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與品德的形成復習指導(4)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取向階段(“好孩子” 定向階段)
此階段的兒童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對道德行為的評價標準是看是否被人喜歡、是否對別人有幫助,是否會受到贊揚。為了贏得別人的贊同,當個好孩子,就應當遵守規則。判斷行為的好壞主要依據動機:有利他動機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動機的就是壞的。
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取向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服從權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會習俗,尊重法律權威,有責任感和義務感。認為只要行為違反了規則,并給他人帶來傷害,不論何種動機,都是不道德的。相反,凡是維護權威和社會準則的行為,就是好的、正確的。
(3)后習俗水平(15歲以后)
這一水平又稱“原則水平’’,它的特點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則作為自己行為的基本準則,能從人類正義、良心、尊嚴等角度判斷行為的對錯,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權威的約束,而是力圖尋求更恰當的社會規范。這一水平包括著兩個階段: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取向階段
這一階段的兒童認識到法律、社會道德準則僅僅是一種社會契約,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變的。一般他們不違反法律和道德準則,但不用單一的規則去評價人的行為,表現出一定的靈活性。契約可以根據需要改變,符合大眾權益。
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取向階段(良心或原則取向階段)
根據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去判斷是非善惡,超越現實規范的約束,即以良心、正義、公平、尊嚴、人權等最一般的原則為標準去進行道德判斷,行為完全自律。當根據自己所確立的原則活動時,個體就會覺得心情愉快;相反,當行為背離了自己的道德標準時,就會產生內疚感和自我譴責感。
柯爾伯格進一步研究發現兒童道德發展具有如下特點:
(1)每個人的道德發展都要經歷這幾個階段,但發展速度有快有慢。
(2)各發展階段具有質的差異和不變的順序,不能跨越任何一個發展階段。
(3)道德發展與邏輯思維發展有關:即道德推理發展階段不能超越邏輯思維發展階段。
(4)道德發展與不同社會環境的刺激及兒童與社會環境的交往有關。柯爾伯格調查發現:生活在孤兒院的兒童到了青少年階段還不能達到第3階段,而生活在適當的集體農莊的青少年則能達到第4、第5階段。
(5)道德認知發展與道德行為有一定的關系: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前習俗水平70%的人有欺騙行為,習俗水平55%有欺騙行為,后習俗水平15%有欺騙行為。
環球網校聯手多位老師隆重推出教師資格輔導
【試題】中學歷年真題 中學模擬試題 小學歷年真題 小學模擬試題
【經驗】教學經驗交流
最新資訊
- 幼兒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作文2025-09-02
- 20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綜合素質分析題-學生觀2025-09-02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簡答題,務必收藏!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重點:法律法規16分原來這么好拿!一文分清責任歸屬2025-08-29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二重點考點:一文速記“三大定律”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試資料,這些務必背誦2025-08-28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小學綜合素質必考的4個考點,4個口訣拿下44分2025-08-28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資料:影響身心發展的因素2025-08-27
- 25下教師資格證小學科目二內容:三大直觀手段2025-08-27
- 20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小學綜合素質考試內容:需要背的12個考點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