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公務員申論農民問題復習資料


一、現象與材料
農民問題是我國“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存在著農民問題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既有經濟問題,也有文化問題。但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措施是妥善解決農民土地和農村保障制度。
材料一:中青報:把農民逼成老師是無奈的悲哀
一個小小的手術后,左腿骨折的妻子面臨截肢,但兩次醫療事故鑒定均稱“不構成醫療事故”。今年9月7日,重慶市忠縣人民法院終于下達了對此案的判決書:“忠縣中醫院在對王朝珍的診治過程中存在著醫療過失……由中醫院賠償王朝珍69845.99元”,看著這張等了8年的判決書,周澤桂和妻子王朝珍禁不住抱頭痛哭。(《重慶晚報》11月14日)
為了這場官司,周澤桂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夠格的“老師”。一是成為醫藥方面的老師。8年來,貧窮的他上百次到重慶和周邊區縣的書店悄悄抄醫書,熟讀78本醫書和20多本法律書籍,記筆記近十萬字。僅有初中文化的他還自己寫出一份“醫療事故鑒定報告”,這份報告讓司法部的醫學老師也稱奇,不相信這出自一個農民之手。同時他也成為有關法律方面的老師。2001年,周澤桂憑著自己掌握的醫學知識向忠縣人民法院起訴,狀告縣中醫院手術中存在過錯,造成妻子殘疾,法院判決他敗訴。周澤桂不服上訴,二審維持原判。兩次敗訴讓周澤桂明白了另外一件事,就是光有醫學知識還不行,還必須懂法。周澤桂開始學法律,他閱讀法律著作,并記下了200多篇法律筆記。
農民變成老師,這樣的典型夠感動人的。但是,面對這樣的典型,我們沒有任何喜悅,只有深深的悲哀。一個法治社會,公民的權利應該得到法律的維護,但是,不成為老師,就受到欺負,就不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的社會能算是法治社會嗎?
可把公民逼成老師的事,并不鮮見。政府部門經常提醒消費者怎樣識別注水肉,哪是敵敵畏浸制的火腿,哪是含吊白塊的面粉,哪是拋過光、涂過油的大米,哪是服過避孕藥的黃鱔,哪是牛血、洗衣粉兌成的鴨血,哪是工業酒精加水兌成的白酒;勞動部門也提醒打工者,注意簽訂合同,認真學習勞動法,為自己維權等。普遍存在的拖欠工資,也培養出了一批專門幫民工討要工資的“討薪老師”。西安的三輪車夫呂福山,因為三輪車常常被交警沒收,他就想向交警部門討個說法。呂福山便擠出時間把有關的法律法規都啃了個遍。
在一個法治完善的社會,公民自身權益得到保護,與自己的水平應該毫無關系。他是一個老師固然可以維護自己的權利,他就是一個白癡,其合法權益也不應該被侵害。因為政府就應該保證所有公民的權利。懂得某方面的專業知識,懂得某方面的法律知識,才能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是法治不健全的表現。
材料二:人民日報:別讓農村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城鄉收入差距呈拉大趨勢。產生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力資本的差距,實質上也就是人口質量的差距,而決定人口質量的主要因素是教育。在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的背后,是城鄉居民在受教育水平方面的差距。
構成我國教育基礎部分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但目前義務教育在投入上就存在巨大的城鄉差距。以2001年的數據為例,小學學生人均教育經費城市為1484元、農村為798元,初中學生人均教育經費城市為1955元、農村為1014元。這種差異,造成農村學校在師資力量、教學設施、辦學條件以及教學質量等方面都比城市學校要差很多,導致農村兒童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就落后了。在高中教育階段,城鄉差距更大,一個突出表現是農村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的升學率要比城市低得多。
由此可見,教育差距是我國城鄉之間最主要、最顯著的差距之一。正是城鄉在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造成了城鄉居民在人口素質上的巨大差距。隨著人力資本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人口素質差距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越來越帶有根本性。鑒于教育的影響具有長期性和滯后性,必須采取切實措施,盡快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從而為逐步提高農村居民素質、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創造條件。
