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遼寧教師資格小學《教育學》輔導:德育過程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2015教師資格證報名入口
第二節 德育過程
德育過程的理論是探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質和規律的理論。它是制定德育原則的理論基礎,是進行德育工作的科學依據。很好地理解德育過程,將有助于理解德育的原則、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學性。
一、德育過程概述
(一)德育過程的概念
德育過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為目標,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參與、雙向互動的教育活動過程。這一概念包含以下幾個要點:
1.德育過程是一種育德活動過程,是教育者的組織、啟發、引導與受教育者的認識、體驗、踐行結合的文化一心理互動的過程,是思想品德教育活動的展開、運行、延續、發展的流程。
2.德育過程是有目的的活動過程。這里所說的目的是德育目標,即通過教育,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規范、心理發展、品德能力等方面所要達到的規格要求。德育過程就是要借助一定的教育方式實現既定德育目標要求的過程。
3.德育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參與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也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文化一心理互動的過程,因此現代德育要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能動性,重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參與。
(二)德育過程與思想品德形成過程的聯系與區別
德育過程與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之間有內在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體現在兩者都是在同一過程中實現的。同時兩者又有很大的區別,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德育是教育的組成部分,其實施屬于教育活動范疇,是社會現象,發生于班級、群體、社會等層面;思想品德形成是屬于人的素質發展的范疇,是個體現象,發生于個體層面。
第二,德育過程是從外部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過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在外部影響作用下,個體內部運動或19主構建的過程。
第三,德育過程是受教育者與外界教育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道德主體與外界各種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
二、德育過程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
德育過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手段(包括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等)幾個因素構成的。這些因素在德育過程中都有各自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相互間存在著復雜的聯系和關系。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德育過程的組織者、領導者和調控者,是一定社會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體現者,是德育活動的設計者、領導者和德育影響的施加者、調控者,在德育活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間接的教育者個體和群體。在德育過程中,直接的教育者主要是學校教師個體和群體。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對象。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個體和群體。在德育過程中,受教育者包括學生個體和學生群體。受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既是德育的客體,同時也是德育的主體。當他作為教育者教育的對象時,他是德育的客體;當他接受德育影響、進行自我品德教育和促進l9我品德發展時,他便是德育的主體。
(三)德育手段
德育手段主要包括德育的內容和方法。德育內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法紀道德規范的總和,是受教育者學習、修養和內在化的客體。德育內容不是由教育者隨意確定的,而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與需要確定的,它并非任意為之的,而是有一定范圍和深淺層次的特定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法紀道德規范。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它是憑借一定的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進行的。這些物質和精神的手段是溝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并使之發生相互聯系的媒體和中介。
從各自結構的組成和功能上看,這幾個因素是相對獨立的,它們各有其特定的內容、地位和作用。但與此同時,它們之間也并非相互割裂、彼此孤立的。教育者要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去培養受教育者的品德,受教育者也有接受教育和發展品德的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相互聯系與作用的統一活動,又是憑借德育內容和方法的中介作用而發生的。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教師資格每年考試次數統計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或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2015教師資格證報名入口
三、小學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從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內部結構、思想品德發展的內部動力、思想品德發展與外部環境的關系、發展歷程等方面,我們可以認識到小學德育過程的一些基本規律。
(一)小學德育過程是教師教導下學生能動的道德活動過程
兒童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嬰兒的遺傳素質不可能自然地生成品德,他只有在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才能逐步發展自己的思想意識,形成自己的品德。社會活動,尤其是德育活動是小學生品德發展的源泉和基礎。
1.小學生品德的發展是在活動中能動地實現的
兒童吸取社會的影響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過兩個方面的活動:一方面是家庭和社會交往活動對兒童品德發展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學校教育有目的、有組織的德育活動施加的影響。
與此同時,小學生不僅是被影響、被教育的對象,而且是能動地吸取環境和教育影響的主體。外界影響只有通過學生內部的思想情感活動,才能被他們所理解、選擇和吸取,成為自己的觀點、需要和追求。也只有這樣社會影響才能轉化為小學生個人的品德。
2.道德活動是促進外界的德育影響轉化為小學生自身品德的基礎在學生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要使外部的教育影響順利轉化為小學生的內在品德,道德活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促進德育影響轉化為學生品德的基礎。
3.進行德育要善于組織、指導小學生的活動
學生的活動包括外顯的學習、文娛等實際活動,也包括內部心理活動。在德育過程中,首先要組織好學生的實際活動,才能啟迪、激發和引導他們積極開展內心活動,以促進思想認識的提高和品德的發展。而內部思想情感上的心理活動一經發動和開展起來,又會表現出巨大的能動力量,指導外部實際活動。
(二)小學德育過程是培養小學生“知、情、意、行”全面發展的過程
學生的品德是由道德的“知、情、意、行”幾個因素所構成的。知,是指道德認識,是人們對道德規范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也包括道德觀念、信念和評價能力;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是非、善惡進行判斷時引起的內心體驗,是對客觀事物愛憎、好惡的主觀態度;意,是指道德意志,是為道德行為所做出的自覺頑強的努力,是調節行為的一種精神力量;行,是指道德行為,是人們在道德認識、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對他人和社會作出的反應,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壞的根本標志。
