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人XXXX-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97SE亚洲国产综合在线-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統計師 > 統計師行業動態 > 中國統計學會副會長鮮祖德就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解答

中國統計學會副會長鮮祖德就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解答

更新時間:2013-02-08 12:57:42 來源:|0 瀏覽0收藏0

統計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填寫圖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中國統計學會副會長鮮祖德就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解答

  相關鏈接:中國統計學:2011年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報告

  2013年2月8日,中國統計學會發布了“2011年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報告”。就此,中國統計學會副會長鮮祖德就有關疑問進行了解答。

  問:研究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的目的是什么?

  答:《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是在原《綜合發展指數》基礎上修改完善的。2011年中國統計學會組織老師研究制定了《綜合發展指數編制方案》,并發布了《2000-2009年地區綜合發展指數報告》、《2010年地區綜合發展指數報告》。考慮到我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新情況,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為更加突出反映民生改善情況,課題組在原《綜合發展指數編制方案》的基礎上,調整和補充了部分指標,將其修訂為《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編制方案》,并依據此方案測算了2000-2011年各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主要修訂情況如下:①在民生改善類指標中增加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和每千人擁有社會服務床位數兩個指標;②在社會進步類指標中,把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比例替換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標準占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例,把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比例替換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標準占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例;③刪除了個別相關和重復的指標。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推動科學發展的、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績效評估體系和方法,弱化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評價考核,強化對結構優化、民生改善、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的綜合評價考核。作為統計研究部門,我們做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嘗試從統計上設計一套比較能綜合、全面地反映地區發展與民生改善的指標體系。這項研究還是初步的研究,我們還在不斷完善,也歡迎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問:設計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考慮了哪些因素,有什么原則?

  答:在設計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時,主要考慮了如下一些因素和原則:

  一是導向性原則。指標體系要充分發揮導向、引領作用,激勵各地區進一步增強科學發展意識和發展能力,創新體制機制,切實有效地加快科學發展進程。

  二是前瞻性原則。建立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視野要開闊,著眼要長遠,不僅要考慮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且要考慮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力爭與“十二五”規劃相銜接,重點應放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

  三是開放性原則。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過程,應保持指標體系的動態性和開放性,根據地區發展的新情況、新特征及中國發展階段的變化,及時對指標體系進行補充、完善和修訂。

  四是可操作性原則。指標選擇具有代表性,同時兼顧統計數據的可獲得性,使指標可采集、可量化、可對比。指標設置要與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等相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指標銜接一致,以增強指標體系的政策導向與實踐意義。

  五是公認性原則。評價指標不僅要以客觀指標反映地區發展的數量特征,更要把群眾認可、滿意作為一項重要的衡量標準,做到量化考評和定性考評相結合。因此,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引入公眾評價指標,以充分考察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提高公眾對于發展的參與度和認可度,主觀性指標的引入強化了“既看數字又不唯數字”的理念。

  問:這套指標體系都包括哪些方面?為什么要用一套指標體系來反映地區發展與民生?

  答:這套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科技創新、公眾評價六個方面,42項指標。從現在的測評方法來看,除公眾評價這個方面外,其他五個方面都可以單獨合成一個指數,然后加權合成一個總指數,即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這個指數可以用于評價各個地區的發展與民生改善情況,可以橫向比較也可以縱向比較。

  以前,我們在認識上總是把一個地區的發展簡單地等同于經濟增長,這會導致各地單純追求GDP的增長速度。當然,不是說GDP這個指標不對,到目前為止,它還是衡量經濟增長最好的一個指標。但GDP確實有其局限性。比如說,GDP不能準確地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因為它反映的是在一定時期內,新增加的最終的產品和服務,對過去的財富沒有反映;不能完全反映經濟增長的社會成本,比如自然資源的利用以及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不能完全反映一個地區或者是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水平,比如收入差距等問題。而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是從各個方面來綜合評價一個地區的發展與民生改善情況。GDP是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里面的一個指標,按照一定的權重體現在我們這個指標體系中。

  如何更好地對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綜合評價,有關國際組織和一些國家都進行了積極探索。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從1990年開始發布用以衡量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簡稱HDI),該指數是在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人均GDP三個指標的基礎上計算生成的。英國于1996年提出了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并成為在全球首次提出全套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國家。聯合國大會于2000年通過決議,提出了8項“千年發展目標”及相關的18項具體目標和48項指標,內容涉及社會公平(反貧困、教育平等、性別平等)、生命健康、環境保護及全球合作等方面,成為衡量社會發展進程的重要標準。

  問:這套指標體系是如何反映民生改善的?

  答: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民生優先、發展的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按照這樣的要求,我們研究制定的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可以說整個體系都是反映地區發展與民生的改善,特別是在體系中把民生改善作為一個方面放在一個比較突出的位置。指標體系中的民生改善主要是通過三個方面來反映:一是收入分配,二是生活質量,三是勞動就業問題。每個問題都有多個指標來反映,一共是13個指標。如反映收入分配,用城鄉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城鄉居民收入比等指標反映;反映生活質量,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恩格爾系數、平均預期壽命、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等指標反映。

  問:從各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測算結果來看,主要有什么發現?

  答:我們在計算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時,主要是借鑒了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等有關方法,根據指標的上、下限閾值來計算各個指標的評價指數,指數一般介于0至100之間,然后再根據指標權重合成分類指數和總指數。如果一個地區的發展與民生指數越大,表明這個地區發展與民生改善的狀況就越好。如2011年,東部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為69.53%,高于東北地區(60.22%),說明東部地區發展與民生改善狀況好于東北地區。當然,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是動態的,它是反映一個階段地區發展與民生改善的狀況,隨著地區發展出現新情況和新特征,我們將及時對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補充和完善,同時修訂指標的閾值并測算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

  從測算結果來看,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有如下一些特點:

  一是四大區域發展與民生指數穩步提高,中、西部地區增速較快。

  具體來說,2011年,四大區域的發展與民生指數,東部地區最高,為69.53%,比上年提高2.50個百分點;東北地區次之,為60.22%,比上年提高2.19個百分點;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分別為58.33%和55.41%,分別比上年提高2.73和2.79個百分點。從指數的增速看,西部地區最快,為5.30%;中部地區次之,為4.91%;東北地區和東部地區分別為3.78%和3.73%。

  從2000年以來的變化情況看,我國四大區域發展與民生指數均穩步提高。2011年與2000年相比,東部地區由46.66%提高到69.53%,中部地區由36.98%提高到58.33%,西部地區由34.61%提高到55.41%,東北地區由40.55%提高到60.22%。

  二是31個省(區、市)發展與民生指數普遍提高,差距有所縮小。

  2011年,31個省(區、市)的發展與民生指數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指數排在前十名的地區分別為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山東、遼寧和重慶;指數增速排在前十名的地區分別為甘肅、重慶、青海、河南、海南、安徽、貴州、新疆、四川和云南。

  全國31個省(區、市)發展與民生指數的變異系數,自2004年后呈現逐年縮小的趨勢,表明省際間差距在縮小。2011年,變異系數又由上年的0.172縮小到0.162。

  三是就各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與人均GDP來比較來看,大體上是比較相一致的,但有些省份的人均GDP比較高,但發展與民生指數相對落后;有的省份人均GDP較低,但發展與民生指數卻比較高。

分享到: 編輯:環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統計師資格查詢

統計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統計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