縮小城鄉教育方面的差距,需要澄清一些模糊認識。前些年,有人根據我國內需不足而銀行儲蓄存款居高不下的情況,提出大幅提高教育收費并將教育產業化的政策建議,以使居民將儲蓄存款用于教育消費支出,達到擴大內需的目的。但這樣做的結果是,一方面政府教育投資長期不足,另一方面教育收費又大幅度上升,沉重的教育負擔就落到普通居民身上。在我國許多居民家庭中,子女教育已成為最大的支出之一,為子女教育存錢有時甚至成為儲蓄的第一動機。因此,這種建議從短期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費,從長期看則可能適得其反,因為它使居民對未來支出預期的不確定性增加,從而增強儲蓄意識、降低消費意愿。在多數家庭收入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居民在教育方面的負擔過重,不僅無助于消費結構的升級和優化,而且會減少一些貧困家庭孩子受教育的機會。特別是對于農村而言,多數農民家庭收入不高,貧困家庭仍然為數不少,所受到的影響更為嚴重。這勢必會造成因為窮而無力上學受教育、因受教育程度低而更窮的惡性循環。可見,教育產業化既不利于提升整體教育的水平,更不利于縮小城鄉在教育方面的差距。
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其支出理應主要由公共財政來負擔。從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居民生活水平較高,娛樂、文化、教育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也較大,但其中主要是娛樂和文化支出,而教育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較小。其中,法國最低,占6.52%;美國最高,占21.75%。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發達國家教育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財政負擔的,真正需要居民自掏腰包的部分并不多。
教育貧困是導致發展落后的深層次原因,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可喜的是,城鄉教育差距問題已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發展農村教育已被列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現在的關鍵是,真正把黨和政府關于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使農村教育有一個大的發展和提高,別讓農村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二、農民問題的表現與原因
表現
1.失地農民的思想觀念沒有根本的轉變。
(1)就業觀念差。農民失去土地后,其生活習慣、思想觀念還停留在農民原有的層次上,仍存在只要有土地就有飯吃,就有保障,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權利。
(2)社會保障觀念淡薄。他們沒有社會保障觀念,在調查中,有50%以上村民對到了不能工作的年齡將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活問題的回答是:到時候再說吧,先把眼前的吃飯、孩子上學問題解決了就行。
2.農民的就業安置困難。
(1)農民素質低,尤其中老年農民素質更低,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更難。
(2)受下崗職工和外地來的打工者的沖擊,就業崗位競爭越來越激烈。
(3)企業提供的再就業崗位有限,安置大齡下崗職工十分困難,再要安排失地農民的就業更難。
3.社會不安定因素多。失地農民中的青壯年由于無事可干,出去打工又怕累,又嫌報酬低,加上有一定補貼,就是在村里閑逛。他們因為年輕往往覺著生活無聊,于是或結伙鬧事,
或坑蒙拐騙干起違法勾當。此外,因土地出讓或補償金問題處理不妥而引起村民集體上訪因素增多。
4.農民工勞動強度大、時間長、待遇低、缺乏病殘和失業應有的保障而且工作條件惡劣、又累又臟。
原因:
1.征地補償標準過低、補償方式單一。根據現行《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征用耕地的補償費用為該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6到10倍,如果支付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不能使需要安置農民報紙原有生活水平的,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綜合不得超過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按照該標準,農民的征地補償和安置補助雖然各地區不同,一般以現金作為補償的應該都在每畝1.5萬―3.5萬元之間。目前我國對失地農民的安置補償大部分以貨幣補償為主。
2.現有土地制度的缺陷和土地征用程序的不規范。我國現有法律規定了我國農村的土地所有權是屬于農村集體,“農村集體”或“農民集體”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沒有法律人格意義的集合群體”,是一個虛置的權利主體。因此,在實踐中政府擁有分配土地的絕對權利,土地歸集體所有是虛的,集體最多不過是土地的經營者、管理者。這就為失地農民問題的產生埋下了伏筆。
3.由于農民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術難度較大,所以就業困難重重。再加上無地農民對工作挑肥揀瘦,就不了業是在所難免的。還有就是部分村辦企業效益不佳,也使失地農民減少了就業機會。
