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自考《政治經濟學》第二十章簡答論述題


第二十章 社會主義經濟增長
1、為什么要加快我國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速度?
加快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它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
第一,加快經濟增長速度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得以存在和鞏固的根本條件。
第二,加快經濟增長,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提高其生活水平,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經濟條件。
第三,加快經濟增長速度是我國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第四,加快經濟增長速度是提高我國國際地位和增強我國在國際事務中作用的根本條件。
2、為什么加快經濟發展速度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前提?(經濟增長速度與經濟效益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
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必須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前提,這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國民經濟中,經濟增長速度與經濟效益是互為條件、互相制約的。
第一,速度與效益兩者是統一的,相互促進的。一方面,經濟增長速度要以經濟效益為前提。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只有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符合實際的速度本身標志著良好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經濟效益要以增長速度為條件。只有在一定增長速度的條件下,才能取得好的經濟效益。
第二,經濟增長速度與經濟效益兩者又存在一定矛盾。速度和效益是兩個不同的經濟指標。速度快不一定經濟效益好。當二者不一致時,決不應舍效益求速度,而應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較快的增長速度。
3、社會主義經濟效益的特點是怎樣的?
(1)經濟效益是指人們在從事生產過程中勞動耗費和勞動占用同獲得的適合社會需要的有用勞動成果之間的數量對比關系。
(2)社會主義經濟效益的特點是:
第一、社會主義經濟效益,要符合節約社會勞動時間的要求。
第二、社會主義經濟效益,要以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程度為基本依據。
第三、社會主義經濟效益,要把宏觀經濟效益與微觀經濟效益結合起來。
4、我國提高經濟效益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是什么?(為什么要實現和如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堅持經濟建設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具有極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第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高經濟效益是緩解我國人口眾多而資源短缺矛盾的需要。
第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高經濟效益是適應社會需求結構變化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需要。
第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高經濟效益是搞好國有企業的需要。
第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高經濟效益是避免經濟大幅度波動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第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高經濟效益是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經濟差距的需要。
5、我國提高經濟效益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經濟運行機制是如何建立與完善的?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經濟效益,關鍵在于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實現集約型經濟增長和提高經濟效益的經濟運行機制。
第一,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業經營機制。第二,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公平競爭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市場運行機制。
第三,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實現集約型增長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宏觀調控機制。第四,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
6、我國優化產業結構的意義和格局是什么?(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和格局是什么?)
(一)產業結構的優化,就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和各部門內部,建立起最佳的或最優的比例關系。
(二)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對促進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有利于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地發展。
(2)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3)有利于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
(4)有利于從物質上保證國民收入中的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實現。
(三)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要“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我國國民經濟三次產業變動的總趨勢是,第一產業的比重逐漸下降,質量日益提高,第二產業的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步提高。
7、社會主義產業結構的特點是什么?
社會主義產業結構具有與其他社會不同的特點:
(1)社會主義產業結構是比較完整的產業結構。
(2)社會主義產業結構要求成為能夠經常保持合理狀態的產業結構。
8、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一)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主要表現為:
第一,農業是人類生存和一切生產的歷史起點與先決條件。
第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國民經濟其他部門賴以獨立化的基礎。
第三,農業是國民經濟其他部門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決定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基礎性的重要作用:
(1)農業為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大量糧食和農副產品等基本生活資料。
(2)農業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大量豐富的原料。
(3)農業的發展為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勞動力。
(4)農業的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最廣闊和最可靠的市場。
(5)農業是經濟建設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
(6)農業為對外貿易提供大量出口商品。
9、如何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和全面繁榮農村經濟?(我國怎樣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一)建立合理的農村產業結構,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必須解決好三個層次的關系,一是種植業內部的糧食生產和經濟作物生產之間的關系;
二是農業內部的農、林、牧、副、漁等業之間的關系;
三是農村內部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系。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振興農村經濟,必須走農、林、牧、副、漁和第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的道路。
(二)我國建設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為此,必須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
一是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質量和種糧效益。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二是調整農產品結構,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專用農產品生產,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三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快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和林業、畜牧業及漁業。
四是大力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
五是調整農業布局結構,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使主要農產品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促使優勢農產品實現區域化布局。
10、我國怎樣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正確處理好哪些條件?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和主要途徑是什么?)
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應對工業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正確處理好以下幾方面關系:第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正確處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關系。
第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
第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正確處理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
第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正確處理工業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1、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征?
我國現代化的主體是工業化,實現工業化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了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征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12、我國為什么要促進和怎樣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第三產業的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具有極端重要性:
(1)它是改革開放的需要,有利于深化企業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以及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有利于為擴大對外開放創造條件;
(2)它是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和提高經濟素質的需要,特別是科技、教育、交通、通信、信息等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基礎性行業的發展,有利于為整個國民經濟的加快發展創造條件;
(3)它是提高經濟效益和提高服務的社會化與專業化水平的需要,第三產業的大部分行業,投入產出率高,有利于取得較高經濟效益,并能為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社會化與專業化的服務;
(4)它是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第一、第二產業發展的需要,有利于為第一、第二產業提供高效服務和廣泛信息,促進經濟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實現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
(5)它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勞動力素質,擴大就業的需要;
(6)它是加強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第三產業中的許多行業,如信貸、稅收、金融、審計、法律,以及國家經濟機構等,直接與國家宏觀經濟調控作用的發揮有密切關系。
13、我國怎樣西部大開發?
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1)西部開發要打好基礎,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
(2)積極發展有特色的優勢產業,推動重點地帶開發。
(3)西部需要擴大對內和對外開放,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國內資本參與西部開發。
(4)國家要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
14、為什么比例協調和結構優化是快速增長的基礎?
保持協調的比例關系和優化的經濟結構,是加快經濟增長速度的基礎。這是因為:
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和經濟結構,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影響著經濟增長速度
(1)從宏觀方面影響經濟增長速度。比例協調、結構優化意味著資源得到合理配置,社會勞動得到了有效利用,從而可以避免資源學浪費,有利于經濟增長與發展。
(2)又從微觀方面影響經濟增長速度。比例協調、結構優化意味著宏觀經濟運行狀態良好,這就為企業的經濟運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利于企業生產經營的發展。
15、我國怎樣推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條件差異很大,經濟發展不平衡,應當在國家統一規劃指導下,充分發揮各地優勢,加快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全國地區經濟布局的合理化與協調發展。
(1)東部沿海地區要充分利用條件,推進改革開放中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
(2)中部地區加快對內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資源優勢,努力發展本地區的優勢產業。
(3)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4)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更要加快,這不但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防,也有利于促進全國經濟的發展。
(5)東、中、西部要加強經濟交流,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
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就必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也就是要從單純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和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第三產業的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極端重要性。
最新資訊
- 歷年匯總!2025年10月《馬原》高頻考點及備考資料2025-09-23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