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知識輔導:教育心理學概述(2)
(一)什么是心理
提起心理,有些人總感到神秘莫測,常有人認為學了心理學就能猜度人心,甚至有人把心理學研究與算命、看相等活動等同起來。過去,還有人把心理理解為脫離人的肉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宣揚靈魂不死的觀念,什么靈魂上天便成神,靈魂入地便成鬼。這些都是對心理的誤解,是無稽之談。
要了解心理究竟是什么?必須先弄清楚兩個問題:
一是心身問題,即心理與生理的關系問題。有人主張心生相等論,把心理看成就是生理,這實質上就是取消了人的心理。有人主張心生平行論,這是一種二元論的觀點。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科學的心理學關于心生關系的理論是:心理是在生理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生理活動是心理的物質基礎。根據現代生理學的研究,心生的關系還應當具體理解為:心理是人體,特別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心理的器官。這就要與中外歷史上一個長時期把心理和心臟聯系在一起的不科學的說法區別開。人腦產生心理可以從雙頭人的心理有所不同和大腦受到損傷者其心理活動要發生變化的現象得到證明。
二是心物問題,即心理與外界實物(客觀現實)的關系問題。這里也有兩種不正確的見解。一種是心物等同論,如庸俗唯物主義觀點便是。另一種是心物平行論,如我國古代宋尹學派的觀點便是。當然對這兩種觀點我們都是不同意的。科學的心理學則認為,心物關系是: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客觀現實是心理的對象。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心物的這種關系還可具體理解為:第一,客觀性。外界事物是什么樣子,頭腦中反映的也是什么樣子,二者是近似的。第二,主觀性。由于每個人的知識、經驗、興趣、世界觀不同,對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完全相同,它總是帶有個人的色彩,這是主觀性的表現。第三,社會性。人是社會的一員,對人的心理影響最大的是社會因素。在不同的社會,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不同,心理也不相同,一個人如果離開了人類的社會生活,就不會具備人的心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給心理下一個定義: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
(二)心理的分類
人的心理現象是豐富多彩的,心理包括的方面很多,有低級的,有高級的,有簡單的,有復雜的。人在一切實踐活動中,在勞動、學習和游戲的過程中,都有心理活動。心理活動是清醒著的人無時無刻不在產生的,因而也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切身經驗都很熟悉的。比如:我們聽到聲音,看到光亮,嘗到滋味,聞到氣味,摸到物體的軟硬,感到內臟的活動和疼痛等等,這些都是感覺和知覺。我們時常在記住很多的事情,并能回憶起以往的經歷,對于聽過的歌聲話語、看過的音容笑貌,在多少年以后,還能記起,這是記憶。人不只能反映事物的形象,而且還能憑借著人所特有的語言,通過分析、綜合,判斷事物的本質,探索和揭示宇宙的奧秘,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這是思維。我們還可以想象出古代身著樹葉、手持石斧的原始人,想象未來,這是想象。這些是心理的認識過程。人在活動過程中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就實現著對客觀世界的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
然而,人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并不是冷漠地、無動于衷地、消極地認識世界的,而總是伴隨著喜、怒、哀、樂、懼、欲等各種各樣的情緒、情感,并根據自己的或社會的需要采取親近或疏遠的態度。這是心理的情感過程。人們還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帶著一定的情感,為著一定的目的,在克服困難中對客觀世界發生反作用。這表現在有意識、有目的的行動中。在行動之前制訂行動方案,在行動中下決心、勇敢果斷地實行計劃。這是心理的意志過程。
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以及情感和意志,所有這些都是心理現象,或叫做心理過程。它們彼此之間既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又是互不相同的。各種心理過程,作為人腦反映現象的形式,是人類共有的。
人的心理現象不僅有人類共同的、一致的一面,而且還有因人而異、互不相同的一面。比如,在認識事物時,有的人認識深刻,有人膚淺;有人記得快,有人記得慢,有人記得牢,有人忘得快;有人考慮問題喜歡鉆牛角尖,有人善于隨機應變,靈活機敏。在對待事物的態度上,有人熱忱,有人冷淡;有人容易激動,可是事過則淡漠,有人表面上平淡,而感情深沉。在行動上有人勇敢頑強,有人則怯懦、軟弱;有人有毅力、有恒心,有人則半途而廢;有人目光遠大、樂觀,有人目光短淺、悲觀;有人踏實、勤懇,有人輕浮、怠惰;有人謙虛謹慎,有人高傲自大。真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心理不同,就如同人的面貌不相同一樣),人的心理是千差萬別的。這種表現在心理過程之中的個人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點,就叫做個人的心理特征(簡稱個性特征),它包括興趣、能力、氣質和性格。
人的這些復雜多樣的心理現象并不是相互孤立地發生和發展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常言道:“知之深,愛之切,行之堅”,這是說知、情、意三者的關系。而心理過程和個人的心理特征也是彼此互相影響的:一方面,人的心理過程都發生在具體的人身上,都有個人的特點;另一方面,一個人的個性特征又都是通過心理過程表現出來的。這些心理現象相互聯系、交錯進行,就構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面貌。
為了研究方便,我們把它們加以分類。關于心理有兩種分類法,即三分法和二分法。以上列舉的心理現象是屬于三分法。
三分法和二分法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把心理過程劃分為知、情、意三個方面,后者把心理過程劃分為認識和意向兩個方面。
二分法者認為,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人對待客觀世界的任務有二:一是認識世界,這反映到心理上就是認識過程;二是改造客觀世界,這反映到心理上就是意向過程。這種分法也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
環球網校聯手多位老師隆重推出教師資格輔導
【試題】中學歷年真題 中學模擬試題 小學歷年真題 小學模擬試題
【經驗】教學經驗交流
最新資訊
- 面試不熟怎么辦?2025下半年考教師資格證面試需要注意什么2025-11-14
- 面試備考必看!2025下半年幼兒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題目模板2025-11-14
- 教案寫的不好,面試扣分嗎?25下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教案如何寫?2025-10-14
- 2025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內容趨勢分析2025-09-28
- 2025年下半年幼兒園教師資格面試內容趨勢分析2025-09-28
- 幼兒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作文2025-09-02
- 20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綜合素質分析題-學生觀2025-09-02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科目二簡答題,務必收藏!2025-08-29
- 25下小學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重點:法律法規16分原來這么好拿!一文分清責任歸屬2025-08-29
- 2025下半年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二重點考點:一文速記“三大定律”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