4.造成農民工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的根本的原因還是出在我國歷來實行的城鄉隔離的二元戶籍制度。二元戶籍制就像一塊烙鐵分別給市民和農民烙上了表示其身份的印痕,使得農民進城后仍然無法擺脫自己是“農民”的身份。這是一種變相的社會身份等級制,憑借這種不同的身份,城市居民就能享受到進城務工的農民無法享受的各種福利待遇和保障措施。
三、措施對策
1.建立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1)保障對象。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有關規定,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對象,為被征地時的在冊農業人口,具體保障人員,經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會議或村民大會討論,由街道核準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核確定,并予以公示。
(2)保障形式。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實行不同的基本生活保障,保障的重點是勞動年齡段內和勞動年齡段以上人員。
一是對征地時已經是勞動年齡段以上的人員(男60周歲、女55周歲以上),直接實行養老保障,并建立個人專戶與社會統籌相結合的制度。
二是對征地時屬于勞動年齡段內的人員(16周歲以上,男60周歲以下、女55周歲以下人員),按實際測算標準(或不分年齡實行相同的繳費標準,或區別年齡分檔繳納)一次性繳足基本生活保障費用,為其建立個人專戶。繳費對象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后開始領取養老金;繳費對象未達到領取年齡死亡后,其個人專戶中本息可依法繼承。
三是對征地時未達到勞動年齡段的人員(16周歲以下),按征地補償規定一次性發給征地安置補助費。當他們到達就業年齡或學習畢業后,即作為城鎮新生勞動力,參加相關的社會保障。
2.要妥善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
(1)加快經濟發展,增強經濟實力。推進農民市民化,城鄉一體化,必須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
一要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等勞動密集型企業。
二要加快市場建設,吸收更多的失地農民從事二、三產業。
三要大力發展外向型企業,并強調企業在征地辦廠時就要與被征地村簽訂勞動用工合同,最大限度地優先安置失地農民。
(2)大力開展技能培訓,提高失地農民就業能力。
(3)積極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要制定公平合理的農民工就業政策,構建符合城鄉統籌就業要求的就業管理制度。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原則,在被雇用要與該企業簽訂三年以上的勞動合同。
3.通過憲法實現農民工權益的統一保障。通過憲法賦予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同等亨有尊嚴、自由、權利,保證農民工在城市的最低生活標準,保證農民工物質幫助權及其它各方面權利的實現。
4.完善和落實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制度。正為因農民工在城市所從事的工作具有臟、累、險的特點,工傷事故在農民工身上發生的頻率也較高,而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工在工傷事故面前更是孤立無援,因此,對工傷事故的事后救濟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國已建立了相關的工傷保險制度,但仍需進一步加以完善,更需要真正的將其落到實處,杜絕“有法不依”現象的發生。
5.建立和完善農民工醫療保障制度。惡劣的生活環境和條件,導致患病成為農民工普遍而無法避免的難題。患病也是農民工最為害怕的一個問題,因為除了身體的痛苦外,患病還往往導致他們失去本來的工作,從而失去經濟來源。建立和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
最新資訊
- 2026年國考申論答題紙模板:6類萬能框架+50個主題金句庫(附格式避坑指南)2025-04-03
- 2025年國考備考資料免費下載:高頻成語辨析早讀講義助你突破語言關2024-12-12
- 2025國考申論范文下載:以創新為翼,翱翔制造強國藍天2024-11-15
- 2025年國考申論范文:教養之光,文明社會的金鑰匙2024-11-14
- 2025國考申論寫作范文:以“中國精神”為筆,繪就民族脊梁新篇章2024-11-14
- 2025年國考行測答題技巧:片段積累小技巧,彎路走的少之疑問句2024-11-02
- 【國考必贏】2025國考申論備考:講解稿的滿分秘籍2024-10-23
- 2025國考常識備考之中國山脈2024-10-10
- 2025年國考申論范文:創新引領未來,奮斗鑄就輝煌2024-09-20
- 2025年國考申論范文:守護綠水青山,共繪金山銀山新畫卷2024-09-19