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自考《政治經濟學》第二十一章簡答論述題


第二十一章 社會主義經濟發展
1、簡述二元經濟結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ㄒ唬┒洕Y構一般是指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中,現代經濟部門和傳統經濟部門同時并存的狀態。
(二)二元經濟結構對發展中國家包括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雙重的影響:
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從其歷史發展進程來看,是在原有傳統落后的經濟基礎上,隨著技術的進步、社會分工的發展和機器大工業的產生,逐漸出現了城市的現代經濟部門,從而形成了二元經濟結構。
既然有一定程度和規模的現代經濟,它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其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是它可以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和現代化建設創造技術和物質條件,為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發展提供科學技術和物資設備的支持;
二是可以為國民經濟的發展積累一定資金,支援傳統部門的發展與開發,促進傳統部門的現代化改造;
三是它具有經濟發展的導向和示范作用,吸引和推動傳統部門的創新,引導傳統部門走向現代化。
另一方面,二元經濟結構如果長期存在和延續,特別是城鄉二元經濟差別長期不斷擴大,就會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這種消極影響主要表現為:
一是造成傳統部門的長期落后,特別是傳統農業落后,使農業的生產規模、技術水平、資金積累和農業收入低下,阻滯農業的現代化。
二是制約現代部門,特別是城市現代工業的發展。
三是導致城鄉差別、工農差別的拉大,不利于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穩定發展。
2、我國為什么要實現和如何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
(1)解決貧困和落后問題必須實現經濟結構轉型。發展中國家的傳統部門比重較大,現代部門發展不足,這種狀態既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所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發展中的嚴重約束,也是這些國家相對貧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實現城鄉二元經濟經結構向一元的現代化經濟轉變,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這是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重大歷史任務。
?。?)實現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現代化,必須實現農業、工業、服務業、科學技術和國防的現代化,其中重要的方面在于農業的現代化。
3、我國現代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我國現代化的主要特征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勞動生產率、城市化率、科技教育水平都應具有相當高的程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我國的奮斗目標是,21世紀前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4、簡述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和實質?
?。?)可持續發展就是指社會經濟的發展,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持續協調穩定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質是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正確處理和協調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相互關系。要在實現當前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未來長遠的持續發展,使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同控制人口增長、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相互協調,實現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5、我國如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制定了哪些基本國策?)
按照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我國制定了計劃生育、保護資源和保護環境三項基本國策。
?。?)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質量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保護資源基本國策。實行可持續發展,必須合理開發與利用節約資源,實施保護資源基本國策。
?。?)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實行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環境污染的預防與治理,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平衡,實施保護資源基本國策。
6、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什么要保護資源?
(1)必須合理開發與利用資源。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我國是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必須合理開發與節約使用自然資源,才能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選擇節約資源的增長方式。我國經濟增長長期沿用以大量消耗資源和粗放經營為特征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難以持續發展。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加速我國經濟增長,大力節約與合理利用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
7、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什么要保護環境?
?。?)保護環境的作用。保護生態環境、優化環境質量、防止和治理環境污染、實現生態平衡,不僅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自然資源,凈化更多的生產和生活排泄物,為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而且對于人們健康的維護,體質的增強,乃至人類的繁衍生息,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2)我國在經濟發展中,存在相當嚴重的環境問題,加強環境保護的任務非常緊迫,既要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更要重視環境污染的預防。
8、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什么要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是關系到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國人口增長與物質資料生產相對不足的十分突出,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都帶來很大壓力和困難,按人口平均的國民生產總值,很難較快增長。這種狀況不利于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人口的生產應當有計劃調節。人類自身生產與再生產的規模和速度,要受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的制約,人口的再生產與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必須相互適應和相互協調,二者應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
9、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性及其依據是什么?
?。?)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性。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對較長時間內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它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中占主導地位,對整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是確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期和短期目標的依據。
?。?)確定經濟發展戰略的依據: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第一,要依據物質生產發展規律和客觀經濟規律。
第二,確定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必須從本國的國情出發,依據本國的歷史、現狀和社會發展階段,考慮到社會環境、自然條件、國土資源、人口狀況、經濟和科學文化發展水平、歷史傳統、管理經驗等多種條件和因素。
第三,確定經濟發展戰略,要充分考慮到需要與可能,具有可行性。
10、什么是經濟發展戰略及其特點是什么?
(1)經濟發展戰略,是指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中,有關全局性、長期性、根本性的總體決策,是包括經濟發展戰略指導思想、戰略目標、戰略重點、發展階段和發展對策的體系。
?。?)經濟發展戰略的特點。與一般的經濟計劃相比,經濟發展戰略具有全局性、長期性、根本性的特征。
1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現階段的經濟發展的戰略是怎樣的?
(1)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0世紀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基本消除貧困現象,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階段。實現這一宏偉戰略目標需要有步驟、分階段地進行。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提前完成。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個任務也已基本實現。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上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的經濟發展必須著力解決的戰略重點是:
①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诒3稚鐣傂枨蠛涂偣┙o基本平衡,合理調整和改造產業結構;
?、圻M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
12、我國人民生活已實現了哪兩個歷史性跨越?
我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實現了兩大歷史性跨越。
?。?)第一次跨越是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的歷史性跨越,城鄉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大量減少。
(2)第二次跨越是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全國3/4城鄉居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13、怎樣正確認識我同已從總體上達到的小康生活水平?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2)進入21世紀,我國只是剛剛跨入小康社會的大門,處于小康社會的初始階段。我國目前所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4、為什么說我國目前從總體上達到的小康生活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
?。?)所謂低水平的小康,是因為到2003年底,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1000美元,相當于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所謂不全面的小康,是指目前我國達到的小康水平,是一個主要滿足人們的物質消費和生存需要的小康,而且即使這種小康,全國城鄉居民并末全部達到。更末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實現小康。
(3)所謂不平衡的小康,是指我國目前在經濟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工農之間,以及在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收入和生活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尚未改變,地區差距還有擴大趨勢,因而目前達到的小康狀況是不平衡的。
15、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什么
?。?)我國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
第一,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 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緦崿F工業化,建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
第二,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
第四,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最新資訊
- 歷年匯總!2025年10月《馬原》高頻考點及備考資料2025-09-23
- 重點!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常考簡答題匯總2025-09-22
- 臨考沖刺!2025年10月自考考試題型、評分標準確定,速領沖刺資料包2025-09-22
- 常考!2025年10月自考《英語二》高頻考點+必背知識點2025-09-22
- 2025年10月自考開考科目清單公布!新版教材這樣買才不會錯2025-09-21
- 倒計時!2025年10月自考考前沖刺,這些資料必須有2025-09-20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歷史事件時間點梳理2025-09-19
- 考生必看!2025年10月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必背考點2025-09-19
- 重點收藏!2025年10月自考《習概(15040)》歷年高頻簡答題匯總2025-09-19
- 2025年10月自考報名全結束!后續備考要點、資源合集、考試須知一文看全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