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公共關系》基礎知識第五章第七節


第七節 公眾心理的其他方面
一、價值觀與公眾行為
1.價值觀是人生觀的核心,在特定的條件下,人的價值觀念是相對穩定持久的,但隨著人的地位的改變,價值也會隨之受到影響而改變。影響人們價值觀主要因素有:
<1>個人的成就感、事業心。
<2>過去的成功或失敗的經歷。
<3>周圍環境、生活條件的影響。
<4>對目標的接近程度。
2.認識和分析人們的價值取向類型,對于選擇公眾對象、確定公關活動的目標、調整或協調組織與公眾之間的關系具有重大的意義。(課文P161第三段重點理解)。
二、團體壓力與從眾心理
(一)從眾心理是指在社會團體的壓力下,個人不愿意因為與眾不同而感到孤立,從而放棄自己的意見,采取與團體中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以獲得安全感、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一現象稱為社會從眾行為,或稱為團體壓力下的順從現象,俗稱“隨大流”;其產生的主觀原因是不愿意被孤立,從眾行為的客觀原因是外來的影響和壓力。
(二)決定團體成員是否從眾的因素有哪些?
1.團體方面,可以歸納為:
<1>團體的性質起重要作用;
<2>如果團體一貫的團結,團體成員間的感情深厚,則容易順從,反之則不容易。
<3>如果團體的氣氛是民主的,則個人的不同意見容易堅持。
<4>如果團體中絕大多數人的意見一致,而僅有一人意見不一致,則易于順從,反之則不易順從。
<5>如果團體的多數意見受到社會支持,個人意見不受社會支持,則容易從眾,反之則不易順從。
2.個人方面,可以歸納為:
<1>個人在團體中的地位比別人高;個人的智慧與能力高;個人情緒是穩定的;不重視人際關系的個人易從眾;個人整體觀念不強,不重視組織原則都不容易從眾。
<2>問題本身,對于非原則問題對比原則問題容易從眾。
三、逆反心理與從眾行為
1.逆反心理是指作用于個體的同類事物,超過了個體器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產生的一種相反的體驗,使個體有意識地脫離習慣的思維軌道,相相反的思維方向探索。
2.心理感應抗拒理論
<1>心理感應抗拒理論,是闡明人們的逆反心理宣傳的主觀原因的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布林在其專著《心理感應抗拒理論》在首次提出的。
<2>自由行為,對于一個人來講,是在某一個時期,他有一套可供自己選擇的行為,這套行為中任何一種行為在什么時間發生都可以自己決定,所以稱為自由行為。
3.影響心理抗拒的因素:
<1>對自由的期望;
<2>對自由剝奪的威脅,即這種自由受到威脅,人們會產生心理抗拒且企圖使自己保持這種自由。
<3>自由的重要性程度,是指這種自由行為更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且無法用其他行為來替代。
<4>是否會影響到其他自由。
4.心理抗拒阻止態度的轉變
最新資訊
- 歷年整理!2025年10月自考《毛概》簡答題常考重點,附考前預測100題2025-09-24
- 歷年匯總!2025年10月《馬原》高頻考點及備考資料2025-09-23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