一般說來,人的品德是在活動和交往的基礎上沿著知、情、意、行的順序形成發展的。因此,培養小學生品德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品德認識、陶冶品德情感、鍛煉品德意志和培養品德行為習慣,即所謂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之以行”,這是符合德育過程規律的。
在品德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知、情、意、行幾個因素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其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而在從知到行的轉化過程中,情、意起調節促進作用。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應同時在知、情、意、行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以促進學生品德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全面發展。
(三)小學德育過程是促進小學生品德發展矛盾的積極轉化過程
小學生在思想上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從反映內容上看,有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的矛盾,有先進思想與落后思想的矛盾;從認識過程上看,有從不知到知、從片面到全面的矛盾。
這些矛盾,可以總括為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的矛盾。積極因素是接受新教育的基礎,消極因素是接受新教育的障礙。正是這些矛盾運動推動著學生個體思想品德的發展變化。
一個學生無論向哪個方向發展,都必須經過思想上的矛盾轉化。或是由原來的比較無知、比較片面的認識轉化為比較有知、比較全面的認識,積極因素處于思想矛盾的主要方面;或是認識沒有提高,比較片面,消極因素處于思想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就要求在小學德育過程中,注意如下兩個方面: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教師資格每年考試次數統計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或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點擊查看:教師資格全國統考VIP保過方案 2015教師資格證報名入口
1.小學德育要促進小學生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積極轉化
解決德育過程的主要矛盾,落實在小學生品德上就必須促進個體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積極轉化,為此需要解決三種不同性質的矛盾:一是認識性質的矛盾;二是能力性質的矛盾;三是思想性質的矛盾。
2.小學德育要調節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外部矛盾
學生品德發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是指學校德育的要求與社會、家庭等方面對學生的影響不一致而產生的矛盾。要解決這些矛盾,必須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與家庭、社會有關機構取得聯系,互相協作,有目的、有計劃地控制、調節環境的影響;同時還要提高小學生識別善惡、是非的能力和抗腐蝕能力,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
(四)小學德育過程是提高小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過程
在德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能動地進行道德活動,培養他們的知、情、意、行和促進他們品德發展的內部矛盾轉化,都有賴于培養和發揮學生個體的自覺能動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1.自我教育能力在小學德育過程中的作用
隨著小學生年齡和才智的增長,他們的自覺能動性在品德上主要體現為自我教育能力在品德發展與提高過程中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重要條件,只有重視培養與提高小學生的這種能力,學生品德內部矛盾才能轉化,德育才能進行得更順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小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其品德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
德育的任務就在于把小學生從缺乏道德經驗與能力、依賴性較強的孩子逐步培養成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獨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社會成員。所以說,德育過程也是提高小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過程。
2.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特點與構成因素
自我教育能力與自我教育聯系密切。自我教育能力產生發展于自我教育活動過程中,同時它又是自我教育活動的條件。兩者互相依賴,彼此促進,是同時發展起來的。雖然在教育過程中,小學生的自我教育是在教師的教育下進行的,但自我教育與教育不同,是小學生個人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動。所以,小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就是個人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所構成。自我評價能力是自我教育的認識基礎。沒有自我評價能力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一個人只有能夠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才能進行自我教育,也才能正確評價自己,分析自己的優點與缺點、進步與不足,就愈能明確自我教育的目標與要求,有效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調控能力是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自覺調節控制自己思想與行為的能力,是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機制。
3.德育要促進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
兒童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它同兒童的認識能力、自我意識的發展,同兒童的社會交往、道德實踐活動的擴大,同兒童的道德經驗積累與道德能力的提高都是分不開的。德育要促進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在德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把教育與學生的自我教育結合起來。
教師資格小秘書短信提醒 >>免費訂閱 教師資格每年考試次數統計
環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或論壇,或加入環球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QQ群:233874442,我們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最新資訊
- 幼兒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作文2025-09-02
- 20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綜合素質分析題-學生觀2025-09-02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簡答題,務必收藏!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重點:法律法規16分原來這么好拿!一文分清責任歸屬2025-08-29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二重點考點:一文速記“三大定律”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試資料,這些務必背誦2025-08-28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小學綜合素質必考的4個考點,4個口訣拿下44分2025-08-28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資料:影響身心發展的因素2025-08-27
- 25下教師資格證小學科目二內容:三大直觀手段2025-08-27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小學綜合素質考試內容:需要背的12個考點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