求對現時代人類的生存境遇、行為根據、價值觀念、生活意義、前途命運等同建筑活動的關系的合理性闡釋。 這樣,建筑活動就具有了人類文化行為的意義。 對于建筑的創造和評價,惟有人文尺度才是具有根本性的尺度,因而也是惟一真實和內在的尺度。 如果失去人文尺度,建筑活動縱然再多的“創新”也難免走向喪失自身意義的命運和境地。
裝配式建筑作為一種新興的建筑施工方法,其很多優點都是傳統建筑無法比擬的。以上內容就是“裝配式施工知識分享:城市環境設計與人文價值開發的思考”,更多裝配式新發展新資訊,歡迎繼續關注環球網校裝配式建筑行業頻道!環球網校為大家提供 免費預約短信提醒服務和裝配式精華考點/課程講義,點擊下方免費下載即可獲取。
最新資訊
- 干貨分享:裝配式建筑防水是如何施工的?2022-02-06
- 裝配式建筑究竟是什么?這個回答真的非常全面了!2022-02-05
- 調研總結:裝配式住宅項目疊合板超厚原因分析與控制措施2022-02-04
- 干貨來了!整體衛生間在裝配式住宅中的應用有哪些?2022-02-03
- 工廠化生產的混凝土預制件都有哪些優勢?裝配式PC板生產線大揭秘!2022-02-02
- 裝配式建筑發展快速,避開這幾個大坑才能成為最大贏家!2022-02-01
- 裝配式斜屋面施工案例分享——萬科沸騰里一期工程別墅項目2022-01-31
- 酒店裝配式裝修干貨分享:什么是裝配式技術體系?裝配式內裝的優勢有哪些?2022-01-30
- 裝配式酒店裝修中有哪些容易出現的失誤?2022-01-29
- 裝配式酒店裝修時需要注意哪些地方?202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